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詞二首·其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詞二首·其一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秋詞二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他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頌了秋天的美好與清新舒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為一體,不僅描寫出秋天的生機和素色,也顯露出一種奮發高昂的豪情和豁達開闊的胸襟

原文

劉禹錫〔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晴空萬里,一隻仙鶴推開雲層扶搖直上,便引發我的詩情飛上雲霄。

賞析

  劉禹錫的《秋詞》,一反常調,另闢蹊徑,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飄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裡,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創作背景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失敗被貶。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

簡析

  《秋詞二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他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頌了秋天的美好與清新舒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為一體,不僅描寫出秋天的生機和素色,也顯露出一種奮發高昂的豪情和豁達開闊的胸襟。

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