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白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秋海棠白粉病
秋海棠白粉病為世界性病害,該病嚴重影響植株生長,降低其觀賞價值。該病主要侵染植株的葉片、莖、葉柄及花,常見發病的秋海棠品種有竹節秋海棠、四季秋海棠、球根秋海棠等。感病部位形成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病斑上布滿白色粉狀霉層。病害發生嚴重時,感病組織逐漸壞死。
基本信息
中醫病名:秋海棠白粉病
多發群體:竹節秋海棠、四季秋海棠、球根秋海棠等
常見發病部位:植株的葉片、莖、葉柄及花
症狀
秋海棠白粉病為世界性病害,該病嚴重影響植株生長,降低其觀賞價值。該病主要侵染植株的葉片、莖、葉柄及花,常見發病的秋海棠品種,有竹節秋海棠、四季秋海棠、球根秋海棠等。感病部位形成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病斑上布滿白色粉狀霉層。病害發生嚴重時,感病組織逐漸壞死。
病原
秋海棠白粉菌 Erysiphe begoniae Zheng ﹠ Chen,無性型Oidium erysiphoides Fr.。菌絲體在葉兩面生,花及葉柄生。分生孢子梗從菌絲長出,直立分隔,35~76(55)微米×5.4~8.7(8.1)微米。分生孢子近柱形、圓筒形、短串生,25~50(37.2)微米×14~16.2(14.8)微米。子囊果扁球形,黑褐色,直徑80~119微米,附屬絲3~35根,褐色至深褐色,40~438微米×3.5~10.2微米。子囊1~5個,近卵形、廣卵形、近球形,具短柄,大子囊50.8~63.5微米×33.0~45.7微米,小子囊33.0~40.6微米×25.4~33.0微米。子囊孢子近卵形、矩卵圓形、帶黃色,在大子囊內3~5個,18.8~22.9微米×11.4~13.9微米,在小子囊內2~4個,12.7~15.2微米×8.9~11.3微米。
發病規律
我國河南、河北其病原為菊白粉菌。美國的秋海棠白粉病病原為秋海棠粉孢霉。國外報道各種秋海棠及雜交種都可感病,受害程度有差別,上海僅在溫室中的蛤蟆秋海棠上見過此病。病菌還危害菊科花卉。溫室內濕度過高,容易發病;病菌不耐高溫,夏季病害受到抑制。病菌主要以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傳播,進而產生無性孢子擴大蔓延,引致該病流行。 [1]
防治方法
1、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善通風條件。摘除病葉。
2、建議用20%國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濕粉劑(國光黑殺)2000-2500倍,25%國光丙環唑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連用2次,間隔12-15天。
注意:使用唑類藥劑防治時,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間隔期。不可加量和縮短間隔期使用,以免發生矮化效果。
3、加強管理 引進新材料時,無論是從外地還是在附近市場上購買的植株、種苗都要進行嚴格檢查,儘量杜絕病株的引入;在野外採集野生植物時應選取健康無病植株。搞好栽培環境的清潔衛生,經常及時清除植株上的病枝老葉和掉落的殘花敗葉,消除滋生病害的隱患。棚內通風,如遇連續陰雨,應多開門窗。適當增施有機肥、複合肥和鉀肥等,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