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奇的材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材料和人類是相互塑造的。我們不僅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也在與物質共舞。我們塑造它們,它們反過來又塑造我們。雖然你可能並未察覺,但那些至關重要的材料相關的科學技術進步已經在無形中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

這本書展示了材料是如何被發明家塑造的,也展示了這些材料是如何塑造人類社會文化的。每一章的關鍵詞都是一個動詞:互動、連接、通信、拍攝、看見、分享、發現和思考。它們分別對應8種至關重要的材料,通過圖文並茂的精彩故事,你將了解這些材料的發明如何改變了人類社會。

人類對鐘錶精度的追求,如何改變了現代人的睡眠方式?

電報機的發明,如何影響了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乃至美國文學?

鋼製鐵軌的發明,如何幫助美國癒合內戰的傷痕,還讓聖誕節成了一個盛大節日?

而使用硅芯片的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大腦,反過來塑造着人類。

這些令人着迷和鼓舞人心的故事,為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社會與技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們需要回顧那些科學史上的經典瞬間,同時批判性地看待周圍的技術和工具。


作者簡介

艾妮莎·拉米雷斯(Ainissa Ramirez)是一位材料科學家,也是廣受歡迎的公共演說家和科學傳播者。她畢業於布朗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曾在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科學家,並在耶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學術職位。她曾為《時代》《科學美國人》《美國科學家》《福布斯》等雜誌撰稿,並定期出現在PBS的《科技新時代》節目中。

原文摘錄

我們祖先的睡眠方式與我們的有很大不同,他們並不是睡得時間更長或者更好,而是選擇了一種我們現在不見得能接受的方式。工業革命之前,我們的祖先會在晚上的兩個分開的時間段內睡覺。回顧過去,我們會發現他們在晚上大約九十點鐘就睡覺了,這一覺會睡3.5個小時。他們會突然在午夜之後醒來,熬大概一個小時的夜。當他們感到疲倦時,會再次回到床上睡3.5個小時。這兩個睡眠時段被稱為「第一階段睡眠和「第二階段睡眠」,這就是傳統的睡眠方式。 Repor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how that Kodak, the primary producer of color film, was made aware of its film’s flaw, but dismissed it. Addressing complaints from black mother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might have been prescient, since this was the dawn of the Civil Rights Era. Black was beautiful, but the status quo was more. All that changed, however, when large corporations made a fuss about Kodak’s film, which they bought in bulk for advertising. A team of two unlikely businesses—furniture makers and chocolate manufacturers—protested against Kodak’s films for discriminating against dark hues.

書評

究竟什麼是材料?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現如今的材料科學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已經越來越遠了。關於材料科學的隻言片語都集中在「材料讓科研更卷了」「材料好發文章」等等。什麼是材料,新材料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這些問題我們始終無法獲得答案。究其原因,材料研究的微觀化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日常生活中能接觸的材料已經是材料科學研究成果經過數次轉換後的成果,面對琳琅滿目「新材料」商品尚無法辨析的我們,自然無法一窺這個領域的真面目。但是正如大多數科學領域發展一般,材料曾經也是一門成果直接運用為主的技術性學科,要想直接領略材料科學的魅力,或許我們需要回答過去,回到能夠直接接觸到新材料的時代去體會。《神奇的材料》正是這樣的作品,8種今天看來早已稀鬆平常的物件,8種當下已然成熟甚至某些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的材料。在工業時代指出,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他們也是跨時代的發明,也是改變世界的力量。這就是材料的魅力。

因為本作中提到的材料都非常常見,所以與其認為這是一本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普書籍,不如認為這本書想要介紹的是科學技術與社會變化間的互動。一般而言,我們認為技術是中性的。但是在實踐運用中,技術一旦發生作用,其影響必然是有偏的。新材料問世的影響也如此,帶來的影響自然不是實驗室中那般精準可控的。本書即圍繞這樣有偏的影響展開了一系列的論述。「精確」計時儀器的出現,似乎是將每一分每一秒都精確運用了。但是所謂的精確時間和人體的自然節律並不總是相符,現代人的苦惱很大一部分或許就來自於精確計時之下的節律喪失。更為有趣的是,在物理領域,時間並非一個絕對概念,相對論的世界裡時間也並不精確。相比於這樣略顯冷漠但是也並不精確的時間傳遞方法,最初「出售時間的女士」帶來的時間似乎顯得更溫柔了一些。


記錄真情一瞬的照片、呈現客觀事實的照片在最初之時,不僅無法準確呈現黑人的面貌,更一度在改進後成為種族隔離的幫凶。最初僅僅是為了記錄馬匹躍動四蹄離地瞬間的攝影師可曾想過自己的改進會與貫穿了整個20世紀橫跨全球數洲的解放運動息息相關?


這些細微的瞬間正是本書最動人的細節。正如作者在引言和結語中都提到的,科學技術的魅力不應該在於讓人因為缺乏基礎知識而無法理解。科學技術的魅力應該在於他們既能改造這個世界,也能被這個世界所運用。技術無法中性,但是在我們回望技術發展史的途中,可以更好的觸摸現實生活與技術間的互動,這就是技術的魅力。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