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北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時局混亂,遊牧草原的拓跋鮮卑一族乘勢而起、統一中原,建立起一個以中原禮樂治邦的神奇王朝。
《神奇的北魏》以魏晉南北朝為歷史背景,以史料為基礎,人物為主線,生動描述了鮮卑族拓跋氏邊地南遷、內附中原、建立北魏、與南朝劃江而治、稱雄東亞及至ZUI後融合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濃墨重彩地記錄了道武帝拓跋珪建國稱帝、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馮太后臨朝稱制推行改革、孝文帝元宏漢化改革、宣武帝元恪鍾離之戰、六鎮兵變、爾朱榮崛起、北魏分裂、高歡和宇文泰分庭抗禮等歷史事件。本書對戰爭謀略、官場政治、宮廷權術均有涉及,是一部寫給大眾的北魏斷代史通俗讀本。
作者簡介
山東聊城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文學院高研班學員。已出版長篇小說《三家分晉:戰國的前夜》《春莊告急》,非虛構歷史文學《神奇的北魏》《齊桓爭霸》,報告文學《就業季》等多部作品,其中《就業季》曾榮獲山東省第四屆「泰山文學獎」。
原文摘錄
相比足金戈鐵馬,在強胡林立的北方脫穎而出,建立北魏,一統北國,兼治胡漢數個民族,開啟中國古代多民族共治之先河;他們本是目不識丁,結繩記事的遊牧民族,卻將漢字藝術推到一個高峰,孕育處讓人嘆為觀止的魏碑書法;他們嗜殺善戰,卻又是虔心向善的佛教徒;丟掉經卷,拿起屠刀,又開中國古代「三武滅佛」之先河;放下長劍,拿起刻刀,他們就是偉大的藝術家,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刀刀驚天動地;他們的歌喉高亢蒼涼,《木蘭詩》、《敕勒歌》在中國北方久久傳唱;鑄劍為犁,他們也是偉大的文學家和科學家,《水經注》和《齊民要術》,既是詞藻優美的文學精品,也是資料翔實的科學巨著...... 在民族形象上,漢民族與遊牧民族最大的區別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飾之別,也不是「守節」「改嫁」的風俗之別,而是兩種文化象徵的不同:遊牧民族的標誌動物是馬,漢民族的標誌動物是牛;遊牧民族騎馬射獵,漢民族趕牛耕種;騎馬的來去無影、迅猛桀驁,趕牛的不急不緩、堅忍剛毅。
書評
五胡亂華,十六國征戰,南北朝並立,一波又一波的短命政權走馬燈似的更迭。
旌旗烈烈,朔風蕭蕭,戰鼓聲聲中,鮮卑族的拓跋部登上歷史舞台。在強胡林立的北方,拓跋部建立北魏,統一北國。
從代國到改國號魏,拓跋氏自稱是魏武帝曹操之後,歸於華夏正統。復興正統這事自然合法,北魏也因此成為這階段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
這是混亂的年代,《神奇的北魏》讓我終於弄明白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是怎麼回事。
作者張小泱認為:讀懂中國,必讀南北朝;讀懂南北朝,必讀北魏。 正如書名所言,在一群短命王朝中,北魏繼承魏晉風骨,開拓隋唐盛世,可以長留青史,確有神奇之處。
一頁頁翻閱這本書,能清楚地感知到作者一直在各種史料里探求,在歷史人物活動軌跡中尋找的印記。
由射獵遷徙到定居城內, 從遊牧文明到農耕文明, 先是效仿秦皇漢武以戰止戰,接着進行漢化改革以求長遠。
有文化認同這個精神內核,它讓這個戰鬥民族敢於挑戰不可及的未知。孝文帝的徹底漢化更是大手筆:穿漢服,說漢話,胡漢通婚,甚至連姓氏都改為元姓。
馮太后(漢人)和孝文帝不是一般的有遠見卓識,民族融合的利弊他們看得很清楚,看似亡宗滅種,其實是獲得永生: 拓跋鮮卑這個民族稱號是沒有了,但是文化和血液的交融,使拓跋鮮卑這個民族永遠存在,華夏文明古國得以延續。
凡是改變都會動一些人的奶酪,對自己人改天換地後果更嚴重,民族內部阻力比各民族間的阻力大多了。
可惜的是,北魏皇帝都年壽不永,14任帝王中只有拓跋燾活過40歲,改革家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只活到32歲。
馮太后去世後,孝文帝大刀闊斧的變革,只用9年時間就刷新了我們的認知:他在中華文化中輸入更多的豪放、開拓和自由,把幾大重要文化熔鑄為一體。
白日光天兮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唯有江左沒有一統,這是孝文帝的遺憾和惆悵。如果他壽命長一些,給他更多的時間,會怎樣?
有人以道德文章影響歷史,有人以手中刀劍開創新局。 這兩件事拓跋鮮卑族都做到了。
這本書值得一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