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破篾黃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破篾黃竹

中文學名:破篾黃竹

拉丁學名:Bambusa contracta Chia et H. L. Fung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竹亞科

屬:簕竹屬

破篾黃竹 (Bambusa contracta Chia et H. L. Fung)本種外形很象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但不同點為籜耳較大,大耳長約3厘米,寬7-10毫米,籜片基部近圓形收窄,且其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1/4,籜片長約為籜鞘全長的2/5。本種常用以劈篾編制各種竹編品,由於劈篾性能好,故有破篾黃竹之稱。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1]

形態特徵

竿高5-6米,直徑2-3厘米,尾梢下彎,下部挺直;節間長40-57厘米,幼時薄被白蠟粉,並疏生白色長硬毛,竿壁薄;節平坦,無毛;分枝常自竿下部第四至第六節開始,多枝簇生,主枝略較粗長。籜鞘早落,背面薄被白蠟粉,通常無毛或於底緣處生有緊貼或伸展的暗棕色刺毛,腹面有光澤,先端因向一側下斜而呈不對稱的拱形;籜耳不相等,有波狀皺褶,長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波曲狀繸毛,大耳略向下傾斜,長約3厘米,寬7-10毫米,約比小耳大1倍;籜舌高約2毫米,邊緣疏齒裂;籜片直立,狹卵形,長約為籜鞘長的2/5,先端邊緣內卷而成銳尖頭,基部近圓形收窄後即與籜耳相連,此相連部分為2-3毫米,籜片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1/4。葉鞘無毛;葉耳近卵形,邊緣具長繸毛;葉舌極矮,邊緣微齒裂;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通常長10-15厘米,寬1.3-1.5厘米,上表面近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花果未見。

生長環境

生丘陵地村落或山腳。

分布範圍

產廣西。模式標本采自廣州華南植物園(引自廣西東興)。

參考資料

  1. 破篾黃竹,植物智,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