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人面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種植人面竹
人面竹(學名: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禾本科剛竹屬植物。竿勁直,高5-12米,粗2-5厘米;中部節間長15-30厘米,基部或有時中部的數節間極縮短;籜環幼時生一圈白色易落的短毛。籜鞘背面黃綠色或淡褐黃帶紅色,無白粉;籜舌很短,淡黃綠色,;籜片狹三角形至帶狀,開展或外翻而下垂,。末級小枝有2或3葉;葉鞘無毛;葉耳及鞘口繸毛早落或無;葉舌極短;葉片狹長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1.8厘米。花枝呈穗狀,長3-8厘米;佛焰苞5-7片,長15-18毫米。小穗含1-4朵小花,上部者不孕;小穗軸節間無毛;穎0-2片;外稃與穎相類似但較長,長15-20毫米,具多脈;內稃與外稃等長或較短,脊上具纖毛,脊間具2或3脈,脊外兩側各有2-5脈;鱗被長3.5-5毫米,被微毛;花葯長10-12毫米;柱頭2,羽毛狀。穎果線狀披針形,長10-14毫米,直徑1.5-2毫米,頂端宿存花柱的基部。筍期5月中旬。[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人面竹
學 名: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
別 稱羅漢竹、佛肚竹、密節竹、壽星竹、布袋竹、算盤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竹亞科
族:倭竹族
亞 族:剛竹亞族
屬:剛竹屬
組:剛竹組
種:人面竹
分布區域:黃河流域以南各省區
命名者及年代:Carr. ex A. et C.: Riv.,1878
形態特徵
稈高5-8米,徑2-3厘米,通直,近基部或中部以下數節常畸形縮短,節間腫脹或縊縮,節有時斜歪,中部正常節間長15-20厘米,最長節間達25厘米;新稈綠色,微有白粉,無毛,籜環有一圈細毛;老稈黃綠或黃色,稈環與籜環均微隆起。筍期4月。稈籜淡褐黃色,微帶紅色,邊緣常枯焦,無毛,底部有細毛,疏被褐色小斑點或小斑塊;籜舌黃綠色,先端平截或微弧形,有纖毛;無籜耳和縫毛;籜葉帶狀披針形,下垂。每小枝2-3葉;初有葉耳和縫毛,後脫落;葉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1.8厘米,下面近基部有毛或無毛。產山東、河南、陝西南部、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及雲南,多生於海拔700米以下山地。各地園林綠化廣為栽培。曰本、美國、俄羅斯、歐洲及拉丁美洲引種栽培。竹杆可作手杖、釣魚竿和製作小型工藝品等用;筍味鮮美,供食用。國外栽培多用作釣魚竿。[2]
生長環境
羅漢竹適應性強,喜濕潤的氣候條件,抗寒力強,能耐短時間-20℃絕對低溫,要求深厚的土層和肥沃的酸性土,不耐鹽鹼和乾旱。主產亞熱帶地區,性較耐寒。浙江、安徽、江蘇、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均有分布,適生於溫暖濕潤、土層深厚的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區
分布範圍
世界各地多已引種栽培。在中國分布於黃河流域以南各省區,但多為栽培,在福建閩清及浙江建德尚可見野生竹林。
繁殖方法
採用分株或扦插法繁殖,新老株成叢狀生長,於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後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並萌發出新筍。扦插於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濕沙床內。經常噴霧保濕,約1個月可髮根,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1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
準備工作
1基質的準備:佛肚竹基質以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壤土為宜,常用的基質有:(1)沙質壤土(加適量腐熟基肥);(2)草皮泥(火燒土)+農田表土(1:1);(3)農田表土+河沙+適量腐熟基肥(4:2:1)。
裝育苗袋:將配製好的基質用辛硫磷加地菌散消毒,然後裝入8cmx12cm的育苗袋內,整齊排列備用(袋內基質以澆透水後達九分滿為宜)。
採集種枝
選2年以上生母竹,將母竹上帶有氣根的竹枝從基部帶根剝離,采枝後的母竹仍可作綠化或工藝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開裂,並保持氣根完好。將竹枝帶葉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約20cm,將所採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時後撈出清洗,以備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來水)。
種枝扦插
將泡浸後的種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cm為宜,扦插後即澆透水並用75%的遮光網覆蓋。
苗期管理
本法春夏秋冬均可實施,但冬春兩季應用農用薄膜覆蓋,確保溫度在18℃以上,濕度在80%以上,育苗袋內基質保持濕潤,夏秋兩季每天早中晚澆3次水,經過約25--30天,即可萌發新根(從氣根發育而來),這時可施一次較淡的腐熟有機肥,此後每隔25天施一次肥(N:K=1:1),待有根長出育苗袋並抽生兩次葉子後即可出苗,但出苗前應有10天左右的煉苗期(逐步減少遮光及澆水次數直至全日光照)。
節短肚大
在新竹抽出,竹筍剛露出土面時,即應控制澆水,抑制其生長,在盆土較乾燥,竹葉輕度萎蔫時,可先在葉面噴水,約1小時後再澆透水,反覆數次,待新竹長到40厘米左右,竹節基本定型時,恢復正常澆水。
剝筍籜:當竹筍長到25厘米高時,把基部的籜剝1-2個,以後每周再剝1個,剝籜可使側枝生長,促佛肚竹矮化,節間變短變粗。
打尖:待竹子長到一定高度時,把竹筍頂端剪除5-6厘米,使植株結頂,側枝生長,待側枝達到一定的長度時,也要除去梢尖。[3]
栽培技術
起苗:起苗前1周充分供水,特別是對於兩年左右的竹苗,由於鬚根甚少,起苗時難以帶好鬚根,更需要給足水分。澆透水,對於表土板結的,澆水難澆透到深層,應在株基打幾個小洞,讓澆的水滲透到株莖各個根系,以便起苗時保持鬚根,提高成活率。起苗最好選擇晴天,小雨天切忌撥苗,以防栽後落葉。應用鐵鍬在株基周圍的土層立切後再鏟起。這樣既可少傷根,又可有完整的土球。對根系傷口多的,應用糊狀黃泥漿塗根。包裝對外運輸時,應用保濕海棉浸水包紮,然後用塑料薄膜包裹並用繩子捆結實,苗木應用木條板釘箱放入木箱包裝。
栽前準備:引苗到達目的地後,儘快開箱,把竹苗豎起疏放,剪去途中病殘枯老枝,迅速放人流動水浸根,同時對葉面給養,可用植物動力2003或多元葉面肥。
整畦挖穴:畦地應選擇山坡沙壤或黃沙壤地,對沙較多的土質,應填部份黃泥進行土壤改良。排水不良的,應開排水溝,穴地應先澆足水,然後填些茅草,疏鬆沃土。
栽植:栽植標準是每畝160株,按株行排列,栽植時將根系放入95%的黃泥漿浸蘸半小時。根苗放入穴內,理順根系,填上一層細沙土,略提起株基,讓根系伸展,澆上水,然後再填土至高穴面5厘米,壓實,再澆足水。
植後養護:大穴栽植的單株竹苗定植後,應用木棍支撐綑紮牢靠,以防風吹搖動,影響根與土的結合而影響成活率。定植半個月後,為防止表土干白,要及時澆水。如冬季引苗定植,穴土面要加蓋茅草保溫,以防凍死。如秋季引種定植時,秋老虎陽光大時要加蓋遮陽網。人面竹只要精心管理,不但成活率高,一般今冬栽明春有新竹,繁殖率特別快,有部份冬季出筍成竹。盆栽人面竹技術可參照其它盆景栽培技術。
主要價值
筍鮮美可食。又是一種庭院綠化、居室美化珍稀植物。該竹株型美觀、節間花紋緊湊奇特,枝葉茂密、四季青綠,耐陰、耐寒,利用盆栽擺放室內具有發散奇特芳香味,驅蟲滅蚊等奇效,同時又是製作旅遊工藝品的天然材料。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