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硝酸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硝酸鉈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硝酸鉈,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化學式為TlNO3,為無色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溶於丙酮,不溶於乙醇,主要用於定量分析共存的氯、溴、碘,也用作光導纖維材料。

理化性質

物理性質

密度:5.55g/cm3

熔點:206℃

沸點:433℃

外觀:無色結晶性粉末

溶解性:易溶於水,溶於丙酮,不溶於乙醇

化學性質

加熱至450℃分解,75℃時γ型轉化為β型,145℃時β型轉化為α型。與還原劑、有機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屬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經摩擦、震動或撞擊可引起燃燒或爆炸。

計算化學數據

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XlogP):無

氫鍵供體數量:0

氫鍵受體數量:3

可旋轉化學鍵數量:0

互變異構體數量:0

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62.9

重原子數量:5

表面電荷:0

複雜度:18.8

同位素原子數量:0

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共價鍵單元數量:2

用途

主要用於定量分析共存的氯、溴、碘,也用作光導纖維材料。

泄漏應急處理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用潔淨的鏟子收集於乾燥、潔淨、有蓋的容器中,轉移至安全場所。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飲足量溫水,催吐。洗胃,導泄。就醫。

操作處置與儲存

操作注意事項: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防塵面具(全面罩),穿膠布防毒衣,戴橡膠手套。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遠離易燃、可燃物。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還原劑、活性金屬粉末接觸。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於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應與易(可)燃物、還原劑、活性金屬粉末、食用化學品分開存放,切忌混儲。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應嚴格執行極毒物品「五雙」管理制度。

物質毒性

口服後經胃腸道吸收入血,分布至全身各器官,大量蓄積在腎、肝、腦、肌肉、皮膚與毛髮中,主要經腎臟和腸道排泄,排泄較慢,可持續數月。急性中毒時表現為胃腸炎、上行性神經麻痹、肢體疼痛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腦病。因病史隱匿,常誤診為胃腸炎和吉蘭巴雷綜合徵而延誤治療,導致部分重症患者死亡。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