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祝洪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祝洪耀,鋯合金加工專家,中國核結構材料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20世紀60年代初,研究鋯-2合金,論證了中國核燃料包套材料鋯合金的發展方向,主持設計創立了寶雞核材料試驗室和基地,為中國核材料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祝洪耀

出生地 遼寧省海城市馬風鎮

畢業院校 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

性 別 男

國 籍 中國


職 業 高級工程師

主要成就 鋯合金加工專家,中國核結構材料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代表作品 《國外鋯合金的發展現狀》,《國外核動力反應堆的應用和發展》

出生日期 1934年

籍 貫 遼寧省海城市馬風鎮

生平簡介

祝洪耀,出生於鐵路工人家庭。由於父親是鐵路工人,其家庭總是隨着鐵路的延伸而遷移。1954年考入東 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專業學習。195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簡稱北京院)從事鈦、鋯合金研究。1968年2月,服從組織安排,舉家西遷寶雞,支援三線建設。在北京曾任課題組副組長、組長和專業大組長等職。在寶雞任合金研究組大組長、室副主任、質量檢查科長、科研辦公室主任和副總工程師等職。1983年晉升為高級工程師,1988年晉升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1年任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中年發展

祝洪耀是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簡稱有色總公司)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陝西省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1978年,他參加冶金部組織的銅、鋁、鈦赴日考察團,撰寫的考察報告,詳細地介紹了日本鈦金屬的生產能力、品種規格、生產裝備、加工技術和應用特點,提出了中國發展鈦工業的建議。他積極參與《有色金屬軍工史·稀有金屬加工》的編輯工作,並任常務編委,詳細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鎢、鉬、鉭、鈮、鈦、鋯等稀有金屬材料的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以及在軍工及國民經濟中的應用,論述了在發展稀有金屬方面的特殊事件和重要人物事跡,謳歌了共和國的偉大成就,展示了稀有金屬工業發展的光明前景。

成就

為創立中國核材料研究和生產基地盡心盡力

簡歷

1934年2月10日 出生於遼寧省海城市。

1954~1958年 在東北工學院有色金屬壓力加工系學習。

1958~1968年 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工作,任鋯合金組長。

1968~1984年 在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工作,任核材料研究大組長、室第一副主任、科長、副總工程師和科辦主任。

1984~1994年 在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工作,任副總工程師。

1994年2月 退休。 1968年,祝洪耀不顧領導的勸慰和愛人重病,舉家6口從北京踏上了去寶雞三線建設的征途。他剛到寶雞,就一頭扎進了核材料基地的設計和建設工作。他任核材料研究組大組長後,首先對世界各國核動力船用堆和發電堆的類型、特點、發展內容和方向,以及它們使用的核燃料包套材料的研究方向,進行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撰寫了國外核動力反應堆的發展趨勢報告;又以這個報告為基礎,制定了中國核材料發展規劃。而且把這兩份材料送給原冶金部軍工司有關領導手裡,並做了詳細匯報。不久,該司批覆了報告,同意按規劃內容進行工作。於是祝洪耀領導的核材料組一下子聚集了60多名技術人員和工人,開始全面執行規劃的研究和設計工作。當時開設的主要研究課題是水冷反應堆用和二氧化碳冷卻反應堆用鋯合金、過熱蒸汽反應堆用鈮合金、快中子反應堆用釩合金以及反應堆稀土控制材料等。同時,他又主持設計創建了中國材料研究系統惟一的核材料腐蝕實驗室。它由高溫高壓靜水和蒸汽腐蝕、高溫高壓動水腐蝕迴路、快中子反應堆材料用鈉及鈉-鉀合金靜態和動態迴路3個試驗室組成。在祝洪耀的領導下,中國核材料研究系統的完整的核材料研究實驗室和基地經過3年的建設勝利完成了,他擔任了試驗室第一副主任。隨着上述研究課題的進行和核材料腐蝕檢驗系統的建立,為中國核反應堆用包套材料的發展和研究奠定了雄厚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他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勞動為同事樹立了榜樣,也為後來的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簡稱廠院)共同創建的中國鋯管公司奠定了基礎。

參加海軍現代化建設

為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海軍的現代化建設,"○九"工程就是要建立中國的現代化部隊,毛主席說:就是建立海上長城。20世紀60年代末,為該工程組織了全國規模的大會戰。他和上海有色金屬研究所研究的鋯-2合金被選作該工程用核燃料包套材料,眼看到研究成果即將為祖國的獨立和安全服務,內心真是激動不已,但同時又感到責任的重大。他憑着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對鋯-2合金研究的經驗和認識,主動挑起了鋯-2合金管材和鉿管材腐蝕性能檢驗的重擔,他憑着自己對管材生產工藝過程及腐蝕理論的豐富知識和經驗,憑着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和敢於負責的精神,在異常現象面前力排假象,把真正不合格品堅決判廢,把本來合格的產品當機立斷,判為合格,並在質量證書上籤上自己的名字,保證了一批又一批鋯-2合金管材和鉿管材腐蝕性能符合要求。為工程用材嚴把了質量關,既保證了進度,同時又為國家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該工程自投入運行20多年來,至今未發生一起因核燃料包套鋯-2合金管材耐蝕性出現的問題,經受住了時間和實際的考察,說明他判定的權威性和正確性。1987年,"○九"工程用鋯-2合金管材和鉿管材課題被評為有色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九"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含鋯-2合金管和鉿管子項)。為表彰他在研究鋯-2合金和"○九"工程中做出的傑出貢獻,國防科工委、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授予他軍工項目管理先進個人稱號和獎章,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生產科研相結合 科技型企業大發展

1984年,為貫徹有色總公司關於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裝備水平的指示,廠院決定實行技術改造,祝洪耀任改造方案設計總負責人。他組成了一個15人的技術設計小組,經過近一年的技術考察和論證,提出了一個"鈦溝"改造方案。它涉及廠的海綿鈦生產、鈦熔煉、鍛造、制管以及板、帶、箔材和難熔金屬分廠的產品品種與生產技術設備的全面改造和更新,年產5000噸海綿鈦廠的平面布局、總體安排和各個工序的具體工藝設計,以及院裡的科研規劃、人才培養、試驗研究手段的更新和增添。這個改造方案的實現,將使"鈦溝"形成一個從原料到各種產品生產和科學研究相結合的特大型稀有金屬現代化科技型企業。到那時,企業將每年生產5000噸不鏽鋼管、5000噸海綿和2500噸稀有金屬加工材,生產總值將達到15億~20億元。這個方案共12卷,約50萬字,已上報原有色總公司評審。

廠院獨立經營與合作相結合

自1978年以來,祝洪耀還積極地為廠院既獨立經營又相互結合而努力工作。他提出廠院分家是有利於工廠的生產發展和院更好地面對來自全國的重大課題的深入研究。廠院的結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院的科研成果可以利用廠里的手段很快轉化成生產力,使院有更多的人和物力去研究更多的新課題。他不失時機地奔走宣傳,爭取上級的支持和群眾的理解。1984年,經上級批准,廠院分家獨立。1984年至1993年,廠的鈦材產量由500噸增至1500噸,實現產值由1.5億元增至3.5億元,新建成寬3.3米軋機的板材分廠和擁有3150噸壓力機的鍛造廠,同時還改造了熔煉分廠,增加了兩台10噸真空電弧熔煉爐等設備。院也得到了很大發展,每年科研經費由200萬元增至1000萬元,小生產的產值由500萬元增至5000萬元,並實現了整個院向西安搬遷的戰略轉移。

主要論著

1 祝洪耀.國外鋯合金的發展現狀.稀有金屬,1963(5):10~13

2 祝洪耀.國外核動力反應堆的應用和發展.稀有金屬合金加工,1975(6):36~51

3 祝洪耀.國外核動力反應堆的應用和發展.稀有金屬合金加工,1975(7):31~43

4 鄺用庚,李佩志,祝洪耀.用正交實驗設計研究Zr-Nb合金的耐蝕性.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1995,24(6):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