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碑院鎮地處四川省南部縣東部,距縣城約15公里。成南公路穿境內,東與中心、楠木相鄰,南與謝河碾盤相連,西與永定接壤,北與閬中福星毗鄰。全鎮幅員面積29.7平方千米,海拔高度415米。現有耕地面積12254畝,轄15個行政村,142個社,17793人(2017)。[1]

目錄

地理環境

碑院鎮山高,地少,四周環山,屬丘陵地帶,鎮境的輪廓象一片芭蕉葉,斜置於南部縣東部。岩石呈紫紅色,部分地方地下有鹽。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平均氣溫為17.2℃,年平均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常有夏旱、秋澇發生,但無歷史性的自然災害發生。隨着人們思想的進一步解放,環保意識的增強,碑院鎮加強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增加了對環境治理的投資,全面開展了水土保持工程、防林護林工程,並取得了實效。全鎮森林覆蓋率迅速提高,每到春夏兩季,到處是鳥語花香。[2]

歷史情況

碑院鎮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農民依靠原始的生產工具以種糧為生,靠天吃飯。在落後的思想觀念使動下,農民一年忙到頭也沒多少餘糧。隨着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碑院鎮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使單一的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經濟發展。

發展狀況

在農業生產方面。從碑院鎮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以蠶桑、生豬、獺兔、蔬菜為主的支柱產業,擴大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努力提高複種指數,調整糧經比例,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到2006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3876萬元。另在中低產田土改造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林護林工程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在工業方面。鼓勵外出人員回鎮創業,鼓勵外來人員來辦企業。全鎮2006年共有頁岩磚廠1家,釀酒、釀醋廠4家,加工廠20家。

本鎮地處淺丘,西北高、東南低、氣候溫和,有小(二)型水庫一座,蓄水17萬方,土壤多為黃泥土和夾沙土,主要農副產品有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生豬、獺兔、蠶桑、小家禽、蔬菜、水果等 。[3]

地理位置

禹跡山景區

禹跡山位於南部縣碑院鎮,距縣城20餘公里。地處嘉陵江中游,屬大巴山余脈,海拔655米。禹跡山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跡而名,大禹勝跡至今猶存。禹跡山作為川東北地區重要的千年名勝之地自古有"閬南仙地"、"嘉陵第一名山"之美譽,也是歷代先民朝山進香的佛教勝地。

禹跡山居嘉陵江東岸,群山環合,雄偉蜿蜒,有"九龍捧聖"之勢。東有魚池山、金雞嶺之秀,西有飛來石之奇,濤濤松林,風光綺麗,佛光照影,雲海蔚蔚。南部十四景之一的"禹跡晴嵐"更添異彩。禹跡石、七星石、合和二仙、金龜朝聖等奇石景觀遍布山林,尤其是山頂大面積的陸相沉積地貌堪為一大地質奇觀。禹跡山大佛高18米,刻鑿於唐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大的石刻圓雕立佛,與樂山坐佛、大足臥佛並稱為"巴蜀三大佛",其儀態、神韻之美在四川大佛造像中堪稱上乘。"五門合圍"的禹跡山寨和古堡秘道構築起四川境內至今保存規模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工事體系,形成"山是一座堡,堡是一座山"的奇特景觀。2008年,禹跡山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成為集名勝旅遊、宗教文化、觀光休閒為一體的川東北宗教文化旅遊勝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