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破天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破天荒

成語: 破天荒

拼音: pò tiān huāng


成語出處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四卷:「唐荊州衣冠藪澤,每歲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日天荒解。劉蛻舍人以荊解及第,號為『破天荒』。」

成語示例

高陽《胡雪岩全傳·煙消雲散》:「又去租來兩盞煤氣燈,預備破天荒地做個夜市。」

語法

動賓式;作賓語、定語;指從未出現過的事

成語釋義

指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1]

〝天荒〞原是形容偏遠荒僻之地,如漢朝王充《論衡?恢國》:〝匈奴時擾,正朔不及,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內附,貢獻牛馬。〞或是指尚未開闢或荒蕪的地方,如唐朝元稹《古社》詩:〝良田千萬頃,占作天荒田。〞後來,〝天荒〞被用來形容科舉考試從未出過及第人才的地方,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述解送》:〝荊南解比,號天荒。〞又清朝黃宗羲《餘姚重修儒學記》:〝至使數十年之中,人才寥落,科名亦且天荒。〞而〝破天荒〞就是打破最早的未開發狀態,即形容前所未有的事情。 〝破天荒〞一詞的由來是有典故的。據五代漢王保定《唐摭言。卷二。海述解送》和宋朝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所記載,唐朝荊州南部地區每年都有不少人進京應考,很長時間,都沒有人考中,因此被當時的人戲稱為〝天荒〞。按唐宋的科舉制度規定,凡是考進士的人,都是由地方推薦再發送入京考試,稱為〝解〞。所以,當地的考生被稱為〝天荒解〞。 唐宣宗大中四年時,有個書生叫劉蛻,他考中進士,終於破了〝天荒〞。當時,魏國公崔鉉正好鎮守荊南,他贈送劉蛻破天荒錢七十萬,但被劉蛻回信婉謝了。〝破天荒〞一詞也漸漸在民間流傳,一直沿用到今天。[2]

成語典故

唐代王定保《唐摭言 海述解送》荊南解比,號「天荒」。大中四年,劉蛻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時崔魏公作鎮,以破天荒錢七十萬資蛻。蛻謝書略曰:「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破天荒一詞的由來,是源自一個與科舉考試有關的典故。科舉制度是逐級選拔,每當朝廷要招考進士時,都由地方派人負責解送本地區成績最好的人入京赴試。唐朝年間,荊南地區每次派人(歲解舉人)參加京城會試,結果都很慘,五十年來竟沒有一個考中舉人。於是,人們稱荊南地區為「天荒」,把那裡遣送的考生稱做「天荒解」,弄得每次負責解送考生進京應試的荊南地方官在同僚面前特沒面子。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有個叫劉蛻考生才打破了荊南地區「零錄取率」的尷尬。劉蛻出身寒微,「為文奇詭岸傑,自成一家」,終於考中了進士,總算破了「天荒」。當時,正值魏國公崔鉉鎮守荊南,得知這一喜訊後,覺得劉蛻給荊南人民爭光了,特贈給劉蛻「破天荒」錢七十萬,劉蛻不受。曰:「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劉蛻後來官至左拾遺。咸通四年(863年),劉蛻上書指責淮南節度使令狐綯之子干預政事,以「布衣行卿相之權」,被黜為華陰令。劉蛻有文泉子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