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文房器物,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里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於是出現了便於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
簡介
硯滴是什麼,如何定義?——往硯中注水的各種造型的文房小器物中,有單獨的進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細緩者謂之硯滴。硯滴做工都比較精美,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設計上,也是窮其工巧,堪與後世出現的紫砂壺藝術相媲美。它們大都古雅別致,多姿多彩,散發着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1]
硯滴是一種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它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着密切的關係。最初古人使用各種形狀的水壺水盂類器皿研墨時發現,用水壺水盂往硯池裡倒水時,水的流量往往很難控制,於是就改進和發明了便於控制水量的研墨用具,這就是硯滴,也被稱為水滴、水注、蟾注等等。硯滴作為特殊的注水器具在《飲流齋說瓷》中是這樣記載的:「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日滴,不名曰盂。」
如果說筆墨紙硯是古代文人書房中不可或缺的實用四寶。那麼硯滴之實用功能則要小得多,而相應的清賞把玩價值卻要大得多。它們題材多樣,寓意美好,其消費對象則往往是達官顯貴、皇家貴胄,因此傳承至今的硯滴類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鑑藏價值。[2]
硯滴品種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飲流齋說瓷》:「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硯滴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
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於漢代,最早為銅製,後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漢代硯滴多為龜蛇熊羊之形,古樸渾厚。熊形玉硯滴,為一頭張口捲舌,背有雙翅,右前肢托一靈芝,呈蹲坐式的飛熊。其雕工粗獷,為東漢時器物。魏晉時除流行漢時熊形滴外,蛙龜等青瓷硯滴也較為流行。南北朝時期水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並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致,除有瓷製品外,還有銅製品,導人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 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制的硯滴最為新穎別致,有舟形、俑形、道士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道士形的硯滴,為端坐在圓墩上的一位坐姿形道士,手捧朝板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致,通體施以青釉,為南宋龍泉窯之精品。
明代瓷業高度發達,歷代均有硯滴傳世,尤以宣德時器物別有風韻。清代硯滴以仿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蓮蓬形硯滴,其造型極為別致,左邊一朵荷葉為水盂,邊堆塑螃蟹,內有孔洞通向右邊蓮蓬,蓮蓬有出水孔為硯滴。
文物鑑定專家講瓷硯滴的作偽有四種方式:一是做土銹法, 因為明代以前的高古硯滴絕大多數是出土文物,一般鑑定方法是用水浸濕底部,用鼻子聞,如有土浸味便為出土文物。造假者便塗上一些老土冒充,但容易識破,因為土浸是瓷器上百年氧化腐蝕形成的繡斑,很難剝落,而假土浸很容易用手剝落。二是藥浸法,即用化學藥水浸泡、塗擦。但有一股藥水味,且塗擦過於均勻,容易識破。三是假開片法,是將剛出爐的瓷硯滴灑上鹽水、或在出爐前開爐驚風,瓷硯滴釉面就會出現爆裂,產生開片,然後再在開片處塗上污水、茶垢,冒充古品,但也容易鑑定,只要將開片污垢擦去便見本色,而真正的老品開片中的污垢須用84洗液浸泡24小時以上才可去除。四是老底接新胎,即在真正的老瓷硯滴殘破的底部接上新瓷胎。這要從其器型、釉色上加以鑑定。
硯滴材質
硯滴為滴水入 硯的 文房用具,也稱水滴、水注。《 飲流齋說瓷》:「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具體出現的年代已不可考,宋 趙希鵠《洞天清錄》:「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文中所說「古人」語焉不詳,但滴晚於盂則是不爭之實。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於漢代,最早為銅製,後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漢代硯滴多為龜蛇熊羊之形,古樸渾厚。熊形玉硯滴,為一張口捲舌,背有雙翅,右前肢托一靈芝,呈蹲坐式的飛熊。其雕工粗獷,為東漢時器物。飛熊的傳說,古代極多。《武王伐紂平話》:西伯侯夜夢飛熊一隻,來至殿下,周公解夢謂必得賢人,後果得賢人 姜尚,當時姜尚正在 渭水之濱垂釣。後因以飛熊指群主得賢臣的徵兆。
形狀變革
魏晉時除流行[[]]漢時熊形滴外,蛙龜等青瓷硯滴也較為流行。如青瓷熊硯滴,仔熊右手捧食慾入口,左肢輕扶左膝,神情專注。頂部有孔為注水口。與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南北朝時期水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並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如青瓷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條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致。器身刻劃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從紋飾上看,為南北朝時的典型器物。
南北朝時期硯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並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如請辭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致。器身刻畫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
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致,除有瓷製品外,還有銅製品,導入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制的眼底最為新穎別致,有舟形、作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魚形的硯滴,為一隻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致,魚身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明代瓷業高度發達,硯滴自是爭奇鬥妍,歷代均有硯滴傳世,尤以 宣德時器物別有風韻。青花鴛鴦形硯滴,為象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體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器型精巧,胎白質細。左上留白地內青花楷書「宣德年制」。
清代硯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蓮蓬形硯滴,其造型極為別致,左邊一朵荷葉為水盂,邊堆塑螃蟹,內有孔洞通向右邊蓮蓬,蓮蓬有出水孔為硯滴。和兩件文房用具為一體,前朝所少見,為清代早期器物。
儘管硯滴的外形多種多樣,但有三點結構是共同的:一是腹內中空,可以盛水;二是在較高的位置上有一細孔,傾倒時,可以滴出水來;三是背上有一個圓孔和腹相通,圓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狀器,可以注入水,用水時,用一個手指按住,把硯滴移到硯台上時,不會有水灑出,只要略鬆開手指,便有水滴到硯台上。
文房用具
在文房用具中硯滴傳世品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視,故收藏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