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示長安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示長安君》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一首七言律詩

《示長安君》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抒寫兄妹情,言淺而情深,表達了真摯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歡與離別之悲。

這首詩作於嘉祐五年(1060),當時王安石將出使遼國。王安石與他的大妹王文淑感情很深,這次隔了三年再見面,見面後馬上又要分別,想起年齡老大,會少別多,無限傷懷,所以寫了這首詩。[2]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示長安君[1]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王安石

創作年代;北宋

作品原文

《示長安君》[2]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

草草杯盤共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

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詞句注釋

⑴示長安君:寫給長安君看。長安君:王淑文,是作者的大妹妹,受到了長安縣君的封號。

⑵意非輕:情意不是輕的。

⑶愴(chuàng)情:悲傷。

⑷草草:隨便準備的。杯盤:指的是酒和菜。

⑸昏昏:昏暗,光線暗淡。

⑹後期:後會的日期。

白話譯文

年輕時別離,那種情意是不輕的;如今老了,連相見也使我感到傷心。隨意準備些酒菜,為的是邊吃邊聊;燈火昏暗,我們把別後所見所思,互相傾吐,直到夜深。我正在感慨分隔兩地已有三年之久,卻又要離開你去萬里外的遼國,冒着風沙旅行。要問我何日相會,怎說得准?你見到那鴻雁南飛,會有我捎來平安的家信。

作品鑑賞

詩以議論起,用遞進法展開。先說自己是個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輕時就對離別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會面,也引起心中的傷悲。對句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年老了,會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見時對未來充滿感傷;一是有會必有別,因為對離別的感傷,就連對會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來。

畢竟,與別相比,會還是快樂的。第二聯寫會面時的親情。兄妹倆隨意準備了些酒菜,只是為了把酒談話,話很多,一直到夜間,還在昏暗的燈光下說着。這兩句,很形象地刻繪了兄妹倆的感情,都是就眼前實事組織進詩,顯得十分親切;比那些着意雕鏤、粉飾拔高的話自然得多。正因為如此,這聯成為傳誦的名句。宋吳可《藏海詩話》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語,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如此句無剩字。」讚賞了句中用語穩妥,渾成一氣。同時,王安石的詩以善用疊字聞名,這聯中兩個疊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說出了兄妹倆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夠相會已是最大的滿足,描繪了和睦溫暖的家庭氣氛。「昏昏」二字,寫兩人說了又說,燈油已快干,燈火已昏暗,仍顧不上休息。

下半四句寫別,呼應首聯。剛剛在嘆息已經三年沒有見面,知心話說不完,眼下自己馬上又要到萬里外的遼國去,詩便自然而然地轉入惆悵,話題也就引入別後。於是,妹妹掛念地問:「後會在什麼日子?」兄長只能含糊地回答:「見到大雁南飛,我就會從北國帶回消息了。」其實,詩人自己不能預料會面的日子。詩就在無可奈何的氣氛中結束,留下了一絲安慰,一個懸念。

這首詩沒有用一個典故,把人所習見的家庭生活細節撿選入詩,而以傳神的語言表達出來,是那麼地質樸自然,因而成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3]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隨文 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二十二歲中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 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4]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不失大家風範。

視頻

《示長安君》詩歌鑑賞作業講解(多焦語文)

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