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盤草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磨盤草子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676290&sid=2826087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磨盤草子 漢語拼音:Mó Pán Cǎo Zǐ |
磨盤草子,中藥名。為錦葵科苘麻屬植物磨盤草Abutilonindicum(L.)Sweet的種子。植物磨盤草,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通竅,利水,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耳聾,乳汁不通,水腫,便秘,痢疾,癰疽腫毒。[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磨盤草子
拼音名:Mó Pán Cǎo Zǐ
英文名:Seed of Indian Abutilo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utilon indicum (L.) Sweet [Sida indica L.]
出處
出自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磨盤草Abutilon indicum (L.) Sweet 的種子。
採收和儲藏
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摘,打下種子,曬乾。
原形態
磨盤草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的亞灌木狀草本,高1-2.5m。分枝多,全株均被灰色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2-4cm,被灰色短柔毛和絲狀長柔毛;托葉鑽形,外彎;葉卵圓形或近圓形,長3-9cm,寬2.5-7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心形,兩面均被星狀柔毛;邊緣具不規則鋸齒。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達4cm,近頂端具節,被灰色星狀柔毛;花萼盤狀,綠色,直徑6-10mm,密被灰色柔毛,裂片5,寬卵形,先端短尖;花黃色,直徑2-2.5cm,花瓣5,長7-8mm;雄蕊柱被星狀硬毛;心皮15-20,成輪狀,花柱5,柱頭頭狀。果為倒圓形似磨盤,直徑約1.5cm,黑色,分果爿15-20,先端截形,具短芒,被星狀長硬毛。種子腎形,被星狀疏柔毛。花期7-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0m以下的地帶,如平原、海邊、砂地、曠野、山坡、河谷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分
種子油脂肪酸組成: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及棕櫚酸(palmitic aicd)等。種子還含谷甾醇(sitosterol),及棉子糖(raffinose)。
性味
辛;甘;寒
歸經
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
通竅;利水;消熱解毒。主耳聾;乳汗不通;水腫;便秘;痢疾;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3g。
複方
- ①治赤白痢:磨盆草子實,炒研為末,每次一錢,每日三次,飯前蜜湯送服。
- ②治癰疽腫毒:磨盤草子實一枚,研末,開水沖服;另取鮮葉與蜜或紅糖搗敷患處。(功用主治以下出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