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砂引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砂引草

中文名稱:砂引草

拉丁學名:Tournefortia sibirica L.

科:紫草科

屬:紫丹屬

砂引草(學名:Tournefortia sibirica)紫草科紫丹屬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有細長的根狀莖。莖單一或數條叢生,直立或斜升,通常分枝,密生糙伏毛或白色長柔毛。葉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5厘米,寬6-10毫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圓,密生糙伏毛或長柔毛,產東北、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生長海拔4-1930米海濱砂地、乾旱荒漠及山坡道旁。 砂引草屬於中等偏低或中等的飼用植物。花香氣濃郁,可提取其芳香油,還可做綠肥,也是較好的固沙植物

信息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木蘭綱

亞綱:菊亞綱

目:唇形目

亞科:天芥菜亞科

分布區域:產東北、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

簡介

Messerschmidia L. ex Hebenstr. 砂引草屬,紫草科,約3種,分布於美國東南部沿海地區、中美、歐洲及溫帶地區、太平洋及印度洋島嶼,我國有砂引草M. sibirica L. 和M. argentea(L. )Johnston 2種,前者廣布於東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常見於砂地和咸灘上,後者見于海南和台灣的海灘上。喬木、灌木或草本;葉大或小,基部常狹窄;花序無苞片,2叉分枝,花生於花序之一側;萼5(-4)深裂;花冠白色,管圓柱狀或鍾狀,裂片5(-4),芽時摺疊;雄蕊5,着生於冠管上,花絲極短,花葯頂端凸尖;子房4室,每室有胚珠1顆,柱頭截平形,高和厚相等,基部有一環;果成熟時乾燥,中果皮多泡;木栓質,內果皮分為2部,每一部有2個產種子的腔,腔為一個深槽所分隔。本屬由Tournefortia屬分出的理由是因為它的中果皮木栓質,非肉質,且和Heliotropium更為接近。[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有細長的根狀莖。莖單一或數條叢生,直立或斜升,通常分枝,密生糙伏毛或白色長柔毛。

葉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5厘米,寬6-10毫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圓,密生糙伏毛或長柔毛,中脈明顯,上面凹陷,下面突起,側脈不明顯,無柄或近無柄。

花序頂生,直徑1.5-4厘米;萼片披針形,長3-4毫米,密生向上的糙伏毛;花冠黃白色鍾狀,長1-1.3厘米,裂片卵形或長圓形,外彎,花冠筒較裂片長,外面密生向上的糙伏毛;花葯長圓形,長2.5-3毫米,先端具短尖,花絲極短,長約0.5毫米,着生花筒中部;子房無毛,略現4裂,長0.7-0.9毫米,花柱細,長約0.5毫米,柱頭淺2裂,長0.7-0.8毫米,下部環狀膨大。

核果橢圓形或卵球形,長7-9毫米,直徑5-8毫米,粗糙,密生伏毛,先端凹陷,核具縱肋,成熟時分裂為2個各含2粒種子的分核。花期5月,果實7月成熟。[2]

生態特徵

砂引草一般4月返青,5—6月開花,6—7月結果,種子8月下旬成熟,果後仍有一段營養期,10月乾枯。具細長的根狀莖,匍匐或斜升,水平根狀莖多分布於表土下15—20cm處,伸展可達1—2m,其垂直根可分布到lm左右深處。砂引草主要借根狀莖的延伸進行無性繁殖,據野外觀察,在草場植被中許多植株生活力不強,不能開花、結果,只有在村落或居民點附近的隙地和路旁,可能因土壤較肥,並且受其他植物抑制較少,除無性繁殖外,大多數植株能用正常的種子繁殖。砂引草為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從草原到荒漠、從半濕潤到乾旱地區的中旱生植物,屬近人隙地和草場植被中的雜草。在草原地帶可生長於天然的固定、半固定的沙丘上,以及人工固定後的較平緩的沙丘上。曾觀察到它可生長到高度達6m以上的由人工栽植塔落岩黃芪(Hedysarum laeve)固定的高大沙丘上,還可生於覆沙的梁地和草甸,以及路旁沙地。但在乾旱的半荒漠區和荒漠區,它只生於地下水位較高的覆沙的草甸、鹽化草甸,以及覆蓋沙堆和沙丘的地段。在草場植被中砂引草屬於伴生植物,除在居民點附近隙地和路旁小片生長外,從不成為優勢種。在草原帶東部它可生長在由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木岩黃芪(Hedysarum fruti-cosum Var.lignOsUm)或黃柳(Salix gordejevii)為群落建群種的固定沙地,也生於由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占優勢的半流動沙地。在這些情況下,同它經常生長在一起的有霧冰藜(Bassia asyphylla)、興安蟲實(Corispermum chinganicum)、細葉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 var.Oblongifolia Melissitus ruthenicus var.Oblongifoli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在草原帶西部它可生長在由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或塔落岩黃芪為建群種或優勢種的固定,半固定平緩沙地或沙丘上。在這樣情況下,同它經常生長在一起的除細葉扁蓿豆外,同在東部的相同。在草原帶西部,它更多地生長於覆沙的草甸,鹽化草甸乃至鹽鹼地,植被的建群種包括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假葦拂子茅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賴草(Leymus secalinus)、角果鹼蓬 (Suaedacorniculata) 或檉柳 (Tamarix sp.)等。在這些情況下,經常同它生長在一起的植物有鹼茅(Puccinellia distans)、蒙山萵苣(Lactuca tatarica),蓼子朴(Inula salsoloides),披針葉黃華(Thermopsis lanceolata),西伯利亞蓼(Polygonum sibiricum)等。在半荒漠和荒漠區,它分布顯然較少,出現在蘆葦草甸、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落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群落,時常生長在一起的有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西泊利亞蓼、鹼茅鹼地風毛菊(Saussurea runcinata)等。[3]

飼用價值

據文獻記載,砂引草只是在乾枯後為駱駝採食,但本文作者曾在內蒙古伊克昭盟不只一次地觀察,綿羊和山羊均採食青鮮的砂引草。從化學成分看(表156—1),砂引草在生育早期 是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較高的草類,特別是粗蛋白質含量可以同含 粗蛋白質豐富的紫花苜蓿媲美,而且蛋白質的品質也較好,9種必需氨基酸含量(表156—2)勝過小麥麩和穀類飼料,也高於一般的禾本科牧草。綜合評價,砂引草應屬於中等偏低或中等的飼用植物.引草的花香氣濃郁,可提取其芳香油,還可做綠肥,也是較好的固沙植物。[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