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祖庵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祖庵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地處區境西部。東、東南與玉蟬街道相連,南、西南和蔣村街道交界,西、西北與周至縣接壤,北、東北與甘河街道毗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千米,總面積31.54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祖庵街道下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祖庵街道戶籍人口32827人。2011年,祖庵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0.87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0.083億元。[1]

中文名: 祖庵街道

行政區劃代碼: 610118009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

地理位置: 區境西部

面 積: 31.54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北街村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300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重陽宮 活死人墓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32827人(2018年)

歷史沿革

因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於此結庵修道而得名。據史料記載,祖庵街道是夏王啟伐有扈氏「大戰於甘」的地方。座落於甘水中上游,上古時稱「甘野」。據文獻記載:夏禹死後,其子啟繼王位。這種廢「禪位」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同姓邦國有扈氏起兵反對。前2086年,夏王啟率領軍隊西進,越崤山,濱黃河,經桃林,過華山北麓抵達有扈氏國,雙方大戰於甘。有扈氏敗,淪為「牧豎」(即放牧奴隸)。又《尚書甘誓》云:「甘,地名,有扈氏國之南郊也。啟與有扈大戰於甘之野」。《周至縣誌》「甘野圖」註:「甘在戶縣西南。而戶即古扈」。《夏書》大戰於甘即此,「甘野在縣東50里,即古有扈氏國之南郊。夏啟立,有扈不服,大戰於甘,召六鄉、作甘誓。今邑中甘谷水出處,曰甘河,即其地。」甘峪口望仙坪古有夏王廟。古鎮商代為郝國。郝國系商之諸候國。據《陝西地理沿革》記載:「商帝乙之弟期封於郝,即今之祖庵街道轄之郝村。」今郝村存有一古石樁,刻有「古郝國」字樣。又有廟碑記載:「今之郝村即古號為郝國是也」。晉、唐年間,古鎮歸戶縣管轄。宋大觀元年(1107年),設置終南縣,轄於終南縣。宋、金時期,祖庵街道境屬宋、金、元反覆爭奪的地區。其間雖戰亂頻仍,但因有東西甘河之水利,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形成集市貿易,故改劉蔣村為雙溪鎮。金正隆年間,咸陽人王重陽來此,築穴建庵修道,創立全真教。後全真教得到金、元朝庭的認可與支持而大興。王重陽被尊為祖師,其弟子馬丹陽、丘處機於此重建祖師之庵,(亦稱「祖庭」、「祖堂」)四方稱為祖庵。雙溪鎮亦因之改稱祖庵鎮,已有800餘年。元至元八年(1271年),撤銷終南縣建置,劃歸周至縣轄。1949年後,為周至第七區。1958年,劃歸戶縣,設祖庵公社,轄6個管理區、75大隊。1961年,調整政區,轄24大隊。1984年,改設祖庵鎮。2021年1月8日,西安市鄠邑區人民政府同意撤銷祖庵鎮,設立祖庵街道,以原祖庵鎮的行政區域為祖庵街道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轄祖庵1個社區,北街、南街、東街、西街、李朱寨、奉仙堡、東元、西元、南元、北元、大庵、小庵、石佛寺、養老宮、蔡村、莊頭、東莊、雙南、雙北、魯村、鋪尚存、太平莊、梁莊、紙屯、響橋、北市、城道宮、城角村、甘水坊、郝村30個行政村;下設136個村民小組。2015年,祖庵街道轄祖庵社區1個社區和祖庵北街村、祖庵南街村、祖庵東街村、祖庵西街村、李朱寨、黃堡、奉仙堡、元馬店(分為東南西北四村)、大庵、小庵、石佛寺、養老宮、菜村、莊頭、東莊、雙旗村(分為南北兩村)、魯村、鋪尚、太平莊、梁莊、紙屯、響橋、北市、城道宮、城角、甘水坊、郝村31個行政村,136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祖庵街道下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北街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祖庵街道地處區境西部。東、東南與玉蟬街道相連,南、西南和蔣村街道交界,西、西北與周至縣接壤,北、東北與甘河街道毗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千米,總面積31.5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祖庵街道南高北低,土質鬆散。土地平坦肥沃。

氣候特徵

祖庵街道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水系水文

祖庵街道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甘河,從蔣村街道入境流經轄境、北市村、甘水坊等村,入甘河街道境,境內流長7.5千米,流域面積25.2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2013年,祖庵街道境內農業耕地面積4.32萬畝,人均1.5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轄區總人口2.93萬人。另有流動人口50人。總人口中,男性1.56萬人,占53.2%;女性1.37萬人,占46.8%;14歲以下6409人,占21.9%;15—64歲1.75萬人,占59.7%;65歲以上5391人,占18.4%。2011年,祖庵街道人口出生率11.5‰,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長率5.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58人。截至2018年末,祖庵街道戶籍人口3282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祖庵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

2018年,祖庵街道有工業企業48個;其中,規上企業2個。2018年,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40個。

第一產業

2011年,祖庵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0.87億元,比上年增長28%。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祖庵街道糧食生產3.04萬噸,人均1043.6千克。其中小麥1.44萬噸,玉米1.6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祖庵街道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產量3.3萬噸,主要品種有蘿蔔、香菇、白菜、菠菜、西紅柿、西葫蘆等,其中香菇320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祖庵街道生豬飼養量6934頭;牛飼養量150頭;家禽飼養量10萬羽。2011年,祖庵街道生產肉類530噸,其中豬肉420噸,牛肉30噸;禽蛋1170噸,鮮奶480噸;畜牧業總產值339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9%。截至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水果種植面積3800畝,產量1.45萬噸,主要品種有蘋果、獼猴桃、桃、杏等。

第二產業

工業以鑄造、電器、機械加工為主。2011年,祖庵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0.083億元,比上年增長27%。2011年,祖庵街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30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7萬元。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577份、期刊465冊,業務收入322.4萬元。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3萬門,固定電話用戶647戶,比上年減少52戶,電話用戶普及率80%,比上年減少3個百分點;移動電話用戶6570戶,比上年增加80戶,移動電話普及率98%;光纜線路總長8千米,寬帶接入用戶91戶,比上年增加23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30.7萬元。

交通運輸

祖庵街道境內有縣鄉(鎮)公路總長22.3千米。鎮區公路站為祖庵汽車站,日發送53輛客車,日客運量1500人次。客運汽車53輛、1219座位。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鎮區道路總長度12.5千米;道路鋪裝面積12500平方米;鎮區橋樑3座,總長度45米。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2條,運營總里程達24千米,公交運營車輛16輛,其中汽車16輛,年客運量105.12萬人次;出租車30輛。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文化站1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1210人,專任教師75人;小學7所,在校生1249人,專任教師11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00人,專任教師10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9%;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454人,專任教師92人。2011年,祖庵街道教育經費達275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7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7%、15%。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各級各類衛生醫療機構32個、村醫療衛生室31個,衛生院1個;病床25張,專業衛生人員19人,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祖庵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萬人次,出院病人582人次。2011年,祖庵街道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9.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62萬人,參合率9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1‰、2‰。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70%的城市社區和32%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0%。

社會保障

2011年,祖庵街道城有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1戶,人數52人;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2人次;城市生活尤着人員救助5人次,支出300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06戶,人數1423人,月支出11.38萬元,比上年增長2.8%,月人均80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5人,支出4500元,月人均300元,比上年增長0.87%;農村醫療救助61人次,支出1.22萬元;農村臨時救濟431人,支出15萬元。自然災害受災2100人,緊急轉移安置2000人,農作物受災500畝,倒塌房屋92間,直接經濟損失77.5萬元,救災支出85萬元,比上年增長14.7%。社區服務中心1個。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鎮區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2千米。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年售電量累計完成0.11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供電可靠率99.97%。

截至2011年末,祖庵街道鎮區公園1個,公園面積4.89公頃,綠化覆蓋率20%。

歷史文化

重陽宮

重陽宮,又名大重陽萬壽宮,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祖庵街道,東北距西安市40千米,東距鄠邑區10千米,地處祖庵街道中心,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修道和遺蛻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尊稱。重陽宮是為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的開山祖庭,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雖也號稱「祖庭」,其實不過是王重陽弟子所建。王重陽(1112—1170年),名哲,字知明,號重陽。收弟子7人,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於途中。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街道)。元代時,重陽宮殿堂建築共計約5048間,東至東甘河,西達西甘河,南抵終南山,北近渭河,全真道徒往往雲集於此,最盛時近萬人。重陽宮自王重陽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棄南時(今城道官)「活死人墓」遷劉蔣村(今祖庵街道)結茅庵傳道始,經大定十一年(1171年)重陽弟子馬丹陽、邱處機等祖庵(亦謂之「祖庵」、「祖堂」)弘道,到承安二年,曾為周至縣「二衙(因距周至縣城較遠,此為衙門分衙)(1197年)呂道安、畢知常興建祖庵,朝庭敕名「靈虛觀」,是為全真道最早的一處正規道觀。蒙太宗八年(1236年),改靈虛觀為重陽萬壽宮。從「庵」到「觀」到「宮」贏來重陽宮的鼎盛時期。蒙哥汗八年(1251年),重陽宮增修筠溪道院、遇仙宮等建築。此時的重陽宮已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殿堂樓閣多達5000餘間,東至東甘河,西至西甘河,南抵終南,北近渭水,住道士近萬名。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 金大定十年庚寅(1170年),王重陽歸葬於劉蔣村(即祖庵鎮)。馬鈺在此建一大庭,額書「祖庭」。金承安四年已未(1199年),王玉陽奏立靈虛觀。元太宗十年戊戌(1238年)改靈虛觀為重陽宮。乃馬真後四年乙巳(1245年)贈封重陽萬壽宮。明永樂十四年丙申(1416年)、十六年戊戍(1418年)、十七年已亥(1419年)、十九年辛丑(1421年)、二十二年甲辰(1424年),宣德三年戊申(1428年)、五年庚戌(1430年)、九年甲寅(1434年),正統元年丙辰至六年辛酉(1436—1441年),先後多次修葺。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也曾重修。重陽宮原來規模宏大,殿堂建築共計5048間,東至東甘河,西至西甘河,南抵終南山,北近渭河,有道士近萬人。後因屢遭破壞,宮院逐步縮小。至建國後,僅存老君殿、靈官殿、祖師殿(今七真殿)三座。「文化大革命」中,老君殿也被拆除。宗教政策恢復後,重陽宮征地53畝,陸續修建了山門、圍牆、重陽寶殿、重陽祖師紀念塔、金蓮池、白雲靈祠、墓園及地宮、三祖殿等建築,院內全面綠化。

祖庵碑林

重陽宮原存碑刻散棄露天,1962年收集遷至原玉皇殿舊址,成為「祖庵碑林」。1973年建房11間,使碑林得到妥善保護。碑林內今保存石碑31通(不含現在院內其他地方碑石),其中《全真教祖碑》、《重陽祖師仙跡記》、《十萬重陽萬壽宮記》等,均為全真教歷史的重要資料。《大元敕藏御服碑》、《孫真人道行碑》為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更為名貴。另有蒙漢文碑5通1956年8月,重陽宮祖庵碑林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重陽宮祖庵碑林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教文化

甘河橋遇仙悟金正隆四年(1159年),王重陽48歲,傳說此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陽在終南甘河鎮橋頭酒肆首遇二仙道,(「八仙」中之鐘離權與呂洞賓)與之皆出世語,並授以口訣,飄然而逝。自此,其悟道出家。今甘河鄉甘河村「遇仙橋」仍在。南時村修煉得道甘河橋遇仙的第二年,即金大定元年(1161年)王重陽擇古鎮東北3里之南時村(今祖庵街道轄之成道宮),自鑿一墓穴,深丈余,築冢數尺,內設「王害風靈位」,自曰「活死人墓」。其獨居穴中,修煉三年。他離絕塵世,感悟「活中得死」與「死中求活」。這種「活」,不是主要靠五穀等物質生活,而是修真養性,煉丹服藥,修煉而成道家的內、外丹。「存神養浩全真性」(王重陽詩句)是全真教丹法的要領。其主要在於煉內功「全真性」來延長壽命,獲得特異功能,即成道。他在「活死人墓」中自埋「四假」,苦修苦煉了三年的成道(即所謂神仙)。他又在墓穴四角各植海棠一株,意在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他的這個遠大理想,雖然沒有自己親眼看着實現,但經他的高徒馬丹陽、丘處機等的努力,使全真教成為中國道教的一個獨立派系,吸引了眾多的士大夫和民眾,在北方風靡近一個世紀;也贏來輝煌的重陽宮。劉蔣村結庵傳道王重陽在「活死人墓」修煉成道後,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填了墓坑,遷居劉蔣村(即改名後之祖庵街道),結茅而居。在居劉蔣期間,四處奔走,廣交朋友,勸道傳教。被周邊民眾視為高人。時有秦州甘泉今陝西甘泉縣)人和玉蟾(名德瑾),京兆終南(今周至終南鎮)人李靈陽等幕名於大定三年來劉蔣,與重陽同庵而居,早出晚歸,傳播教義。後又有乾州禮泉人史處厚,自幼慕道,前來結盟,遂受允納,訓號洞陽子;京兆櫟陽(今臨潼縣)人嚴處常投劉蔣拜重陽為師。他們志同道合,辛苦奔忙,在重陽的指點下,自修以全「真性」,外修以全「真行」,廣傳教義,在關中地區交往了許多人,在社會上頗有影響,初步奠定了「全真教」的根基。丹陽祖庵弘道王重陽為實現其「使四海教風為一家」的遠大理想,決定前往山東蓬萊收徒立教。於是於金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自焚其庵,人們不解其故,他笑而答曰:「三年之後,別有人修」。四月二十六日,他辭別了和王蟾、嚴處常等,又告別劉蔣村眾鄉親,途經咸陽,與家人話別後,開始了長途跋涉前往山東的傳教收徒活動。重陽離開劉蔣後,和玉蟾、李靈陽等遨遊終南,繼續傳教,而全真教的創立與發展遂東移矣。王重陽在山東半島寧海等地,宣傳教義,創建教團,發展道徒,發現培養道會骨幹「全真七子」,並在馬丹陽為其安排的住宅題額「全真庵」。由此,全真教正式創立。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陽攜弟子馬丹陽、丘處機等「四真」,從山東掖縣起程西歸,途徑開封羽化。臨終時曰:「丹陽已得道,長春已知道,吾無慮也。」又囑丹陽:「可赴終南劉蔣之故居。」言畢而逝,享年58歲。第二年,丹陽等在劉蔣村結庵,為其師制葬所,於大定十二年,率眾赴卞梁遷重陽遺蛻歸葬故居。守幕三年後,丹陽構築一廣庭,書額曰:「祖庭心死」,以表其承師弘道之志。丹陽在祖庵環居期間,足跡遍及周、戶及關中、隴西等地,傳道收徒。許多官僚士庶,誠心向道者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祖庵。拜丹陽為師,歸依祖庭。不少人經過丹陽傳授道妙,長期修持,成為全真教的中堅力量。如後來的重陽宮主持,一代宗師呂道安、畢知常等皆是丹陽弟子。全真教的興起,實乃重陽創立之,丹陽恢弘之,長春光大之,一代又一代宗師承繼之,他們在古鎮這個地方,為全真道教的創立與發展奉獻了畢生精力,做出了貢獻。

視頻

戶縣 祖庵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