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福星壘塔,全塔用花崗岩石塊壘造,故稱「壘塔」,質地堅固,氣勢宏偉,雕琢細緻。登塔瞭望南海,波光鷗影,船帆點點,被列為「陸豐八景」之一[1] 。塔東側,有一巨石,狀似麒麟,氣勢軒昂,故稱「麒麟石」;西側有「起龍巖」,形勢臥龍欲起,「龍門石」矗立在「起龍巖」前,經久風化,形態蒼老斑斕,專家鑑證為十萬年前的產物;塔周圍,建亭供遊人休憩,以「良辰」「美景」「賞心」「樂趣」命名。

中文名 福星壘塔

材 料 花崗岩

作 用 供遊人休憩

分 類 石塔

目錄

地理位置

福星壘塔,位於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國家4A級旅遊景區玄武山內。玄武山位於具有「歷史文化名城」之稱的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北郊,是集宗教、文化、園林、旅遊於一體的旅遊勝地。這裡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薈萃、綠樹成蔭、碧草如茵、古榕蔥鬱、修竹婆娑、百鳥齊鳴、四季如春,是粵東旅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廣東省著名的旅遊風景區。

歷史沿革

該塔始建於萬曆五年(1577年),為土塔,稱「福星亭」;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改建為文昌閣;清代咸豐戌午年為颶風所毀;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改造為八角形三層閣式石塔,始稱「福星塔」;文革期間的庚戌年臘月炸毀,1981年重建,為花崗岩石塔。它歷來是南海碣石灣的導航標誌,有「佛燈引明」之稱。登上塔頂,碣石鎮建築盡收眼底,遠眺可見浩翰的南海,周圍的風景迷人,令人心曠神怡。此處譽為「碣石觀海」,是「陸豐八景」之一。

建築設計

該干塔為八角形,共3層,高18.8米,塔基周長24米,共用5340多塊規格的花崗岩疊成,是一座巨形古藝建築。塔內有螺旋石梯[2] 。拾級而上,第一層是「三元宮」,宮名由商承柞題寫,第二層是「文昌殿,殿名由李妮題寫;第三層是「魁垣」,兩字由秦萼生題寫。塔的每層四周群龍含珠,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數隻銅鐘掛於頂層,風吹叮噹作響,聲清韻圓。底座四周刻有飛禽走獸,逼真活脫,特別是前面含珠的石獅,更是活靈活現。

佛燈引明

福星壘塔拔地參天屹立於玄武山的最高處,冒於古榕濃蔭之間,歷來為船舶進入碣石港的導航標誌,人們登塔遠眺南海,帆影點點歷歷在目,素有陸豐八景「碣石觀海」之稱。福星壘塔也稱為玄山塔,歷來是船舶進入碣石港的導航標誌,崇尚佛教的人說,這好似是一盞「佛燈引明」的慧燈。 [3] 塔也很古老了,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清同治四年(1865年)改建,後來毀滅掉了,又再次用花崗岩重建,精雕細琢。仰望陽光下的塔,這反反覆覆的歷史防若是這級級而上的台級,歷經了坎坷,最終通往到無知而光芒的地方。塔不高,只有三層,沿着螺旋石級登塔,第一層是「三元宮」,第二層是「文昌殿」,第三層是「魁垣」,每層都雕刻着群龍含珠、栩栩如生,使人不禁痴想。遠眺,南海上的漁帆點點,歷歷在目,微風吹過耳邊,是清脆悅耳的叮噹銅鈴的聲韻。

相關信息

玄武山山上還有形狀別致的麒麟石、龍門石、起龍巖、太平石,建築雅致的四美亭、白得居通欄等優美景點。玄武山山下還有鮮為人知的古蹟名勝,如古衛城遺址、淺澳古炮台和鎮內的廣德禪院、功德祠、城隍廟、集福庵、高山寺、石洲南關古廟等。古衛城建於洪武二十七年,位於龍泉山下,環繞碣石重鎮,因基壘石,為台而亭之,登高眺山海之勝;淺澳古炮台位於距碣石鎮約五公里的天涯海角,建於清代,是扼守碣石重鎮的門戶,立身台堡,登山觀海,海闊天空,水天一色,帆影點點,盡收眼底;田尾山依山隅海,擁有最多的海蝕柱和浪蝕紋溝等造形地貌,退潮時,奇異多彩的海蝕柱(海石體、海蘑菇、石龜、風帆、海上仙人、鳳凰、海龍、海象等)造形展現在遊人眼前,仿佛置身於浩翰的海上雕塑公園之中,令人如痴如醉;再有田尾山下的淺澳村天后宮和成蔭古榕樹,山頂的花崗岩石蛋的造型「公背婆石」,海上的海底公園和海市蜃樓等。這些海角石林、奇石奇光,形成了天涯風光的旅遊景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