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岡孝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岡孝弟(福岡 孝悌、ふくおか たかちか、天保6年2月5日(1835年3月3日) —— 大正8年(1919年)3月7日)日本幕末至明治時代土佐藩士、家老、官僚、政治家、維新元勛。五條御誓文和政體書的起草人。通稱藤次、雅號南蘋。從一位·勛一等·子爵。

著作

福岡孝弟主要著有《水萍賞鑒錄》、《印譜辯妄》、《水萍處鑑藏目錄》。記錄·回憶錄有《大政奉還始末 並昔日談》、《実歴史伝(第三) 福岡孝弟子》、《五事御誓文起草始末》、《大政奉還前後の事情(明治四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余の文部卿當時》、《子爵福岡孝弟談話筆記》、《壬戌事》、《五箇條御誓文和政體書的由來》。

人物生涯

幕末 天保6年2月5日(1835年3月3日)生於土佐藩高知城下弘小路(今在高知縣高知市)的上士家庭,出身土佐藩家老福岡家的支系,土佐藩士福岡孝順(家祿100石)的次子。安政元年(1854年)拜在吉田東洋門下,與後藤象二郎、板垣退助一同求學,並深受吉田思想的薰陶。安政5年(1858年),吉田東洋重掌藩政,福岡孝弟被起用為土佐藩大監察(大目付),與後藤象二郎等人結成少壯革新派「新大勢組」,致力於推進藩政改革。反主流派的土佐勤王黨雖然遭到彈壓,但文久2年(1862年),吉田東洋被勤王黨暗殺,福岡等革新派失勢。 文久3年(1863年)任土佐藩藩主山內豐范的側役(近侍),八月十八日政變後,佐幕派強勢肅清尊攘派,隱居的山內容堂返回藩國重掌實權,福岡亦隨之復歸藩政指導部,任大監察、仕置役(執政),竭力推動公武合體運動。另一方面,他與坂本龍馬及海援隊、陸援隊合作,以前藩主山內容堂為中心,通過藩營商社開成館推進「殖產興業」政策。慶應3年(1867年)任土佐藩參政(國相),主導以幕府為中心的公議政體論的藩論,實現大政奉還以及與薩摩藩之間締結薩土盟約。同年,他與後藤象二郎勸告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奉還大政,與武力討幕派的薩摩藩和長州藩對抗。[1]

明治維新 王政復古政變後,福岡孝弟與後藤象二郎、板垣退助共同在新政府出仕,他提倡基本綱領策定的必要性,為議事制度的確立而盡力。慶應3年(1867年)12月12日——明治2年(1869年)2月10日任明治政府參與,慶應4年(1868年)1月17日——慶應4年(1868年)2月20日兼任制度寮掛,慶應4年(1868年)2月20日——慶應4年(1868年)閏4月21日兼任制度事務局判事。 慶應4年(1868年)1月與越前國福井藩的由利公正一同起草明治政府以天皇名義發布的施政綱領——《五條御誓文》(五箇條の御誓文)。同年與副島種臣起草確定明治新政府的政治體制的《政體書》(政府組織法),政體書受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影響,引用《五條御誓文》,闡述採取三權分立和官吏公選,設立藩代表議會,地方行政實行府藩縣體制。政體書公布,令諸藩根據御誓文的方針拔擢人才和推進改革。 明治元年9月19日——明治2年4月17日任議事體裁取調局御用掛。明治2年(1869年)任學校御用掛。明治3年(1870年)2月回歸土佐高知藩廳,任土佐藩少參事、權大參事,與板垣退助竭力推進藩政改革和財政整頓。明治4年(1871年),福岡孝弟以王政復古之功勳被下賜永世賞典祿400石。明治5年(1872年)出仕政府,是政府中土佐閥的代表人物。明治5年2月13日——明治5年8月13日任文部大輔。明治5年8月13日——明治6年11月10日任司法大輔。明治5年(1872年)11月23日與司法卿江藤新平共同提出在法律上禁止納妾的建議書,由於蓄妾是根深蒂固的社會舊俗,建議沒有被採用。明治六年政變,征韓論失敗,隨西鄉隆盛、板垣退助等人一道辭職下野。 明治7年(1874年)3月23日——明治7年(1874年)7月12日任左院一等議官。明治8年(1875年)4月25日——明治8年(1875年)5月19日任元老院議官,充當政府內薩長兩閥和土佐閥之間的緩衝者。明治8年再度下野。明治13年(1880年)5月14日——明治14年(1881年)4月7日再任元老院議官。 明治14年(1881年)4月7日——明治16年(1883年)12月12日任文部卿。明治14年(1881年)10月21日——明治18年(1885年)12月22日任參議(宰相),參與創立內閣制度。明治16年(1883年)12月12日——明治18年(1885年)12月22日兼任參事院議長。明治17年(1884年)7月7日華族令頒布,以維新之功勳敘子爵,列入華族。明治18年(1885年)12月22日——明治21年(1888年)4月30日任宮中顧問官,明治21年(1888年)4月30日 ——大正8年(1919年)3月5日任[[]]樞密顧問官。 大正8年(1919年)3月7日薨去,享年85歲。墓所在東京都豐島區染井墓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