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破陣子·柳下笙庭院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破陣子·柳下笙歌庭院》是北宋詞人晏幾道所寫的一首詞。

詞人通過對周圍景象的描寫,抒發了詞人對年華易逝的感慨。並且詞人通過對舊日景色的重遊與追憶,表達了詞人對歌女小蓮的懷念之情。

作品原文

破陣子①

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鞦韆。記得春樓當日事,寫向紅窗夜月前。憑誰寄小蓮②。

絳蠟③等閒④陪淚,吳蠶⑤到了⑥纏綿。綠鬢⑦能供多少恨,未肯無情比斷弦⑧。今年老去年。

注釋譯文

①破陣子: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陳暘《樂書》:「唐《破陣樂》屬龜茲部,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旗旆。外藩鎮春衣犒軍設樂,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壯觀也。」按《秦王破陣樂》為唐開國時之大型武舞曲,震驚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經時,一國王曾詢及之,見所著《大唐西域記》。此雙調小令,當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為之,猶可想見激壯聲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韻。

②小蓮。人名。

③絳(jiàng)蠟:紅蠟燭。

④等閒:無端。

⑤吳蠶:吳地的蠶,江蘇一帶盛產蠶絲,故稱「吳蠶」。

⑥到了:到底。

⑦綠鬢(bìn):指烏黑的頭髮。

⑧無情無斷弦:像斷弦一樣無情。

白話譯文

庭院下的柳樹還有人彈奏歌曲,花叢間也有姐妹在嬉戲。還記得當年在青樓時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紅窗前寫封書信,誰又能替我寄給小蓮呢?

燭陪人落淚,春蠶吐絲,訴說着無盡的淒楚纏綿。烏黑的頭髮又能經得起多少次生離死別,未必能像斷弦一樣無情。今年依舊比去年還要衰老。

創作背景

北宋年間,詞人多來往於青樓,並與小蓮生成美好的回憶。可是時間消逝,小蓮已經不在,於是詞人為了表達對這位青樓女子的無限相思以及懷念之情,故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開頭兩句,描述昔日相聚的歡樂,有人物,有活動,有環境,寫得充實而概括,表現了當時富貴之家的那種歌舞昇平、安樂豪華的生活景象。在這個生活圈子的姊妹行中,便有令人思念的小蓮。接下來,作者把前兩句的描寫歸結為「春樓當日事」,並把這些回憶寫成書信,想要寄給小蓮。至此,筆鋒陡轉,「憑誰寄小蓮」,因為不知小蓮身在何處,這美好的回憶已無法與她共享了,由此不免引發感傷。

下片開頭,雖是化用李商隱的名句,但與原作並不全同,「等閒」、「到了」兩個詞語起了不小作用,使句意增加了一層無可奈何的感嘆,既是「推陳」,更見「出新」,小晏這種藝術手段,尤其值得讚賞。最後三句,感嘆人們都一年一年地逐漸老去,今天雖然仍是「綠鬢」,但畢競承受不住愁恨的煎熬,然而又是仍在苦苦支撐,還不至於立刻就到「斷絞」的地步。三句之間,環環相扣,委婉曲折,終於訴盡了九轉迴腸。

全詞描寫詞人對小蓮的思念:大概是和小蓮隔別很久了,消息不能通,思之歪切,不覺形於筆墨,纏綿往復,仿佛有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蟎炬成灰淚始干」的情思。對一個歌妓能夠這樣真摯,可見詞人對女性絕無輕薄的意思。

名家點評

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此詞抒寫對歌妓小蓮的懷念之情,也追憶了昔日舊遊,並抒發了年華易逝的感慨。」

作者簡介

晏幾道(約1030—約1106)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第七子。

曾任太常寺太祝。熙寧七年以鄭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事,受株連下獄。元豐五年為潁昌府許田鎮監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師賜第」(《碧雞漫志》卷二)。晚年家境貧寒。文學與其父晏殊齊名,世稱「二晏」。詞風哀感纏綿、清壯婉麗。有《小山詞》一卷。[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