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科摩羅聯盟國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科摩羅國旗

中文名稱:科摩羅國旗

外文名稱:

所屬國家:科摩羅聯盟

產生:

長寬之比:5:3

正式形成時間:

科摩羅聯盟國旗,旗面呈長方形。旗面左側為綠色三角形,上面繪有白色新月和四顆白星;右側自上而下由黃、白、紅、藍四個梯形寬條組成。[1]

國旗含義

科摩羅國旗由一個綠色三角形、一條黃色、白色、紅色與藍色的橫向長方形所組成,在綠色的三角形中有一個白色弦月和四顆五角星。一個弦月和四顆五角星,象徵科摩羅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四顆五角星四條橫條代表組成科摩羅群島的四個主要島嶼:黃色代表了莫埃利島、白色代表出馬約特島、紅色為安朱安島的象徵,而藍色就是大科摩羅島。另外,弦月與四顆五角星同時表達出國教的國騰。彌月也代表着科摩羅是新興國家。[2]

國徽

科摩羅國徽是圓形。圓面中央是八面扇形圖案,周圍由文字構成圓環。上半圓用法文、下半圓用當地文字寫着「科摩羅伊斯蘭聯邦共和國」。文字由綠色月桂枝葉環繞,下端用法文寫着「團結、正義、進步」。八面扇形圖案上繪有一彎新月,新月上有四顆五角星。星月象徵科摩羅信奉伊斯蘭教。

科摩羅簡介

科摩羅全稱科摩羅聯盟,被稱月亮之國、香料之國。國名科摩羅來源於阿拉伯語al-qamar,意為月亮,在科摩羅的國旗上可以看到月亮的標誌。是非洲一個位於印度洋上的島國,位於莫桑比克海峽北部,莫桑比克和馬達加斯加之間。東、西距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各約300公里。組成科摩羅的大科摩羅島、昂儒昂島、莫埃利島和馬約特島被譽為西印度洋上的四顆明珠。科摩羅的主要領土為三座火山島:大科摩羅島、莫埃利島(Mohéli)以及昂儒昂島(Anjouan)。另外科摩羅聯盟政府宣稱法國統治的馬約特島也屬於科摩羅,該國的領土還包括了其他許多小型島嶼。科摩羅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農業是該國的經濟支柱,交通系統也很落後,人口低齡化且增長迅速,缺乏自然資源。

歷史沿革

科摩羅最早的居民為阿拉伯人和馬達加斯加人。

公元初年阿拉伯人控制了這裡。

19世紀上半葉,法國人開始進入,1841年法國入侵馬約特島。[3]

到1912年科摩羅四島正式淪為法國殖民地。

1946年成為法「海外領地」。

1961年取得內部自治。西方殖民者入侵前長期由阿拉伯蘇丹統治。

1975年7月6日科摩羅宣布獨立,成立科摩羅共和國,艾哈邁德·阿卜杜拉(Ahmed Abdallah)任總統。

1978年10月22日改國名為科摩羅伊斯蘭聯邦共和國。

1990年3月,賽義德·穆罕默德·喬哈爾(Said Mohamed Djohar)當選總統,組成科獨立以來的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

1995年9月,科前總統衛隊長、僱傭軍頭目、法國人德納爾發動軍事政變,囚禁喬哈爾總統,卡阿比總理成立過渡政府。喬哈爾獲釋後被送往留尼汪「治病」,並宣布成立合法政府,科出現兩個政府共存局面。

1996年1月,總統派和總理派實現和解,於3月16日組織新的總統選舉,穆罕默德·塔基·阿卜杜勒卡里姆(Mohamed Taki Abdoulkarim)當選總統。

1997年7月,昂儒昂島要求脫離科摩羅歸屬法國,10月宣布獨立。

1998年11月塔基病逝,塔基丁出任代總統。

1999年4月19-23日,科各島和各黨派代表在非洲統一組織和馬達加期加等主持下召開島際會議並達成《塔那那利佛協議》,規定成立科國家聯盟,各島實現高度自治,但昂島代表拒絕在協議上簽字。4月30日,科軍參謀長阿扎利上校發動軍事政變上台。2000年8月阿與昂島領導人阿貝德簽署《豐波尼共同聲明》,原則同意進行民族和解,決定成立帶有邦聯性質的「科摩羅新集體」。因聲明與《塔那那利佛協議》出入較大,受到非統的反對。

2001年2月,在非統和法語國家組織等的斡旋下,科政府、反對黨、昂島當局、各島代表及非統等9方簽署《科摩羅和解框架協議》,對民族團結政府的組成及有關問題作出界定,科全面民族和解進程正式啟動。12月23日,科通過新憲法草案,決定成立科摩羅聯盟,以給予包括昂島在內的科四島高度自治方式解決昂島分裂問題。

2002年3-4月,科舉行全國大選。經兩輪選舉,阿扎利當選科聯盟總統,並於5月26日宣誓就職。2003年12月20日,在南非、馬達加斯加和毛里求斯等協調下,科聯盟政府與三島達成《科摩羅過渡措施協議》,就議會選舉,聯盟和三島之間權力分配等問題達成妥協。

2004年3月和4月,科地方議會選舉和全國議會選舉先後順利舉行,但各方仍圍繞關於中央與地方分權的《組織法》爭執不休。

位置境域

科摩羅,印度洋西部島國,由大科摩羅、昂儒昂、莫埃利、馬約特四島組成。同時也是阿拉伯國家之一,歸信伊斯蘭教。位於非洲東側莫桑比克海峽北端入口處,東、西距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各約500公里。

科摩羅面積2,336平方公里(包括馬約特島)(世界第167名)。

氣候

科摩羅群島屬濕熱海洋性氣候,年溫差變化不大,雨量充沛。全年大致可分為兩個季節,即雨季和旱季。雨季從11月至來年5月,氣溫較高,濕度較大,多刮北風或西北風,時有暴雨。旱季從6-10月,氣候較涼爽,空氣相對較乾燥,有時有較強的南風,並有雨。年平均氣溫23-28℃,最高氣溫約35℃,最低約20℃。年降雨量為1000—2500毫米,2月和3月降雨最多。不論在旱季或雨季,濕度都較大,相對濕度全年平均為70-80%。

同中國的關係

中科1975年11月13日建交以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順利發展。科摩羅尚未在華設使館。建交以來,中、科經貿關係和經濟技術合作穩步發展。中科簽有經濟技術合作協定。自1976年起,中國開始向科提供各種援助,為科援建了尼烏馬克萊供水工程、人民宮、政府辦公樓、總統官邸和廣播電視大樓等項目。由於科市場和資源有限,交通不便,中科貿易額較小,基本為中國出口。中國主要向科出口日用百貨、紡織品、小農具、電視機等,進口香料原料。2012年,中科貿易總額為1495萬美元,同比上升82.5%。1985年,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科摩羅伊斯蘭聯邦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中國雜技團、民樂團等曾赴科演出,受到熱烈歡迎。中方多次在科舉辦電影周、手工藝品展覽等活動。中國自1982年起向科提供獎學金名額,2011/2012年度中方向科提供49個獎學金名額。中國自1994年起向科派遣醫療隊,已派出9批共81人次,現有11名中國醫療隊員在科工作。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科摩羅政府宣布2008年5月22日為科摩羅全國哀悼日,全國下半旗悼念中國四川地震遇難者。[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