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建德化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建德化窯 德化,位於福建省的中部,於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正式立縣,歷史上隸屬泉州府管轄,德化窯位於泉州府德化鎮,故而得名。德化瓷器是中華陶瓷燒造中的藝術珍品,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

宋元時代,德化瓷業已經嶄露頭角,白釉與青白釉產品暢銷海外。以白瓷塑佛像聞名。其製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作為著名的瓷窯,是福建沿海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產地之一,由宋到清歷代窯址達一百八十處。重點發掘了屈斗宮、碗坪崙兩處窯址。[1]

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瓷為媒,漂洋過海

德化窯自宋元時起,就始終以市場為導向,以瓷為媒,漂洋過海,把優秀的陶瓷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德化古瓷的外銷,在中國製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但是,由於德化瓷大量的產品都是專供外銷而特製的,在國內市場和博物館很難見到,而在國外卻大量發現。從遺存的實物看,來樣加工古即有之,這類產品是根據客商的需要專門燒製的,都是專門為外國人定製的,極富異域風情。

清代德化白瓷的生產在明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清代的白瓷生產,已經改變了明代瓷雕以仙佛和供器為主的局面,而以生產日用器物為主,如八枝四足酒杯、瓶、壺、碗、洗等等,釉由明代的象牙變為白中泛青。德化白瓷產品是我國歷代外銷瓷的重要品種之一,在海外很有影響,享有「東方藝術」之譽。[2]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到達泉州港,在遊記中提到「並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雲州(音譯為德化戴雲),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在歐洲,德化瓷引發了當地的廚房革命,所生產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銀廚具,甚至引發了當地仿製德化瓷的熱潮;德化瓷器潔白如玉、精巧雅緻被推為中國白瓷的代表,稱之為「 中國白 」[3]

史料記載

寂園叟在《陶雅》中評:" 德化所出白瓷花盆,瓷質雪白,價廉而式樣不俗",觀世音"有彩畫者,有坐像、立像者"。

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評價德化窯,自明燒造,本泉州府德化縣 ┅┅稱白瓷,頗滋潤,但體極厚,間有薄者,惟佛像殊佳。

民國時的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後製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頗瑩亮,亦名福窯┅┅白者頗似定窯,惟無開片,佳者瓷質頗厚,而青裡能映見指影,以白中閃紅者為貴。"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間《福建通志》中,在記載德化著名瓷雕藝術家何朝宗時,有如下記載:"何朝宗,不知何許人,或雲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為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何朝宗,泉州人,或雲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這樣向世人介紹德化窯以及德化瓷器的製造過程:"在這條支流與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著廷基(德化)城。這裡除了製造瓷杯或瓷碗、碟,別無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德化白瓷

為福建省德化縣所產的瓷器,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很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4]

德化白瓷的瓷質為乳白色,潔白晶瑩,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稱為「牙白」。

外銷歐洲更贏得「中國白」的美譽。產品一般以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為主,也有雕塑藝術的陳設瓷器,多用貼花、印花、堆花等作裝飾,暢銷海內外。人物雕塑的主題多為宗教人物,面相細緻,風格獨樹一幟。

明清德化白瓷的發展脈絡

約在明代中葉,德化窯白瓷生產開始興起。弘治二年閩人黃仲昭編撰的《八閩通志》卷二十六·物產篇已經提到「白瓷器,出德化縣。」至明代晚期,窯業愈臻全盛。當時泉州人陳懋仁作《泉南雜誌》一書寫道:「德化縣白瓷,即市中博山佛像之類是也。……初似貴,今流播甚多,不甚重矣。」萬曆十四年《泉州府志》亦載:「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後山中。潔白可愛。」江西人宋應星在崇禎年間著作的明代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也說:白瓷「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山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南則泉郡德化……。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 [5]

明代德化窯的白瓷產品,胎體潔白細膩,厚薄因器而異,釉色以乳白為大宗,還有純白、白釉泛青或閃灰等。產品造型有各種人物雕塑造像,陳設供器瓶、爐、尊、壘、觚、匜、水盂、花盆,文房用器洗、盒、硯滴、水注、燈盞、燭台、印璽、簫笛、案屏、筆筒,飲食皿杯、盞、執壺、碗、盤、碟、羹、匙,還有為墓葬製作的棺墊、墓誌銘等。

進入清代以後,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為德化窯生產的主流,窯址遍布縣境各地。白瓷的生產規模與數量,雖然不如青花瓷器,但其地位與影響仍不容忽視。乾嘉年間邑廩生連土《龍潯竹枝詞》猶贊「白瓷聲價通江海」。詩中所稱道的白瓷,除了白釉器外,還可能包括以白釉為罩面的釉下青花器。從總體發展趨勢看,康、雍、乾三朝是瓷業的昌盛期,嘉、道以後漸趨衰落。

在清代早期,仍繼承明代傳統的製作水平,瓷器質量較為上乘,故康熙五十一年知縣殷式訓《瑤台陶煙》詩云:「宇內聞聲說建窯,堅姿索質似琨瑤」至清代晚期,質量粗糙,所以道光舉人郭柏蒼《閩產錄異》說:「德化窯,皆白瓷器,出德化縣。順治以前老窯所製佛像、尊、壘、瓶、盤、盞、卑,精緻古雅,其色潔白,中現出粉紅,至今價翔矣。然佛像不及荷台瓶。盤不及南北定。近胎地厚而粗,釉水瑩而薄,漸不足貴矣。 」 清代德化白瓷,釉水以白泛淡青為主。質量較好的乳白、純白釉多見於康熙及其前,其中純白有的呈米漿色,類似景德鎮窯的漿白釉,清代晚期,乳白、純白已較為罕見,而青白、灰白釉較為流行。

瓷器工藝

德化瓷器的製作工藝程序如下:

他們從地下挖取一種泥土,將它壘成一個大堆,任憑風吹、雨打、日曬,從不翻動,歷時三、四十年。泥土經過這種處理,質地變得更加純化精煉,適合製造上述各種器皿,然後抹上認為顏色合宜的釉,再將瓷器放入窯內或爐裡燒製而成。

因此,人們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兒孫貯備製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個威尼斯銀印能買到八個瓷杯「。馬可波羅的介紹,引起了西方人的強烈興趣。

評價

德化白瓷,瓷質緻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有「 豬油白 」、「 象牙白 」、「鵝絨白」、「中國白」之稱。[6]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間《福建通志》中,在記載德化著名瓷雕藝術家何朝宗時,有如下記載:「何朝宗,不知何許人,或雲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為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何朝宗,泉州人,或雲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7]

視頻

【展覽】慈悲擺渡─德化陶瓷藝術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