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苦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種植苦楝
苦楝為楝科落葉喬木植物,高10-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生於曠野或路旁,常栽培於屋前房後。該植物在濕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土、中性土與石灰岩地區均能生長,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的良好造林樹種,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適宜。該種不僅是材用植物,亦是藥用植物,其花、葉、果實、根皮均可入藥,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鈎蟲,但有毒,用時要嚴遵醫囑,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潤滑油和肥皂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苦楝
二名法:Melia azedarach Linn.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芸香目
亞 目:芸香亞目
科:楝科
亞 科:楝屬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分枝廣展,小枝有葉痕。
葉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長20-40厘米;小葉對生,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生一片通常略大,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多少偏斜,邊緣有鈍鋸齒,幼時被星狀毛,後兩面均無毛,側脈每邊12-16條,廣展,向上斜舉。
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無毛或幼時被鱗片狀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長約1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較密;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長7-8毫米,有縱細脈,管口有鑽形、2-3齒裂的狹裂片10枚,花葯10枚,着生於裂片內側,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頂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無毛,每室有胚珠2顆,花柱細長,柱頭頭狀,頂端具5齒,不伸出雄蕊管。
核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5毫米,內果皮木質,4-5室,每室有種子1顆;種子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態習性
陽性樹,不耐陰。喜溫暖、濕潤環境,不甚耐寒。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在酸性、中性、鹼性及鹽漬化的土壤均可栽植。稍耐乾旱和瘠薄,也能生於水邊,但以深厚、肥沃、濕潤處生長最好。萌芽力強,抗風。生長快。[1]
分布範圍
苦楝是古老的樹種,在我國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就有楝樹生長特性及育苗造林的記載。苦楝在我國分布很 廣。黃河流域以南、華東及華南等地皆有栽培。本地區有自然分布,栽培應用較少。多生於路旁、坡腳,或栽於屋旁、籬邊。北至河北,南至江西、雲南、廣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於廣西、江西、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貴州等地。。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根皮和干皮可入藥,《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花亦入藥。
楝實(取乾燥成熟果實):疏肝理氣,止痛,殺蟲。用於肝鬱氣滯的脅痛、胃痛、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
楝葉(乾燥葉):止痛,殺蟲,用於疝氣,蛔蟲,跌扑腫痛,疔瘡,皮膚濕疹。
根皮及莖皮有毒。果實又稱苦楝子,果肉亦有毒,老鄉多用果肉為糨糊糊鞋底,一可以節約糧食,二可以防蟲防蛀。
用藥禁忌
體弱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孕婦及脾胃虛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續和過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應,服藥中毒後可有頭痛、頭暈、噁心、吐吐、腹痛等症狀。嚴重中毒,可出現內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樞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新修本草》:「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當取雌者。」
《福建藥物志》:「苦楝根皮驅蟲有效,但有一定的毒性,應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等情況,慎重投藥。」[2]
繁殖方式
播種
楝樹種子為肉質果,種子成熟後由綠色變為淡黃色。11月可以採種,采後放置在乾燥通風處保存。種皮結構堅硬、緻密,具有不透性,不經處理,種子發芽率極低。播種前將種子在陽光下曝曬2-3天,再放人60-70℃的熱水中浸泡,適當漚制,使果皮變軟,再將其揉搓,用水將果肉淘洗乾淨。另一種方法是在播種前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3分鐘,用清水沖洗乾淨即可。
播種地要求排水良好、平坦。播種前做好平整圃地、打壟、碎土等工作,播種時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種量為20-30克/平方米,行距為20-25厘米,溝深3-5厘米。播種後覆土,輕輕鎮壓。有條件的可採用地膜覆蓋,播種後10-15天出苗。楝樹每個果核內有種子4-6粒,出苗後呈簇生狀。當小苗長至5-10厘米時間苗,按株距15厘米定苗,每簇留1株壯苗即可。
扦插
2月下旬或3月上旬選取直徑為0.5厘米的苗根或枝條,剪成長15厘米的插條後再進行扦插。插條上口平截,下口斜截。扦插株距為15-20厘米、行距為30-40厘米,深度為長度的1/3,扦插後將周圍土壤按實。4月上旬,插穗上的不定芽相繼萌發出土。當苗長到5-8厘米時,只保留1個萌櫱,培養成苗干,其餘的萌櫱抹去。[3]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苦楝它具有喜溫暖、喜濕潤、耐鹼、耐貧瘠的特點。一般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質含量豐富的、通透性好的沙質土壤為宜。但微酸性的紅壤、黃壤、砂壤、黑壤等也都是可以用來種植苦楝的。不過要注意的是重黏地以及排水不良的陰地也是不適合種植苦楝的。整地的時候要將田間的碎石、枯枝、樹根、雜草等清理乾淨;同時結合基肥進行翻整。基肥的用量每畝控制在三千到四千公斤,主要以有機肥為主。最後將土塊敲細、地面整平,等待種植。
2、繁殖方法
苦楝的繁殖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種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種子繁殖在播種前要進行種子處理,否則出芽速度慢,而且出芽率很低。處理的方法一般是將苦楝的種子放入水溫為七八十度左右的水中浸泡,等種子充分的吸收水分之後,撈出進行催芽,等百分之十左右的種子露出芽白之後就能進行播種了;但在播種前需要將種子放入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幾分鐘,這樣可以提高種子的抗性。扦插繁殖一般是每年的二月底到三月初進行,選擇健壯的苦楝枝條,剪為十五厘米的小段,然後按照行間距三十五厘米的距離進行扦插即可。
3、移栽定植
在苦楝幼苗生長到三十五到五十厘米左右的時候,我們才會進行移苗定植。定植的密度一般是每畝為五十五到一百一十株左右。剛開始的時候,栽培的行間距為三米到四米、株間距為兩米到三米。等到植株再次生長,那麼我們還需要再次移栽定植,行間距為五米到六米、株間距為四米到五米。栽植的時候要保證苦楝幼苗的根系充分的舒展,所以定植穴的長、寬、高一般是五十到七十厘米左右。
4、栽培管理
苦楝定植之後,要檢查苦楝的成活情況,並且及時的進行補苗,確保田間苦楝完整。苦楝栽培後的前三年,一般每年的施肥次數為三次,澆水一般是五次左右。追肥主要是以速效肥氮肥和速效磷鉀肥為主,每株的用量控制在一斤左右,進行開溝追施。澆水則是根據苦楝苗木的生長情況來進行,同時在多雨的時候,注意排水,以免田間積水。最後還需要及時的進行中耕除草和培土,保證土壤的通透性,同時要避免傷到苦楝的根系。
5、病蟲防治
苦楝在生長過程中最常見的病害有潰瘍病、褐斑病、叢技病、花葉病、葉斑病,我們可以使用針對性的藥劑進行防治,比如說百菌清、波爾多液等。最主要的蟲害是黃刺蛾、扁刺蛾、斑衣蠟蟬、星天牛,則可以使用樂果、殺螟松等進行防治。[4]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