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社會學專著。彼·邁·布勞著。1964年紐約約翰·維利父子出版公司出版。中譯本由孫非、張黎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出版。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序」、「各章主要內容」、「引論」及正文12章。中譯本約29.9萬字。通過分析人與人交往的過程與結構,來解釋社會結構。引論提出了本書的寫作目的,肯定社會交換是社會生活的一條重要原則。第1章社會交往的結構,把齊美爾的方法與韋伯及帕森斯的方法加以對比,對交往做了研究。第2章社會一體化,認為以吸引為紐帶把個體團結成一個群體,並分析了吸引的過程。第3章社會支援,提出是群體凝聚力加強了成員們的規範性控制和社會支援,把贊同和吸引當作支援的兩個要素。第4章社會交換,從霍曼斯的觀點出發,分析了簡單社會中的交換,交換的原則。第5章權力的分化,分析了權力的概念、分化與競爭等。第6章期望,提出社會系統的滿足和反應取決於期望,而期望受過去經驗和參考標準影響。第7章動態變化和群體中的調節,運用邊際分析方法對社會交往和群體做了分析。第8章合法化和組織,提出權力使人們可能組成集體,穩定的組織權力要求合法化,合法的權威性依靠下級群體的規範性約束。第9章反抗,提出作為社會威攝力量的懲罰功能以及用造成嚴重傷害來進行抱復的願望往往使人們去訴諸懲罰。第10章複雜結構中的媒介價值,提出共同的價值是大集體中的間接關係的媒介,它們使社會秩序合法化。第11章次級結構的動態性,分析了社會的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及其關係。第12章辯證的力量,分析了人際關係及社會結構的兩面性。
本書把交換看作社會關係的基礎,把權力和壓迫當作社會現象,並注意到了社會結構的動態方面,超越了傳統的功能主義。是社會交換理論的主要代表著作。
作者簡介
彼·邁·布勞(Peter Michael Blau1918—),奧裔美國社會學家,社會交換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曾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先後曾任教於劍橋大學,康乃爾和威恩州立大學、芝加哥大學。主要著作還有《科層組織動力學》、《美國職業結構》等。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相關信息
1.本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
2.本辭典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3.本辭典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