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訪天一閣(223)(林海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訪天一閣(223)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秋訪天一閣(223)中國當代作家林海燕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秋訪天一閣(223)

初秋的午後,鄞城清蕭的秋風吹過,古老的寧波城,美麗的月湖之畔,名聞天下的亞洲第一私人藏書樓、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創天一閣,便居於這鬧市當中。第一眼看到,徽派建築風格的馬頭牆後,隱隱可見樹木蒼蒼,屋檐下「南國書城」四個繁體隸字清晰映入眼帘,顯得朴雅莊重,忍不住在心中讚嘆:「真是鬧中取靜啊。「這傳說中的古老藏書樓己在眼前。

清高宗弘曆《文源閣記》寫道:「藏書之家頗多,而以浙之范氏天一閣為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其取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既圖以來,乃知其閣建明嘉靖末,至於今二百一十餘年。雖時修葺,而未曾改移。閣之間數及樑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

這座浙東藏書樓以收藏地方志、登科錄、政書、詩文集為主,它歷經四百年風霜,有重要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研究價值,是中國私家藏書樓之典範,卻也遭受過種種劫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它曾經破敗不堪,寧波籍學者陳登原在他的文章《天一閣藏書考》自序中寫道:「當年畫棟橫朱樓,今日塵埃在荊棘」,是天一閣衰敗境況的真實寫照。范氏後人中的大部分遵守前人規定,艱難而忠誠地守護着天一閣,但歲月更迭,人事變幻,書閣雖然堅韌存活世間,卻成了拜訪者眼中」怒草雜生,青蘚緣壁「的荒園,更令人痛心的是古籍既遭遇如被偷竊出售、戰火焚燒等人為劫難,亦要遭受紙質書籍最怕的蟲蛀、酸化、老化等破壞,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在各界愛國愛書人士的努力與呼籲下,於1933年成立天一閣管理委員會,同年又成立天一閣重修委員會,標誌着天一閣管理權的過渡。現在的天一閣,又稱為」天一閣博物館「,經重修、擴建、整合,形成由天一閣藏書樓為核心的藏書文化區、以東園為主的園林休閒區、以及秦氏支祠等建築為主的展示區組成的建築群。

眼前重修過的天一閣,有着新的面貌,但依舊古樸莊嚴,配上幽深繁茂的花木、小巧精緻的亭台軒榭,宛然一處內涵豐富、低調古雅的以藏書樓為主的江南園林風格建築。一路上,精美的青銅像,線條硬朗的堆槊、靜默的碑林、青青竹木、清淺魚池,每樣景物都顯得安靜從容、妍美清雅,這些景物使得現在的天一閣藏書樓,置身於一個古雅清幽的背景之下。

「松罅尚聞舂藥杵,柳蔭深護讀書堂「,我己置身」天一閣「藏書樓前,但見「天一閣」三個大字,烏黑字體,白晃晃的襯底,黑白相映,顯得莊嚴神秘、冷峻肅穆,有一種歷史厚重感,這是四百年光陰沉澱而成的深厚內蘊。天一閣藏書樓第一層,大廳正中立有一尊范欽的青銅頭像,像後是木屏風,木屏風上掛八塊木板,上面是黃宗羲所寫《天一閣藏書記》。想起介紹手冊中所寫:書樓二層東西兩邊是封火牆,一樓中廳上方閣柵里繪了水波紋。細看閣柵,果然如此,這天一閣中處處有匠心,與樓前的水池一樣,反映設計者精密理智的藏書思維與建築理念。從這一方面而言,天一閣也是一個建築的典範。

二樓不對外開放。但可以通過介紹手冊與影像了解裡面的情景:灰褐的地板,幽暗的書櫥,古舊發黃的線裝書。觀之,有一種穿越時光的錯覺,仿佛穿越到四百年前古老的歲月,看到范氏子孫在搬書曬書的情景。仿佛看到那些沉澱在歲月里的書名:《穆天子傳》、《竹書紀年》、《素履子》、《北堂書鈔》、《稽古錄》,那些端凝古雅的繁體豎排的線裝書冊,躺在歷史的縫隙中,躺在這質樸堅韌的書樓之上。也仿佛看到一個面容嚴肅的老者正緩緩走在長着青苔的石板路上,這老者正是天一閣第一代閣主范欽,但見石徑兩邊竹木青青、秋菊叢外蝴蝶飛舞,清淺池中金魚相嬉,不遠處,是那座後來彪炳史冊的藏書樓。范欽,這個曾經嚴苛勤勉的朝廷命官,也許正想着自己半世宦海浮沉,現在要全身心經營他的「第二職業」。他慢慢走着,走進了四百年的時光當中。

思緒回到現實,看到窗外古木蒼蒼、枝葉繁茂,關於這藏書樓、這藏書樓中的古書、關於與藏書樓有關的人事,那些牽強附會的軼聞,那些神秘久遠的傳說,那些真實存在的歷史痕跡,仿佛,時光在此凝固。的確,時至今日,歷經四百多年,它依舊可以寄託一種神秘執着的「精神情結」。再次回看那個逼真的青銅頭像,嚴肅面容與冷峻眼睛顯示着此人理性嚴謹的性格,歲月流逝,他會一直執着地守着這珍貴的藏書樓吧。

數株高大香樟,朱紅屋身,飛鳥式檐角,如同一隻漂亮的、展翅欲飛的鳶鳥,這獨層的清代建築,便是凝暉堂。「凝暉堂」是我來這兒的另一個重點目標。

屋外古樹蒼蒼,瓦上青苔幽幽,堂內書幅則洋洋灑灑,如驚龍浮雲。先是欣賞豐坊所書稱讚范欽的《砥柱行》,《砥柱行》寫於嘉靖二十三年,范欽赴任西九江兵備副使,作為一個朝廷命官,精明理性、世事洞明的范欽又具有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的忠君思想與剛硬性格,其同僚兼同鄉好友書法家豐坊為其寫下《砥柱行》一詩相贈,盛讚其「砥柱崇崇鎮中流,撐住天地分剛柔」。這幅書法作品氣勢雄偉,一氣呵成,有氣貫長虹之氣勢,作品筆畫縱橫如飛,又點畫精緻,雄偉不失清雋,讓觀者震憾、驚嘆。其泣鬼神一般的「狂草」讓人驚嘆,那幾乎是一氣呵成的連筆與恣肆狂傲的氣勢着實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來。

觀賞良久,忽聽有人說話的聲音,卻見幾個衣着整齊的遊客站在一幅長長的行書捲軸前低聲竊語,抬眼細看,正是千古佳作《蘭亭集序》。我便行至其前,但見行雲流水一樣清雋秀美的行書字體:」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長卷中蓋有數十個鮮紅印章,給人一種莊嚴神秘之感。果真是」筆法秀逸,墨彩艷發,奇麗超絕,動心駭目「。面前這幅裱糊整齊的行書長卷,關於它,亦有撲朔迷離的傳說,有人說它是豐坊摹本,也有人說它是「真跡下一等」的馮承素摹本,甚至有人認為它也有是真跡的可能,種種考證與傳聞,真假莫辯,雖我知真跡是無價之本,然摹本亦無價,無論是王羲之真跡也罷,馮承素摹本也罷,豐坊摹本也罷,它的清峻妍雅、渾然一體的藝術之美都不會減少一分。在凝暉堂里磨蹭許久,才依依不捨離開。

漫步園內,欣賞閣堂儼儼、竹木青青的清雅景致,無意間發現尊經閣前有一座極美小山坡,坡上石徑清幽,花木扶疏,其中有數株清秀木槿,樹葉極綠極美,站在這小小山坡上,看初秋傍晚的薄薄的、淡金色的陽光穿透木槿枝葉傾灑而下,有一種沉靜安然的感覺,也有一種時光凝固的錯覺。想着,這些幸運的木槿與這古樸莊重的尊經閣相依相伴,會不會也吸收了那些書香之氣?大概也和別處的木槿不一樣吧?不知范欽《天一閣集》里那「院靜霜風杳,深冬菊尚華」的詩句可是在這初秋的經閣前寫下的?

這清凜的初秋午後,陽光穿越濃密木槿,樹木掩映下的藏經閣的灰牆,顯得安靜肅穆,想着那些發黃的線裝書:那麼古老、優美、但它們也是脆弱的。即使在和平時代,它們依然要經歷各種的損壞:蟲蛀、發霉、酸化、老化等,有一些破損嚴重的古書,微黃的書頁,薄薄脆脆的,仿佛一碰就會化掉。它們牽動着多少人的心呢?它們的保存需要多少的心血?它們的修復又是一件多少艱難的事情?請原諒我不虔誠的」唐突」與無謂的「擔憂」:那些稀世的「珍本」、「孤本」、「精抄本」,歷經各種劫難得以留存下來的那一些,它們是否每一本都得到妥善的修繕與保管?慶幸的是,國家與政府十分重視,天一閣於1982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入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古籍修復是保護古籍的一個重要手段,天一閣中有專門的修復古籍的工作人員,也在北區新建了藏書樓,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手段虛擬進入天一閣藏書樓進行閱讀,這也是對古籍的推廣與保護,既讓書本知識得以傳播,又使書籍得到妥當保護。這是只有政府才能做到的事情。范氏後人需用巨大代價與精力去做的事情,就由政府與國家擔當,他們己經完成了那個艱巨而偉大的任務。

離開天一閣時,回望屋檐下那四個黑底綠字:」南國書城「,徽派建築的馬頭牆掩映在青青樹木之下,顯得那樣莊重美麗。

「高閣凌虛,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宸章在上,勝商彝周鼎傳示兒孫」,這莊重古樸的天一閣,它書寫着一份意志,一種情操,一番情懷。[1]

作者簡介

林海燕。福建連江縣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