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登富樂閣(秦道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登富樂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秋登富樂閣》中國當代作家秦道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秋登富樂閣

這難纏的秋雨,竟淅淅瀝瀝下了月余,好端端的一座美麗之城,整日被裹挾進秋日的淒風冷雨。天象如此,人沒了去處,也就沒了一幅好心情。仰首看着這晦暗、沒有了光亮的天幕,深感大自然之力的不可抗拒!

終於這天氣迎來了轉變,且一下子變得來如此的徹底。天空放晴不說,一輪艷陽徑直衝上萬里長天,讓潔淨的天幕陡然間變成了一幅明晃晃、藍湛湛的漂亮綢緞!整個天地好久沒享受到陽光如此的垂愛,那乾爽的氣息、那溫暖的滋味,讓人心裡如喝了蜜似的香甜!趁這難得的好天氣,在秋日裡登上富樂閣吧!記得年初的二月疫情解禁後我曾興沖沖趕至富樂山,以期在風和日麗的春日登上富樂閣;但當時整修閣內的欄杆將遊人拒之門外。這願望結果一直被放進心底。今天,終於能在暖暖的秋陽下登臨富樂閣,正好完成這樁不大不小的心愿。

經過一段蜿蜒山道氣喘吁吁的行走,總算站在了秀美的富樂山顛,遠遠看見由啟功先生題寫的那幅匾額十分醒目地高懸於正門的五樓樓頂。「蜀都在望」,僅這四個字就不由在自己心裡喚起一股久違的激情。蜀都,乃古代蜀國之都益州也,即現在的成都。想當年的劉備從湖北荊州入蜀而取道涪城,益州(成都)則近在咫尺,大有唾手可得之意。而「蜀都在望」這四個字,把劉備據涪城為己有之後,其吞併巴蜀大業的壯志雄心十分生動、形象地得以體現!啟功先生登上富樂閣,想內心同樣也涌動着一腔豪情,否則不會留下如此撩人心神、意味深長的題匾。從此以後,無數的來者每當登臨此樓,目睹起這幅意味深長的匾額,自會遙想起東漢末年那一場龍騰鳳集、風雲際會的三國爭戰;而內心又焉能不涌動起一股撫今追昔、憑弔懷古的豪邁情懷?!

富樂閣的復建開始於上世紀的1990年,它占地6855平方米,整個建築面積為4246平方米。閣樓內部以68根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柱做支撐,共五層,是以紀念當年劉備、劉璋東山相會為主題的一座仿古建築。閣樓高53.3米,飛檐翹角、琉璃金頂,矗立於東山海拔544.88米的最高處,即東山之巔;故整個樓閣顯得高古雄渾、磅礴大氣。每個凌空的檐角上都懸掛着一枚銅質風鈴,山風一吹,叮噹着響;那清脆、悅耳之聲仿佛是在為一千八百多年前群雄逐鹿的三國歷史在深情的歌吟。富樂閣的建築它不僅集合了東山山麓的自然美,更是吸納了中國古代樓閣建築所獨具的一種文化之美。中國人一向崇尚自然,喜好登高望遠,而富樂閣的建築充分將國人這種親近自然、並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的人文精神表達出來,形成了富樂閣高峻宏敞、雄偉挺拔的獨特魅力;它也因此成為了綿陽人心目中的地標建築而深得廣大市民、以及八方遊客喜愛!此時此刻,那整飭一新的富樂閣滿身披着金燦燦的秋日陽光雄屹於富樂山巔,渾身透露出一種恢弘、磅礴、宏偉之氣。

此刻,我早已按耐不住胸中的激情,從門崗處領取證牌後便興沖沖往閣樓的頂層攀登,我相信雨後的天地會有嶄新的容顏,而秋陽下的綿州大地會給人以無限的驚喜!

果然是個登高望遠的好日子,五樓樓頂的廊道早已是遊人如織,拍照的、凝目遠望的、指點江山的……每個人臉上都充溢着輕鬆與愜意,連交談的聲音聽來也感覺悅耳、動聽。我在人群中穿行,想找到一個合適位置、憑欄遠眺這座從二千多年的歷史烽煙中走來的綿州城。還好,一群剛留過影的外地遊客走了,空出的位置正巧面對城西越王樓的方向。時間已是下午的三點,太陽已過中天,可凝目起秋陽下的這座原本十分熟悉的城市時,卻讓我感到一陣錯愕與驚嘆!難道這是我生活了四十多年的綿州城嗎?放眼望過去,車水馬龍的街道和櫛比鱗次的高樓不見,大半個城市淹沒在一片白茫茫的霧海;那些從霧海中露出的半截樓頂,宛如大海中一艘艘遠航的遊船;連平日裡頗顯巍峨、雄偉的越王樓在霧海中也僅剩下頂端那似塔形的寶頂。這樣的景象讓人看來既有幾分的迷離、夢幻,又呈現出一種少見的磅礴、恢宏氣概。真沒想到,秋日的午後登上雄偉而不失精巧的富樂閣,本企望心靈能和宇宙天地相互感悟、滲透,不想竟目睹到如此罕見的天象奇觀。看來,這天氣陛下不愧是玩弄大自然的高手,僅這幾個小時異常強烈日光的曝曬,就讓浸淫城市近月余的雨水蒸發到空中,完成這水物質的又一次循環。目睹這壯闊、奇幻的天象,不得不讓人為這自然之偉力而深深感嘆!

秋日登高,本想遠眺山川河流之形態、欣賞寥廓澄澈之遠景,讓久居城市的浮躁之心恢復曾有的安然與寧靜。可遠景如此,只好把目力投向不遠處的那一條晶亮、清澈的涪江。貼着主城蜿蜒而去的涪江水,自岷山主峰雪寶頂發源一路浩蕩流經了川渝兩地九個市、縣,行程約七百公里,它的流域面積達到了3.64萬平方公里;在重慶合川匯入嘉陵江後便融入長江母體、一路浩蕩奔向遼闊的海洋。這涪江水也用它對家鄉的一片摯愛,千百年來默默地潤澤着綿州大地上五百多萬聰慧、勤勞的子民。涪江我是熟悉的,兒時的我就出生在它的身旁。記得那時涪江的水質異常清澈、明亮,印象中它還是一條異常繁忙的黃金水道。寬闊的江面上經常可見一艘艘忙碌的貨船,還有那迴蕩在江面上縴夫們整齊、鏗鏘的船工謠。每當夕陽西下,凝目那遠去的一片孤帆,又總是激盪起我渴望天涯浪跡的心愿。真沒想到,臨近而立之年時我告別了家鄉,成了一個寄居他鄉的遊子。今天,站在高峻的富樂閣上舉目四望,看着那一條曾陪伴我成長的遠去江流,心裡多少有一些感傷。沒想到幾十年人生匆匆過去,隨着父母相繼離世,曾經的家鄉早已成為僅供回眸的一片故土,變為心靈獨自緬懷的一張精神圖像;既如此,此刻的我又何必去勾起一縷鄉愁而百結愁腸?其實,四海為家早已成為一代人命運的新選擇;孤舟天涯、風雨前行,何嘗又不是一種快意的人生形象?!

前些日夜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掩卷時浮想聯翩、心潮難平;在為林語堂先生流暢、輕快的文字叫好同時,更為北宋大詞人蘇東坡一生所遭遇的各種困厄、憂患而喟然嘆息!蘇東坡自官場失意後被朝廷一路貶謫,平生遭遇無數多的坎坷、磨難和打擊,最後還得忍痛踏上與家人分離、天涯浪跡的悽惶行旅。遭受了如此悲苦命運的折磨,這位大詞人卻依然懷抱一顆曠達灑脫、坦然自適之心,與身處的一處處異鄉,與遭受的各種苦難和解、共存。一首千古名詞《水調歌頭》,把他那瀟灑疏朗、宏闊敞亮之心表露得淋漓盡致!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每每吟誦起這千古佳句,便涌動起一種面對世道人生的無盡悲慨,也喚起世事洞明之後內心持久的共鳴。尤其是詞人流淌其中的溫情與悲憫,如一泓清泉恆久地滋潤着人世間每顆乾涸、寂寥之心。讓人更為驚訝的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大詞人蘇東坡,竟還能以「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句子抒發出自己內心的安穩與澄明!尤其當你細讀過東坡先生曠達超邁的詩文,了解了東坡先生命途多舛的人生,你那在塵世間迷惘、困頓之心便會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震憾與啟迪,從而喚起對未來生活的一種希望與信心。

古人登高懷遠而常能留下不少千古聞名的詩文,如建安時期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登樓賦》,南朝著名詩人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以及唐時王勃的《滕王閣序》,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崔顥的《登黃鶴樓》、李白的《登高丘而望遠》、杜甫的《登高》、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首》,以及北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等無此才情,只好在此發出一點莫名的感嘆而已。生活中確有太多的無奈,每個人面對這些無奈又常常表現得身不由己,甚至在做出一些選擇時迷失掉自己。其實,面臨這樣的兩難困境最緊要的是能把握住自己,懂得取與舍的道理!汲汲營營走過了大半生,才發現生命不過就是一場遊戲,喧鬧之後一切都將散去,又有什麼值得去悲怨、嘆息?有人說:笑也是一生,哭也是一生,莫如就用平和之態笑着去完成這一生的行旅。這大約就是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傳記里所講,「人最可貴之處在於看透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這話的道理。

富樂閣上的流連,竟讓時間很快過去,工作人員已在告知遊客閉樓時間將至。放眼天際,太陽正往西邊天漸漸隱去,北邊那片濃密的山林已呈暮色,適才都還鮮亮的葉片有些發暗,那些已然泛黃的樹葉在暮色中更顯深沉。秋天確實是個美好的季節,它不僅有收穫的意義,更能讓人悟出人生的不少真諦。也難怪那些登高的詩文,會蘊含那麼多深邃、豐厚的人生哲理![1]

作者簡介

秦道廉,曾經的老三屆知青,四川綿陽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