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碭山嗩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碭山嗩吶

碭山嗩吶是碭山有名的傳統民間樂器。嗩吶,又名喇叭,小嗩吶稱海笛。嗩吶,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2019年11月,碭山嗩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內容

中文名:碭山嗩吶

遺產級別:國家級級非物質遺產

流傳地區:安徽省碭山縣

遺產類別:漢族傳統音樂

簡介

「碭山嗩吶」是流傳於安徽省碭山縣的一項民間傳統音樂形式,屬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該縣,嗩吶有獨特的稱謂,高音嗩吶稱尖笛,低音嗩吶稱大笛,且吹奏形式有咔腔、悶腔、咔戲,吹奏技巧有單吐、雙吐、三吐等。曲牌代表作有《百鳥朝鳳》、《六字開門》、《拜堂》、《鋦鍋》、《抬花轎》、《歡樂調》、《喪調》等,並逐漸發展成吹奏各種戲曲、曲藝、曲牌、模仿唱腔。上到國家專業團體,下到平民百姓生活都有嗩吶藝術的出現。

碭山嗩吶形成、沿革、提高始終影響帶動着蘇魯豫皖周邊地區民間嗩吶藝術的發展。建國初期碭山民間嗩吶藝人張連生、陳玉蘭曾參加過中國人民慰問團赴朝鮮慰問志願軍,在華東地區文藝調研中受到周恩來、彭德懷、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引稱號榮譽

2008年11月,該縣十女子表演的嗩吶齊奏《普天同慶》在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中榮獲「豐收」獎。

2008年底該縣嗩吶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15,名稱:碭山嗩吶,申報單位:宿州市碭山縣,級別:安徽省,省級,通過時間:2008年,類別:傳統音樂。引  為了更好的保護、傳承嗩吶藝術,使其發揚廣大,該縣積極申報安徽省嗩吶藝術之鄉,經過努力,2009年10月18日,正式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嗩吶之鄉」和「安徽省民族吹管樂培訓基地」榮譽稱號。

主要特徵

嗩吶,俗稱「喇叭」,碭山縣當地及廣大中原地域的業內人士統稱「大笛」。嗩吶是廣泛傳於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件民間吹管樂器,它發音高亢、委婉、如歌如訴、剛柔相濟、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各民族各地域都把它作為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民間歌會、舞蹈、社火、節慶等的必配樂器,更是各種劇種、戲曲、舞蹈、樂隊不可缺少領奏樂器之一。

歷史淵源

碭山縣位於安徽省的最北端,蘇、魯、豫、皖四省七縣市交界處,面積1192.92平方公里,人口91萬。碭山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嗩吶藝術。據考證,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嗩吶已在該縣廣泛流傳。明朝王磬在其《王西樓先生樂府·朝天飛》一詞中寫道「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嗩吶在碭山縣的普及,歷史悠久。據史載,明太祖朱元璋九世玄孫朱載堉極愛嗩吶,他放棄優裕生活,深入民間嗩吶班子,潛心從事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工作,先後寫出《樂律全書》和《律呂正論》等多部音律專著。後來,一些經過朱載堉教授的嗩吶藝人隨着因黃河泛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一道,輾轉來到碭山縣定居,碭山縣的嗩吶就此發展興盛起來。

技藝傳承

據藝人的口傳記載,早期來碭山落戶的嗩吶藝人有張、劉、王、陳等幾家。這幾家的演奏風格各異,如張家班擅長吹奏明朗歡快的曲調,老百姓逢婚嫁節慶多請他們吹打助興;劉家班偏重沉穩的悲涼曲調,當地多請他們為喪事奏哀樂;王家班擅長在表演夾雜一些諸如「吃火」之類的民間戲法表演,令觀眾耳目一新;陳家班另闢蹊徑,在傳統曲牌中揉進一些地方戲曲唱腔,舞台表現力較強。長期以來,廣泛流傳於碭山及周邊區域的優秀嗩吶曲目有幾十個,如《百鳥朝鳳》、《叫句子》和《水落音》等。經過若干代嗩吶藝人的口傳心授,到近現代,碭山嗩吶藝術更有了長足進步,其演奏技巧也有了自己的獨特韻味。

遺產保護

據碭山縣文化局長王冠群介紹,為使嗩吶藝術發揚光大,提高演奏水平和藝人的整體素質,該縣每年都邀請國內知名的民管演奏專家來碭山授課,經常舉辦比賽,縣內的嗩吶藝人也得以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湧現出張團結、單古軍和朱海寬等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嗩吶新秀,在國家、省、市等各種文藝演出和比賽中榮獲30多個獎項,並為全國很多藝術院校和專業文藝演出團體輸送了一大批嗩吶藝術人才。截至2009年,碭山縣擁有200多個嗩吶班子,專業從業人員2000多人,演奏人員數萬人,演出形式分「搭台吹」、「無台吹」和「走吹」,曲目主要有地方戲曲、嗩吶牌子曲、民間小曲和器樂曲、歌曲聯奏,主要在婚、喪、嫁、娶和開業慶典、老人過壽、小孩周歲、逢年過節等一些特殊的日子進行表演。  

碭山 嗩吶吹奏技法

嗩吶不是個複雜的樂器,它的結構非常簡單,由哨、氣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構成。木製圓錐體杆

上開的8個音孔,前七後一,錯落的排列着;杆子上裝的銅質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氣牌和蘆葦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就是這樣樸實,甚至有些簡陋的結構,卻幾乎能演奏所有管樂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鳥的鳴叫等等奇妙的聲音。把嗩吶的幾個部分拆開吹奏,能分別模仿不同的人物角色,老生的蒼老低沉,花旦的俏皮靈動,武夫的粗魯莽撞……這樣一個小樂器,竟能獨自演繹出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吹奏嗩吶,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滿。倘若音孔按不嚴,往往發出的聲音就不准。因此,拿捏嗩吶的吹奏氣息,也成了一門學問。演奏嗩吶往往比較費氣,音越高耗的氣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來,不能無間歇地長時間表演,但經過訓練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間藝人,吹起嗩吶來,互相比着較勁的就是持久的耐力。"循環換氣法"是最常見的演奏方法,這樣的吹奏能使得氣息總是飽滿不息,可以使樂音不間斷地長時間延續,甚至全曲一氣呵成。

嗩吶定調的豐富,非同一般。多彩的調音,造就了嗩吶的豐富全面。目前的嗩吶多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普遍使用的高音嗩吶,低音區略帶沙沙聲,發音厚實;中音區的音色則是剛健、明朗,最擅長各種技巧的演奏,極富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高音區的發音響亮,暢快淋漓;最高音則尖銳、刺耳,把握不好就會變成難聽的噪音,因此很少使用。當下經過改革的加鍵嗩吶,已成為民族樂隊中一組完善的樂器,表現力更為豐富。

各地的嗩吶都不盡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獷,有柔和,種類甚多,通常以杆的長短不同而分為五種。小嗩吶杆長往往在22~30厘米,音色柔和,最適合用來獨奏或合奏,特別是當它與二胡等弦樂器一起合奏,婉轉起伏,更為動聽。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都可以覓得它的蹤影。

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蘆葦的,有麥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膠性蟲殼的(但吹起來非常軟),音響可謂別具一格。中嗩吶杆長32~40厘米,流行於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揚。大嗩吶杆長42~57厘米,聲音低沉宏大,仿佛英雄出世,壯志滿懷,氣宇軒昂。在東北、山海關和冀東一帶北方地區,粗獷的大嗩吶也是吹奏大型樂曲的最好選擇。相比杆長50厘米的"大杆子",柏木杆稍短一點,流行於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清脆明亮的聲音好像能撥開雲層見晴空,令人心神舒爽。用柏木杆吹奏小調以及模仿戲曲中人聲唱腔,顯得格外得心應手。海笛的長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較小,玲瓏小巧,發音卻尖銳響亮,高亢沖霄。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器樂合奏是它最好的舞台。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閩西大嗩吶,通常兩支一起合吹列奏,稱為"公吹"和"吹"。兩支嗩吶構造相同,只是在長度和粗細上略有差別,"公"短""長,"公"細""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吹"的發音低而渾厚,配合在一起,天衣無縫。[1]

參考文獻

  1. 碭山嗩吶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