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杜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秋夕是一首宮怨詩。這首詩寫一名孤單宮婦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她內心的孤淒。二句寫其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和心中寂寞。三句寫她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宮婦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此詩表現了一位宮婦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苦悶心情,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
原文
杜牧〔唐代〕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天階 一作:天街;臥看 一作:坐看)
譯文
銀燭的燭光映着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扑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躺臥着凝視天河兩旁的牽牛織女星。
賞析
此詩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裡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着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是無用的。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里常以秋扇比喻棄婦。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即象徵着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天階夜色涼如水」中「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着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着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這首詩構思巧妙,語言質樸流暢,感情蘊藉婉約,藝術感染力很強,頗能代表杜牧七絕的藝術成就。從形式和結構上看,全詩描物寫景與敘事抒情相結合,呈現出靈動之姿,頗動人心魄。前者旨在為後者營造氛圍,後者意在為前者規範意蘊,兩者相互襯托融為一體。
簡析
《秋夕》是一首宮怨詩。這首詩寫一名孤單宮婦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她內心的孤淒。二句寫其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和心中寂寞。三句寫她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宮婦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此詩表現了一位宮婦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苦悶心情,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