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硯屏文房四寶衍生品。一種跟枕屏非常類似的屏。風,叫「硯屏」,只是尺寸比較小。硯屏是擱在桌子上使用的。古人過去研墨寫字,墨得自己磨。

中國傳統工藝品,屬於屏風。形制與獨扇式座屏相同,但形體較小,常置几案上,是用作陳列、擺設的觀賞性小型屏風,故江南又稱台屏。屏心常見的有大理石、嵌瓷片等。置於硯端以障風塵之屏,多以玉、石、漆木為之,與立於案頭之小屏風類似。

目錄

演變

硯屏擱在桌子上的時間長了以後,逐漸變換了角色。一開始,它是強調功能性的家具,當功能性不是很重要時,它的陳設性就出現了。此時,硯屏上的裝飾開始增多,慢慢演化成桌屏。桌屏後來就不擱在需要研墨的畫桌或畫案上了,而是直接擱在條案上,就是為了讓人欣賞。

攜琴聽桐圖

明代雕石硯屏名稱是「攜琴聽桐圖」,高20.5厘米,寬13.5厘米

硯屏底板紫紅,面層以牙黃石色巧雕梧桐二棵[1]。高低、前後錯落有致,寥寥數葉,生機盎然。桐蔭下雕一主一仆,主人頭戴雙纓帽,腳登粉底靴,身穿長袍,拱手合袖側耳聽桐,悠然自得;側有一仆,躬身攜琴,憨態可掬。人物衣帶臨風;線條流暢,刀法洗鍊。遠處山巒,樹木蒼蔥,一幅攜琴聽桐圖躍入眼帘硯屏在實際用途中作用並不太大,其觀賞性似超過其實用性多多。

香港曾拍賣一座硯屏,易水石所制(河北易縣終南山所產,相傳為唐代易州奚朝父子於此山中伐木製墨時所得,遂製成硯)。紫底、綠紋,上雕一束幽蘭,十分可愛。友人以漢鏡與六舟和尚[即釋達受(1791~1858年),浙江海寧人。耽翰墨,精鑑古器碑版,阮元以金石僧呼之]易硯屏,六舟隨即在屏上刻下「以鏡易屏」之銘(大意如此),成交價達三十多萬港幣。

此硯屏不是湖南祈陽石,而是湖南的明山石屏(古稱黎溪石,沅州石),祈陽石石質的堅密度和石品花紋美艷均不如明山石好,明山石制硯和硯屏,據史載始於南宋,明清時被列為貢品。因硯石產於湖南古沅州的明山(今芷江桐族自治縣城城北約二十里)而得名。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硯辨》、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古硯論》、文震亨《長物志》、清人黃本驥《湖南方物志》等均有記載。明山石屬粘板岩、結構均勻、石質細膩,清雅瑩潤,色調絢美。有紫、紅、黃(牙黃)、黑、綠等天然色彩和多色層疊的色帶紋理。是以巧色制硯(屏)的理想石材。(而祈陽石大多為紅、綠二色,俗稱紅綠端,並無牙黃色層)好多人(包括湖南人)把明山石和祈陽石混為一談。

蘭石圖硯屏

作者: 仲謙 硯屏以黎溪石所制,石出湖廣。常德、辰州二界。款識曰:「崇禎癸未春日法守真畫蘭石。仲謙制。守真為明代名妓馬守真。善畫蘭,仲謙者濮澄,複姓濮陽,字仲謙,南京人。與金陵派竹刻開山李耀齊名。硯屏右分別有「雨生右竟(鏡)易石」、「燕庭觀」、和「曾在六舟處」。分別說明湯貽芬(雨生)、劉喜海(燕亭)、達受(六舟)與此硯屏關係。

硯屏長19.8、寬15.3、厚1.2公分(不含座)[2]。此硯屏以留石皮法刻蘭、石,蘭葉搖曳多姿,奇石瘦漏玲瓏,是一件上佳的藝術品

視頻

硯屏 相關視頻

黃花梨硯屏展示視頻
典藏 清中期黃花黎鑲漢白玉硯屏

參考文獻

  1. 明代雕攜琴聽桐圖石屏——硯屏,賓縣百姓網,2011-10-30
  2. [專家點評] 明 蘭石圖硯屏,中博藝匯,200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