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胡頹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福建胡頹子 |
中文學名:福建胡頹子 拉丁學名:Elaeagnus oldhami Maxim. 界:植物界 |
福建胡頹子(學名:Elaeagnus oldhami Maxim.),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常綠直立灌木,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2-3月。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的空曠地區。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岸與海島特有樹種,喜光稍耐陰、耐水濕、耐瘠。極適合濱海地區庭院美化,也可作綠籬。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栽培技術
生長習性
分布與採集
生境與耐鹽能力
特點與用途
相似物種
形態特徵
福建胡頹子為常綠直立灌木,高1-2米,具刺,刺粗壯,長10-40毫米或更長,基部着生花和葉;當年生枝密被褐色或銹色鱗片,一年生枝灰色或灰黃色,多年生枝鱗片脫落,黑色。葉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4.5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圓形,稀鈍圓形,向基部漸窄狹,急尖或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後脫落或部分脫落,微具光澤,乾燥後褐黃色,下面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深褐色鱗片,側脈4-5對,兩面略明顯;葉柄褐色,長4-7毫米。
花淡白色,被鱗片,數花簇生於葉腋極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梗長3-4毫米;萼筒短,杯狀,長約2毫米,在裂片下面略收縮,子房上先膨大後收縮,裂片三角形,與萼筒等長或更長,達3毫米,頂端鈍形,內面無毛或疏生白色星狀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卵形,長約1毫米;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葯矩圓形,長1.5毫米,達裂片的1/2以上;花柱直立,無毛。果實卵圓形,長5-8毫米,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萼筒常宿存;果梗在花後不伸長。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2-3月。
生長環境
福建胡頹子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的空曠地區。
栽培技術
育苗
可用播種、壓條、扦插及嫁接等方法繁殖。
種子育苗
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做苗床,5月份果實成熟時採下,加工果實時取出種子後立即播種,胡頹子休眠期短,發芽對溫度要求不高,對濕度要求高,接種後,要保持苗圃地土壤濕潤,半月左右可出苗,第2年春可將幼苗帶土定植。
扦插繁殖
可用綠枝、硬枝和根段進行扦插育苗。插條剪成長15cm,每個插條留芽3-4個, 用3000ppm吲哚丁酸浸漬5秒後埋入沙床中,露出先端1-2個芽進行催根,經常淋水保濕,10-20天後檢查,根部長出白色愈傷組織時便可進行扦插。株距9cm,行距24cm,斜插於苗床上,保持濕潤;;綠枝扦插宜在秋季進行,硬枝及根插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扦插一個月後可長出生根小苗,可施腐熟的稀薄糞水。
造林[1]
胡頹子對環境適應性強,屬灌木類,樹冠小,適宜密植,每公頃6000~7500株,定植前挖直徑及深為60-80cm的定植坑,以農家肥為底肥,栽苗後澆透水。
撫育管理
栽植當年要適時中耕除草和追施肥料促進幼苗生長,以後每年中耕除草1-2次,成林後每年秋季剪去過密枝條,,可按叢枝樹形管理,剪去下垂枝和櫱條,保持通風透光,3年後進入結果期。
生長習性
陽性植物,日照70%-100%。福建胡頹子、胡頹子性喜溫暖耐高溫,生長適宜溫度18-30℃。洋胡頹子生長適宜溫度15-25℃,夏季需涼爽通風。
分布與採集
分布於福建、台灣。根、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 。
生境與耐鹽能力
海岸與海島特有樹種,在基岩海岸的浪花飛濺區、海岸木麻黃林沙地、魚塘堤岸及海岸迎風面山坡常見其蹤跡。在福建平潭島,福建胡頹子生長於受強海風吹襲的迎風面山坡,與之共生的植物有龍舌蘭、苦郎樹等。
特點與用途
喜光稍耐陰、耐水濕、耐瘠,對土壤要求不嚴,有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樹形娟秀,葉色南雅,耐修剪,極適合濱海地區庭院美化,也可作綠籬 。
相似物種
福建胡頹子的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花較小,裂片與萼筒等長或更長,容易認識。其果實與牛奶子E. umbellata Thunb. 相似,但本種為常綠灌木:葉片革質,頂端通常圓形;萼筒短,杯狀,長2毫米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