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寧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富寧縣隸屬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富州;民民國元年(1912)改為富州縣;民國十六年(1927),以古富州、安寧州各取一字組合命名富寧縣。
富寧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東陲,地跨東經105°13'—106°12',北緯23°11'—24°09',北回歸線橫穿南境(由西向東跨過木央、大木匠、牛場、龍洋)。地處兩國三省十縣結合部,國土面積5352平方公里,是雲南通往廣西、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的重要門戶,是雲南的「東大門」和「出海口」。
201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7213萬元,比上年增長6.0%,增速比上年回落5.2個百分點,比全國(6.7%)低0.7個百分點、比全省(8.5%)低2.5個百分點、比全州(10%)低4個百分點。是近30年來富寧經濟增長的最低增速。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由上年的17426元提高到18536元,增長5.5%。[1]
建制沿革
秦時屬句町部族。
西漢元鼎六年(前110)置牂牁郡,在富寧、廣南及右江上游設句町縣。
東漢屬益州牂牁郡句町縣。
三國蜀漢屬益州興古郡句町縣。
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興古郡。
北朝周屬南寧州。
隋屬南寧州總管府。
唐初隸南寧州都督府,唐中葉隸嶺南道邕州為僚子部。
宋初屬邕州,皇祜五年(1053)後為特磨道地,屬廣南西路(今廣南、富寧和滇東南)。
元至元年間置廣南西路宣撫司,改屬雲南行省,後改置廣南西路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富州、安寧州、羅佐州,屬廣南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廣南府,屬雲南布政司,裁羅佐州、安寧州入富州。洪武十七年(1384)建富州城,治所在普廳(今縣城),崇禎中州治所移駐皈朝(今歸朝鎮駐地),仍稱富州,又稱土富州。
清沿明制,為富州,屬廣南府。順治十八年(1661),改土歸流。雍正八年(1730)7月,廣南府屬迤東道。乾隆三十六年(1771)設廣南府分防普廳塘經歷,駐普廳。光緒十三年(1887),置臨安開廣道(治蒙自縣),廣南府屬之。光緒二十八年(1902)富州治所從皈朝移駐普廳,稱富州廳撫彝府,同時改普廳塘經歷為巡檢,移駐剝隘(今剝隘鎮),仍屬廣南府。
民國2年(1913)4月,改富州縣,屬蒙自道。民國16年(1927)1月,富州縣改為富寧縣。民國18年(1929),廢蒙自道直屬省。民國31年(1942),隸雲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駐文山縣)。民國37年(1948),隸第四行政督察區(駐硯山縣)。
1950年富寧縣屬文山專區。1957年5月24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49次會議決定設置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覆: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屬文山州。
行政區劃
明初安寧、羅佐併入富州統一,置九哨,即普廳、花架、阿用、洪幫、板侖、架街、歸朝、田蓬、普梅,十八夕,即新華的安定,歸朝的烏落(孟村),谷拉的沁村(新村),者桑、百部,剝隘的坡戈、坡懷、者儀、者寧、西寧、剝隘、那良、百峨,那能的那南(那能)、那瓜,洞波的百江、板平、臘山。
清代西南部劃歸廣南,富州移駐歸朝,設四哨九艽十八夕。四哨:普廳、花架、阿用、板侖,九艽為今谷拉鄉列村、者利、多傲、敬龍、龍卡、龍隘、那馬(今廢)、立坡、恆村,十八夕同明朝。清末改土歸流,州治移普廳,設區鄉,第一區花甲、板侖、四亭三鄉,第二區歸朝、谷拉、百油三鄉,第三區有者桑鄉,第四區有剝隘鄉,第五區有洞波鄉。
民國29年(1940),撤區立鄉鎮,全縣有2鎮8鄉,以「文武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十字命鄉鎮名,即文華鎮(縣城)、武英鎮(剝隘)、忠怒鄉(四亭)、孝弟鄉(板侖)、仁厚鄉(歸朝)
、愛敬鄉(谷拉)、信城鄉(者桑)、義勇鄉(洞波)、和協鄉(芭萊)、平安鄉(花甲)。民國33年(1944)6月,富寧縣為二等縣,全縣轄2鎮、8鄉;72保、709甲。
1957年,田蓬、木央、睦倫、里達、郎恆劃入富寧。1958年改為人民公社體制,全縣轄10個公社。1984年,公社改為區(鎮)即新華鎮、城關區、谷拉區、歸朝區、者桑區、剝隘區、那能區、阿用區、花甲區、洞波區、里達區、睦倫區、木央區、田蓬區、郎恆區。
1988年,進行區鄉體制改革,全縣5鎮10鄉,即新華鎮、板侖鄉、歸朝鎮、谷拉鄉、者桑鄉、剝隘鎮、那能鄉、洞波瑤族鄉、阿用鄉、花甲鄉、里達鎮、睦倫鄉、木央鄉、田蓬鎮、郎恆鄉。
2006年,撤銷郎恆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田蓬鎮,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睦倫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木央鄉,並將木央鄉改設為木央鎮,鎮政府駐原木央鄉政府駐地(省政府2006年3月16日批准)。至此,全縣轄6個鎮、7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新華鎮、歸朝鎮、剝隘鎮、里達鎮、田蓬鎮、木央鎮、板侖鄉、谷拉鄉、者桑鄉、那能鄉、洞波瑤族鄉、阿用鄉、花甲鄉。共有4個居委會、141個行政村。
2015年底富寧縣轄6鎮7鄉141個村、4個社區、2568個村民小組,縣人民政府駐新華鎮。「6鎮」即新華鎮、歸朝鎮、剝隘鎮、里達鎮、田蓬鎮、木央鎮;「7鄉」即板侖鄉、谷拉鄉、者桑鄉、那能鄉、洞波瑤族鄉、阿用鄉、花甲鄉。[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富寧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東陲,地跨東經105°13'—106°12',北緯23°11'—24°09',北回歸線橫穿南境(由西向東跨過木央、大木匠、牛場、龍洋)。地處兩國三省十縣結合部,南與越南河江省苗旺、同文兩縣接壤,東部和北部分別與廣西百色右江、西林、田林、那坡、靖西五縣(區)毗鄰,西與文山州廣南、麻栗坡兩縣相連。縣境東西相距最寬109.89千米,南北相距最長108.78千米,縣城所在地距州府駐地234千米(高速公路184千米),距省會昆明市565千米(高速公路480千米),距中越邊境70公里,國境線長75公里。國道323線,廣昆高速公路及在建的雲桂鐵路貫穿全境,是雲南通往廣西、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的重要門戶,是雲南的「東大門」和「出海口」。
地形地貌
富寧地處滇東南岩溶高原東部邊緣(向桂西、越北過渡地帶),地質屬川滇黔經向構造帶與青藏滇緬「歹」字型構造體系的交匯部位。雲嶺東延的結露山脈(六韶山)自西向東控制全境,四大山系(木洪、拜子、朱家、坡飄)南北縱橫,360座山峰為天然屏障。全縣國土面積5352平方公里(即:803萬畝),山區面積占96%,境內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並列,其中:高原分布於西南部,山地分布於中北南部,丘陵分布於東北部,盆地分布於新華、普陽、木槓。縣內共有壩子14個,壩區面積30.43平方公里(4.56萬畝)。海拔最高為西部木洪山(木央鎮境內)1851米,最低為滇桂交界剝隘羅村口,蓄水淹沒前為142米,蓄水淹沒後為203米。
氣候環境
富寧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溫高於秋溫,雨熱同季,縣內因地形和海拔差異,立體氣候明顯,年內有四季之分,但不明顯。境內積溫高,年總積溫為7227℃,年平均氣溫為20.8℃,最高溫為39.5℃,最低溫為–3.7℃。全年日照時數1641小時,年均無霜期338天,最長無霜期364天,最短無霜期258天。境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03.5毫米,最高降雨量為1457.6毫米,最低降雨量為763毫米。全縣部分區域年平均風速在6-8m/s,最大風速高達14m/s,大風累積時數高達半年之久,有較高的利用價值。有乾旱、暴雨、雷電、冰雹、大風等氣候災害,其中乾旱、暴雨、雷電災害性天氣基本每年發生。
水文環境
富寧縣境內有5條主要河流和29條大小支流,主河道全長555.8公里。東北部普廳河、那馬河和西洋江屬珠江水系,西南部郎恆河和南利河屬紅河水系。[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有耕地103.99萬畝,園地18.56萬畝,林地477.18萬畝,草地119.73萬畝。耕地面積中,常用耕地面積86.108萬畝,其中:田25.22萬畝,地60.983萬畝。
林業資源
縣內植被多為常綠闊葉林、針葉林及草山,樹種資源豐富,屬科繁多,共有129科、425屬、966種,其中,喬木440種,小喬木和灌木526種。全縣森林面積468.28萬畝,其中天然林352.9萬畝、人工林115.4萬畝、灌木林108.3萬畝。全縣有林地面積55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9.26%,活立木蓄積量726.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3.21%,盛產八角、油桐、油茶、核桃、茶葉等經濟林和杉樹、松木等用材林。現已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公益林面積共89.94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面積65.94萬畝,省級公益林面積24萬畝)。國家級公益林中,按性質分,國防林23.74萬畝,水土保持林42.2萬畝;按等級分,一級保護23.75萬畝,二級保護42.19萬畝;按權屬分,集體公益林59.87萬畝,個人的公益林6.07萬畝。省級公益林中,國有公益林4.27萬畝,集體公益林18.94萬畝,個人公益林0.79萬畝。
動物資源
富寧縣境內常見的野生動物有:哺乳類48種、兩棲類11種、爬行類29種、鳥類198種、昆蟲類122科1077種等。分布有國家、雲南省保護動物共有55種,其中,哺乳類22種、鳥類20種、爬行類11種、兩棲類2種。在這些保護動物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雲豹、蜂猴、熊猴、林麝、圓鼻巨晰、蟒蛇6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熊、水獺、中國穿山甲、獼猴、短尾猴、小靈貓、豺、青鼬、小爪水獺、斑靈狸、大靈貓、金貓、中華鬣羚、川西斑羚、巨松鼠、果子狸、虎紋蛙、紅瘰疣螈、山瑞鱉、大壁虎、松雀鷹、大鵟、普通鵟、白腿小隼、燕隼、紅隼、白鷳、原雞、白腹錦雞、棕背田雞、楔尾綠雞、斑尾鵑鳩、褐翅鴉鵑、小鴉鵑、領角鴞、雕鴞、領鵂鶹、斑頭鵂鶹、長尾闊嘴鳥、藍翅八色鶇等40種;省級保護野生動物有毛冠鹿、豹貓、平胸龜、眼鏡蛇、眼鏡王蛇、滑鼠蛇、金環蛇、銀環蛇、黑眉錦蛇9種。
礦產資源
境內已探明的礦種有煤、金、鐵、銅、銻、錳、鈦等金屬和非金屬礦19種,有中型礦產3個,小型礦產43個,褐煤儲量1億多噸,居全州首位。縣境內已發現能源、貴金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礦床(點)110餘處,共五大類19種礦產。其中:鐵礦點主要有板侖毛尖山—那納97.135萬噸,新華橋樂—莫勺69.8萬噸,板侖洞哈58.58萬噸,板侖牙牌—安定42.6萬噸,新華牙牌東段23.87萬噸,新華牙牌山21.84萬噸,板侖坤洪21.49萬噸,板侖那納18.81萬噸等;鈦礦點主要有田蓬上冶12.41萬噸,田蓬達嘎上寨12.41萬噸,新華沙莫9.1萬噸,里達牛場7.43萬噸等;錳礦點主要有板侖各門29.58萬噸,花甲大寶山22.55萬噸,新華力追麻里山20.18萬噸;鉛鋅礦點有花甲安農1.38萬噸;銻礦點有里達銻礦床1.07萬噸,新華格當銻山寨子約0.3萬噸;鋁土礦點有谷拉谷桃150萬噸;煤礦點有木央普陽7846.31萬噸,木央木樹146.73萬噸,木央木槓174.75萬噸;金礦點主要有新華那坪12865.28公斤,那能金礦3639.87公斤,者桑那谷332.19公斤,者桑鵝雞山263.1公斤,者桑那抖255.63公斤,洞波馬列安那228公斤等。
水能資源
境內地表水資源量28.19億立方米,過境水資源量38.3億立方米。
有5條主要河流和29條大小支流,主河道全長555.8公里。東北部普廳河、那馬河和西洋江屬珠江流域,西南部郎恆河和南利河屬紅河流域,可開發利用河流20條。全縣境內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84.48萬千瓦,可開發利用超過60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500千瓦以上水能48.27萬千瓦。各主要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和可開發500千瓦以上裝機為:普廳河36.04萬千瓦、14.56萬千瓦,那馬河16.1萬千瓦、8.41萬千瓦,西洋江10.04萬千瓦、9.86萬千瓦,郎恆河11.25萬千瓦、6.78萬千瓦;南利河11.05萬千瓦、8.66萬千瓦。目前已建成水電站22座20.018萬千瓦,在建水電站6座5.57萬千瓦。
全縣各類水域總面積15萬畝,其中河流23067畝、水庫70500畝、壩塘1000畝、池塘1500畝;宜漁水面達8萬畝,其中:池壩塘0.25萬畝,河溝0.7萬畝,水庫7.05萬畝;宜魚稻田面積4萬畝。2012年全縣漁業養殖面積達5.16萬畝,產量2.18萬噸,庫區網箱養殖發展到232畝,產量1.6萬噸,實現產值2億元。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以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主,主要景區有:剝隘馱娘江旅遊區(AA級)、雲南低海拔體育訓練基地富寧基地旅遊帶、剝隘坡芽歌書文化生態村、歸朝老街三寨稻作文化生態旅遊村、紅色旅遊區、歸朝架街片區旅遊休閒景區。[4]
區域人口
人口詳情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富寧縣常住總人口382913人,其中:新華鎮47125人,歸朝鎮39262人,剝隘鎮20288人,里達鎮21027人,田蓬鎮32961人,板侖鄉24738人,谷拉鄉24091人,者桑鄉14740人,那能鄉18303人,洞波瑤族鄉36014人,阿用鄉17323人,花甲鄉21566人,睦倫鄉17814人,木央鄉29042人,郎恆鄉18619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富寧縣常住總人口407537人,其中:新華鎮67976人,歸朝鎮38960人,剝隘鎮21171人,里達鎮21858人,田蓬鎮51985人,木央鎮50276人,板侖鄉24599人,谷拉鄉22499人,者桑鄉14345人,那能鄉18138人,洞波瑤族鄉35702人,阿用鄉17906人,花甲鄉22122人。
2016年末全縣總戶數96938戶428430人,比上年增加697戶3163人,其中鄉村戶數89589戶398819人,比上年增加127戶54人;在鄉村戶數中,農業戶86333戶367154人,比上年增加242戶3487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23327人,比上年增加2010人,女性人口205103人,比上年增加1153人,男女性別比為109:100。
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42.01萬人,比上年增加0.16萬人,增長0.4%,其中:城鎮人口15.53萬人,農村人口26.48萬人,城鎮化率36.96%,比上年升2.22個點。年內人口出生率12.85‰,比上年升0.14個點,人口死亡率5.93‰,比上年降0.01個點,人口自然增長率6.93‰,比上年升0.16個點。
民族詳情
富寧是多民族聚居地,境內居住着壯、漢、苗、瑤、彝、仡佬6種民族。
2016年末,全縣少數民族人口32481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5.8%,與上年持平。其中:壯族53403戶234824人,占總人口的54.8%,比上年增加433戶1445人;漢族23886戶103671人,占總人口的24.2%,與上年持平,比上年增加89戶791人;瑤族9493戶43361人,占總人口的10.12%,比上年降0.08個百分點,比上年減少25戶434人;苗族6817戶31790人,占總人口的7.42%,比上年增0.2個百分點,比上年增加戶133戶1156人;彝族3211戶13954人,占總人口的3.25%,比上年增0.02個百分點;仡佬族42戶202人占總人口的0.05%,與上年持平;其他民族86戶628人占總人口的0.15%,與上年持平。[5]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7213萬元,比上年增長6.0%,增速比上年回落5.2個百分點,比全國(6.7%)低0.7個百分點、比全省(8.5%)低2.5個百分點、比全州(10%)低4個百分點。是近30年來富寧經濟增長的最低增速。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09478萬元,增長5.6%,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52192萬元,增長3.1%,拉動GDP增長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15543萬元,增長8.7%,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分季度來看,全縣生產總值一季度增長6.2%,二季度累計增長4.7%,三季度累計增長5.5%,四季度累計增長6.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7.0:34.4:38.6調整為27.0:32.4:40.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由上年的17426元提高到18536元,增長5.5%。非公經濟低速增長,2016年全縣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416168萬元,比上年增長4.9%,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5%,比上年降低1個百分點。
2016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49278萬元,比上年下降21.1%。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8006萬元,比上年下降26.3%,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8521萬元,同比下降36.7%;非稅收入完成9485萬元,同比增長8.6%。財政總支出303663萬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95834萬元,增長5.8%。
第一產業
2016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3277萬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農業產值163205萬元,增長5.2%;林業產值47252萬元,增長7.2%;牧業產值106465萬元,增長5%;漁業產值23015萬元,增長43.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340萬元,增長3.1%。
全年共完成糧豆總播種面積66.5萬畝,比上年增加0.4萬元;實現糧食總產量15.5萬噸,比上年增長0.3%。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面積產量有增有減,全縣累計發展油茶54.4萬畝,本年產量4593噸,比上年減少825噸;累計發展八角51.8萬畝,比上年增加6.1萬畝,本年產量9023噸,比上年增加2523噸;甘蔗種植面積37.3萬畝,比上年減少8.2萬畝,產量128.3萬噸,比上年減少26.6萬噸。
養殖業總體呈下降態勢。全年累計肥豬出欄51.7萬頭,比上年減少16.6萬頭;肉牛出欄11.1萬頭,比上年減少2.1萬頭;羊出欄2.7萬隻,比上年減少0.2萬;家禽出欄255.2萬隻,比上年減少16.6萬隻;年末實現大牲畜存欄25.1萬頭(匹),比上年減少4.9萬頭(匹);豬存欄39.5萬頭,比上年減少3.1萬頭;全年肉類總產量5.3萬噸,比上年減少1.4萬噸,其中豬肉產量3.8萬噸,比上年減少1.1萬噸。全年發展網箱養魚3023畝,水產品產量2.48萬噸,增長19%。
第二產業
2016年,全縣工業實現總產值664397萬元,比上年增長3.1%%,增速同比回落10.1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57784萬元,比上年下降4.4%,增速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27332萬元,下降7.1%,同比回落18.4個百分點,其中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14879萬元,下降9.6%,比上年回落22.7個百分點,是工業經濟發展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增速。從各季度規上工業增長情況看,呈逐季下降態勢:一季度增長5.5%,一至二季度累計下降2.4%,一至三季度累計下降7.8%,一至四季度累計下降9.6%。工業生產增速回落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採礦業生產持續下降。2016年全縣採礦業完成產值同比下降9.9%,比上年回落24.3個百分點,拉低全縣工業總產值增長2.2個百分點,其中煤炭開採業下降35.4%,同比回落50.4個百分點,拉低全縣工業總產值增長3.8個百分點。二是製造業低速增長,2016年全縣製造業完成產值同比增長7%,比上年回落9.8個百分點,其中製糖業下降2%,增速同比回落31.7個百分點。
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5490萬元,比上年增長16.8%,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1%,拉動全縣經濟增長2.5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6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853萬元,比去年增長11.2%。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鄉消費趨於同步增長:城鎮實現零售額233314萬元,增長11.3%;鄉村實現零售額 148539萬元,增長10.9%,城鎮增速高於農村0.4個百分點。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業收入完成95491萬元,增長11.5%;商品零售完成286362萬元,同比增長11.5%。[6]
社會事業
科技發展
2016年實施科技試驗示範和推廣項目12項,比上年增加2項,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1136期5.67萬人次。全年共組織農民工培訓37期,培訓人數2758人,完成勞務輸出11666人,年未累計外出務工人數12.23萬人,比上年未增加2.0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8億元,比上年增長7.7%。
教育事業
2016年各類學校在校學生82975人,比上年增加287人,增長0.3%。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6883人,比上年增加680人,增長2.6%,初中在校學生數19459人,比上年增加144人,增長0.7%;職業中學在校學生923人,比上年減少17人,下降0.02%;小學在校學生41824人,比上年增加363人,增長0.9%。普通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99.9%,與上年持平;初中學齡人口毛入學率99.3%,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高中畢業生升學率90.07%(含三校生)比上年提高0.32個百分點;高考上線率95.47%,比上年提高2.38個百分點。全縣教職工人數4782人比上年增加118人,其中專任教師4302人,比上年增加199人。全縣年末校舍建築面積72.0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14萬平方米。
文體事業
2016年共為群眾演出112場,比上年減少8場,觀眾6.2萬人次,比上年增加0.8萬人次;送電影下鄉放映1768場(含廣場電影放映),比上年減少91場,觀眾17.7萬人(次),比上年減少1.2萬人次。
富寧電視台全年製作專題片36部,比上年減少7部。年末全縣有線電視光纜總長746公里,有線電視入網用戶達10760戶,比上年減少2045戶。廣播覆蓋率為100%,電視覆蓋率98.8%。
全年舉辦群眾體育活動10次,參加人數2.2萬人(次)。
醫療衛生
2016年末全縣有衛生機構22個,有病床1586張,比上年增加173張,其中醫院床位數988張,比上年增加120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病床3.7張,比上年增加0.3張。年末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747人,比上年增加22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242人,比上年增加12人。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6.97萬人,比上年減少0.18萬人,參合率98.85%,報銷合作醫療費15512萬元,比上年增加1057萬元,報銷人數達54.55萬餘人(次),比上年增加1.57萬人(次)。
人民生活
2016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30元,比上年增加722元,增長9%。其中工資性收入2238元,增長33.8%;財產性收入38.2元,增長39.4%;轉移性收入2724元,增長10.8%;家庭經營性收入3730元,下降3.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650元,增長29.2%。其中,居住消費支出1164元,增長33.8%;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408元,增長28.6%;交通通信支出904元,增長70.1%;醫療保健消費支出484元,增長97.8%;食品支出1167元,19.6%;教育文化娛樂支出693元,下降3.6%;衣着支出298元,增長37.9%。
2016年,城鎮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25412元,增長8.3%,其中工資性收入15652元,增長0.9%;財產性收入2126元,下降26.7%;轉移性收入1087元,下降4.5%;經營性收入6547元,增長67.7%。城鎮居民人均家庭支出10189元,比上年減少906元,下降8.2%,其中,居住支出840元,增長1.4%;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802元,增長13.3%;交通通信支出2009元,下降26.0%;醫療保健消費支出637元,增長21.0%;食品支出3901元,下降7.5%;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127元,增長12.1%;衣着支出774元,下降2.1%。
社會保障
全縣單位從業人員10742人,比上年增加104人;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81006萬元,比上年增加23135萬元,增長40.0%;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75778元,比上年增加21378元,增長39.3%;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81850元,比上年增加21378元,增長42.5%。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202人,比上年增加452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9953人,發放創業貸款6166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3.08%,比上年降低0.04個百分點。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6082人,比上年末增加869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8444人,比上年增加234人。年末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238572人,比上年增加610人。
全年安排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8960萬元,比上年增加1094萬元,其中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955萬元,比上年增加55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6005萬元,比上年增加1040萬元。救助低保戶64699戶,比上年增加1386戶;救助人數83193人,比上年減少4015人。全年發放救災物資710萬元,比上年減少16萬元,救濟1534戶,比上年減少14戶,救濟人數6903人,比上年增加475人。發放農村和城鎮特困人員醫療救助金1292萬元,比上年增加813萬元。救助特困人數118630人。全縣有農村敬老院11所,擁有床位數430張,敬老院覆蓋11個鄉鎮,覆蓋率達84.6%。2016年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11.82萬平方米,審批入住28戶,兌現住房租賃補貼1307戶口425.6萬元。
資源環境
2016年全年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36.15萬噸標準煤,增長4.3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消費2.38萬噸標準煤,下降20.55%;第二產業消費18.95萬噸標準煤,增長5.76%;第三產業消費8.04萬噸標準煤,增長11.67%;居民生活用能6.78萬噸標準煤,增長3.8%。單位GDP能耗下降1.57%。全年全社會用電量35618萬度,增長1.6%。其中工業用電量16948萬度,增長12.4%。
全年降水量948.8mm,比上年減少614.6mm,是2010年以來的最低。年平均氣溫20.9℃,比上年降0.3℃。年日照時數1817.3小時,比上年增加71.3小時。[7]
歷史文化
革命老區
自1974年鄧小平同志親筆批示「富寧縣是革命根據地,確有其事,請有關部門給予重視」。這片中國共產黨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創建的革命根據地浮出了水面,在沉寂多年後又綻放出蘊藏的光彩,吸引了人們對這個革命老區的關注。
這是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這裡也曾風起雲湧,也曾熱血澎湃。鄧小平、張雲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的紅七軍21師開闢了以富寧七村九弄為中心,覆蓋滇黔桂3省28縣,面積4萬平方公里,人口180餘萬的廣大區域,革命武裝發展到8000餘人,使富寧成為滇黔桂邊區紅色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富寧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雲南創建最早、鬥爭範圍最廣、堅持時間最長的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後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的重要根據地之一,僅富寧縣內就有2600多名各族兒女積極投身革命隊伍,被譽為滇黔桂邊區及雲南「紅都」。
1930年,鄧小平率領紅七軍主力北上後,留下紅21師堅持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在敵人的瘋狂圍剿下,韋拔群等領導先後犧牲。黃松堅等人來到滇桂交界處的雲南富寧縣的七村九弄,發動群眾,建立黨組織,創建紅軍游擊隊。至1934年春,富寧谷拉等地較大的村寨都建立了勞農會和赤衛隊。紅軍主力游擊隊已有700餘人,成立勞農會組織20多個,赤衛隊27個2600餘人。經過三年艱苦鬥爭,以雲南省富寧為中心的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正式成立。
此後3年間,在中共滇黔桂邊區臨委(1936年5月改為中共滇黔桂邊區委員會)的領導下,邊區軍民以富寧為中心區,在雲南的廣南、麻栗坡、廣西的百色、凌雲、樂業、果德、貴州的冊享、貞豐、羅甸等28個縣,4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根據地紅軍游擊隊最多時達到了8000多人,人口達到180多萬,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據不完全統計,光是富寧一帶的紅軍游擊隊和赤衛隊員投入戰鬥,殲敵近3000人,303名紅軍指戰員、赤衛隊員犧牲。整個根據地有7000多名群眾被敵人殺害,1339個村寨2000多戶人家被燒毀,1萬餘人無家可歸。其鬥爭之艱苦,犧牲之慘烈,英雄之偉大,敵人之兇殘,與同時期的其他革命根據地相比,實是不相上下。這是後人不應該忘記的。[8]
風俗民情
壯族禮儀風俗:嬰兒降生,賓客們送油炸粑數百個或糯米飯5公斤;迎親結婚,男方備酒、肉、糯米飯送到女方家為禮。女方陪嫁物以大米製品為貴,用紅布包小竹籮,裡面放上糯米飯,到夫家後次早將米和飯一起蒸熟,新郎新娘與婆家人分食,表示今后豐衣足食。祝壽,兒女送豬一頭,壽席一桌,壽幛一面,魂米一包,親戚或村人送雞、肉、米、酒共慶。喪葬,親生兒女將一枚錢幣和少量米塞入死者口中,一會再掏出分別裝入土罐保存下來,意為給子孫留下金倉銀庫;然後用柚子葉煮水洗屍消毒、梳發、更換新裝,意為生得其所,死得乾淨。
瓏端節
壯族飲食習俗:富寧壯族的飲食文化,與稻作生產相關,"餱糯餱喜"是明顯的飲食特徵。五彩花糯米飯是一種以天然植物色素加工製作而成的糯米飯,是"餱糯"中最有特色的一種。
壯族傳統節日:"瓏端節"是代表性的節慶,從壯族同胞在稻田耕作中的和諧共助精神演變而來。每年農曆2至3月,活動當天,群眾們穿着新裝,成群結隊來到東道主指定的山場和田壩過節,殺豬宰羊、載歌載舞、自編自演土戲。過節時,既祭神,又開展各種各樣的社交和文娛活動。
歌圩文化
位於富寧縣東北部的剝隘鎮,有一個名為坡芽的美麗壯族村寨偏居一隅,村裡有55戶278人,均為壯族。坡芽,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壯語地名,意即「山花爛漫的地方」(「坡」為山坡,「芽」為壯語裡的楊咪咪花),它地處剝隘景區內,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清一色的干欄式建築,房屋牆體由淺黃色的粘土壘成,翠綠色的竹子、芭蕉和菜畦散布於房前屋後,坡芽村山清水秀,氣候溫和,是個美麗而靜謐的村莊。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過去一直處於較為封閉的狀態,從而保留了十分豐富完整的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歌圩文化在這裡長盛不衰,世代流傳的壯族民歌曲調就多達20多種,類似的民歌文化現象,即使在壯族聚居的廣西也不多見,而大山深處的坡芽村是其中的佼佼者,散發着古老文明的榮光,是一個典型的原生態壯族村寨,是百色水利樞紐工程影響村之一。該村建於清朝初年,世代以種稻狩獵為生,受外界文化影響小,民風淳樸,保留着壯族傳統的禮俗習俗.壯族祖先是這塊土地最早的開發者,這裡也是壯族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地區之一。長期的稻作農耕,磨練了這裡壯族百姓溫和內向、憨厚樸實、吃苦耐勞、勇敢頑強、團結互助、富於創造的民族性格,也因此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2006年2月在坡芽村發現,村民農鳳妹家中珍藏着一塊寬約一尺,長二尺余的白色土布,上面繪有月、星、樹、稻葉、犁、斧、禽、馬、人、衣、鳥籠等81個物象符號,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每個符號大小約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繪成,經過專家考證,這81個圖案具備了文字的性質,其形固定,音固定(但這個音不是一個字音,而是一首歌的所有音節),義固定,內涵豐富。每個圖案代表了一首情歌。整部歌集記錄了一對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識,相互傾慕到相戀、相知,最後相約白頭偕老、誓同生死的情感歷程。目前發現的坡芽歌書雖然僅僅81個符號,但她在世界文字的叢林裡獨樹一幟,《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是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中的一朵絢麗奇葩,是壯族祖先留給後人的民族文化瑰寶,是雲南省民族文化遺產中可以與東巴文化並相輝映的寶貴民族文化資源,是我國活着的圖畫文字之一。其發現,將填補了壯族沒有古老文字的空白。該書目前被專家命名為《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壯語音記《布瓦吩》(把花紋圖案畫在土布上的山歌)。《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具有很高的人類學、文字學、民族學等範疇的研究價值。保護、傳承和開發好「坡芽文化」,對研究壯族文化,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9]
名優特產
剝隘七醋:剝隘七醋為地方特產,因醋從泡米、發酵到攪動各道工序,各需7天,故得名。
富寧八角:富寧八角,地理標誌產品。種植始於清康熙末年,引種於廣西。栽培面積居中國縣級第三位,產量居中國第二位,質量在制標會上評為第一位。
風景名勝
天湖壯景生態旅遊區
富寧天湖壯景生態旅遊區位于歸朝鎮與板侖鄉交界處,距富寧縣城35公里,距高邦至廣西那坡省際公路5公里,與那坡至高邦高速公路擦邊而過,開車一個小時左右便可到達。天湖壯景生態景區所在位置是1958年架街村委會群眾投勞興建的小(二)型水庫,2012年縣政府籌集資金對庫區加固改造,形成了總庫容44.9萬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庫,水庫位于歸朝鎮與板侖鄉交界處的架街村委會轄區,故稱架街水庫。架街水庫處於1200米海拔的高山之上,水淹面積500畝,周邊森林幅蓋率高達80%以上,水庫的興建在庫尾形成了幾百畝壯觀的森林濕地。水面和濕地掩映在幾千畝的森林之中,就象一顆高原明珠閃閃發光。其自然資源特點表現為:水上森林、清涼世界、金秋紅葉、休閒勝地。
馱娘江景區
馱娘江位於雲南省富寧縣323國道線剝隘鎮境內,發源於廣南縣,西漢至南北朝時稱文象水。因流經廣南西洋街,從明、清時起稱西洋江。西洋江自廣西田林縣流入剝隘北境後稱馱娘江,馱娘江流至剝隘與谷拉河匯流後為右江,曲轉東向流入廣西百色市,是珠江源頭水系之一。
馱娘江江面寬闊,江水清澈,兩岸古樹翠碧參天,水中矗石,石中水繞,峰巒疊翠,倒映江中。壯家村落臨水倚岸,風車提水,水磨舂米,在旖旎起伏的竹林中,如出沒煙波的晚唱漁舟。江面上撐篙的打魚漢子,搗衣的村姑漁歌互答,構成了濃郁的壯鄉風情。
由古鎮剝隘沿江上溯42公里至百洋辦事處那馬村廣西田林縣周馬屯上游的交界處,是奇峰相峙的馱娘峽谷,峽谷兩側怪石嶙峋,尖削陡峭,刀劈斧鑿,天如一線。峽谷全長2.5公里,水深莫測,時而緩流無聲,時而濤聲隆隆,崖間古藤撈月,飛瀑流泉;林中猿聲山鳥交錯時鳴,堪稱天下奇景,是旅遊者觀光探險的好去處,馱娘江水產十分豐富,人們在旅遊觀光之餘,還可享用各種美味鮮魚。
清華洞旅遊區
清華洞旅遊區位於富寧縣城西郊5公里許的峽谷內,洪門河沿底流出。
清乾隆年間,有漁人沿河而上捕魚,始發現此洞。洞分三台,一台為底洞,寬數百平方米,暗河通洞口,匯入洪門河,長600餘米,寬10餘米,有機帆船和小遊船供遊人乘坐,沿暗河遊覽。二台洞寬敞空闊,可容數千人,洞中有洞,洞道歧出幽深,鐘乳石形態怪異,多如飛禽走獸。三台洞為上洞,寬約千餘平方米,辟有平台舞廳及其他服務設施。整個溶洞均有較為發育完整的鐘乳石,融奇、美、秀為一爐,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洞外有數十級石階從地面直上洞口,洞口蒼岩翠壁,林木成蔭。山頂古樹老藤,虬枝交錯。石上苔蘚斑駁,芳草藏襲。洞口已堵水成庫,水面3平方公里,分兩股岔道,一股長4公里,一股長2公里,可泛舟遊覽。清華洞旅遊區集青山、綠水、溶洞、古樹、奇花為一體,每年均有眾多外地遊客到此遊覽。
普陽瀑布
普陽瀑布位於富寧縣木央鄉普陽村,距縣城44公里,在南利河上游。瀑布落差96米,寬20餘米,瀑布上依懸崖,下臨絕澗,直瀉而下,如洪波決堤,似匹練懸空,水石相搏,雪花四濺,聲聞數里。陽光照射,宛如七色彩虹,其聲其景,蔚為壯觀。
瀑布兩側,峭壁如削,怪石睜峙。山上林木蔥籠,野花爛漫,清香溢於幽谷。
牙牌村
富寧縣牙牌村的「農家樂」不失為久居城市的人們或家庭選擇外出度假、放鬆心情的理想去處。在牙牌村,您可以體驗到那種「白雲深處有人家」式的農村休閒生活情趣和生活妙趣。
牙牌村是富寧縣的一個瑤族村寨,距離縣城12公里。在牙牌村「農家樂」,遊客可以品嘗到原汁原味的農家飯菜;晚上遊客可以返回到縣城裡住宿。據該村的村長羅榮富說,牙牌村「農家樂」每餐最多可以接待百餘人,村子裡可停下二十多輛車。
從富寧縣城到牙牌村路況很好,駕車約20分鐘即可到達。村內道路乾淨、整潔,房前屋後、道路兩旁都是八角樹,整個村子淹沒在八角林中;現在正是八角的收穫季節,走進該村,八角的芬芳味就會撲鼻而來;在八角林里,有四個用木頭和茅草建蓋的亭子錯落,用石頭鋪砌而成的幽靜小道在八角樹下延伸……。漫步於其中,聆聽着村裡的「雞犬相聞」之聲,稍不留神,您就會步入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