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經通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神經通路是中國科技名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神經通路也叫傳導通路,神經系統內傳導某一特定信息的通路。它能傳導某種特定信息,如視、聽或隨意運動的衝動等。可把神經通路分為上行性和下行性兩種。

pathway

神經系統內傳導某一特定信息的通路。又稱傳導通路。傳導通路一般是由數級神經元組成的一個神經鏈,它能傳導某種特定信息,如視、聽或隨意運動的衝動等。

按照信息的傳導方向可把神經通路分為上行性和下行性兩種。前者主要是向高位中樞包括大腦皮層,輸入感覺信息,又稱感覺性神經通路;後者主要是傳遞控制肢體及內臟運動的信息,又稱運動性神經通路。此外,在中樞神經系統內還有實現中樞各部之間協調作用的環行傳導的神經通路。

上行通路

包括來自皮膚的淺部感覺和深部感覺兩類。淺部(皮膚)感覺有痛覺、溫(度)覺和觸(壓)覺。深部感覺又稱本體感覺,是來自肌、腱、關節的位置覺、運動覺和振動覺。傳導軀幹、四肢這些感覺的神經通路至少有3條:後索(背索)通路、脊髓丘腦束和脊頸束通路。它們都經後根進入脊髓,更換神經元後至丘腦,再上至大腦皮層。後索通路傳導位置覺、運動覺、振動覺以及精細(辨別)性觸壓覺,如辨別兩點距離和物體紋理粗細等。脊髓丘腦束通路傳導痛、溫覺和粗觸覺。脊頸束通路的功能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傳導精細觸覺和痛、溫覺。有的哺乳動物如貓,脊頸束很發達,其重要性不亞於後索和脊髓丘腦束通路,頭面部的一般軀體感覺主要由三叉神經傳入中樞,中繼後上行至丘腦,最後到達大腦皮層。

① 後索通路,傳導軀幹、四肢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的神經通路(圖1a)。第一級神經元是脊神經節細胞。其周圍突分布到肌、腱、關節和皮膚的一些感受器;中樞突經後根進入脊髓,在後索上行。來自下位胸神經和腰骶神經後根的占後索內側部,叫做薄束,傳導軀幹下部和下肢的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來自頸神經和上位胸神經後根的占後索外側部,叫楔束,傳導軀幹上部和上肢的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薄、楔束分別止於延腦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楔束核發出的是第二級纖維,越過中線至對側上行,叫做內側丘系,止於背側丘腦的腹後外側核。此核再發出第三級纖維,經內囊投射到大腦皮層第一軀體感覺區的相應部位。

② 脊髓丘腦束通路,傳導軀幹、四肢痛、溫和粗觸覺的神經通路(圖1b)。第 1級神經元是脊神經節細胞。其周圍突分布於皮膚內的感受器;中樞突經後根進入脊髓而止於灰質。灰質細胞發出的是第2級纖維,經白質前連合越至對側,在外側索和前索上行,是為脊髓丘腦束,止於背側丘腦的腹後外側核。自此核發出第三級纖維,經內囊投射到大腦皮層第一軀體感覺區的相應部位。

③ 三叉神經感覺通路,傳導頭面部痛、溫和粗觸覺的神經通路(圖1c)。第一級神經元是三叉神經節(半月神經節)細胞。其周圍突經三叉神經分布於面部皮膚及口、鼻腔等處粘膜的感受器。中樞突進入腦橋後,觸覺纖維主要止於三叉神經腦橋核(感覺主核),也有一部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痛、溫覺纖維入腦後下降形成三叉神經脊束,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上述兩核發出第2級纖維,組成三叉丘系,上行至背側丘腦的腹後內側核。此核發出第三級纖維,經內囊投射到大腦皮層第1軀體感覺區的面區。

④ 脊頸束通路,第1級神經元是脊神經節細胞(圖1d)。其中樞突經後根進入脊髓而止於后角。后角細胞發出第二級纖維在本側上行,是為脊頸束,止於上二節頸髓的外側頸核。此核發出第3級纖維,在上頸髓越至對側,伴內側丘系上行,止於背側丘腦的腹後外側核。此核再發出第4級纖維,經內囊至大腦皮層的第1軀體感覺區。

特殊感覺通路

傳導嗅覺、味覺、視覺、聽覺和前庭感覺的通路屬於特殊感覺神經通路(見前庭器官、化學感受器)。

非特異性通路

經過腦幹網狀結構的短突起多神經元鏈的上行通路。其功能主要是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與覺醒睡眠有關(見腦幹網狀結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