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秋毫之末漢語成語,拼音是qiū háo zhī mò,意思是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1]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齊宣王田辟想學齊桓公那樣做霸主,他向孟子請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訴他要用仁義道德的力量統一天下,同時要對國情明察秋毫,體察民情,不是您能不能幹的事情,而是您願不願幹的事情。
成語解釋
秋毫:秋天鳥獸新生的絨毛。
成語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成語辨析
【近義詞】無足輕重、輕於鴻毛
【反義詞】龐然大物、重於泰山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用於書面語。 示例 神托於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總,其德優天地而和陰陽,節四時而調五行。 ★《淮南子·原道訓》
《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他的觀察力十分敏銳,即使是秋毫之末,他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謹慎,不能出錯。
參考文獻
- ↑ 鬼谷子:萬事之緣起——秋毫之末問過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