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礦砂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礦砂船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礦砂船是專門用於載運散裝礦砂的船舶,是屬於散裝貨船一類,它是一種單向運輸船。由於礦砂是重貨,比重大、容積小,易損壞船體。為此,礦砂船構造堅固,貨艙的艙底多半是呈斜面的,貨艙內還裝有縱向檔板,它既能防止礦砂縱向滾動,又能增強船體強度。礦砂船貨艙為單層甲板,艙口較寬大,且一般由兩道縱艙壁將整個裝貨區域分隔成中間艙和兩側邊艙,在中間艙下部設置雙層底,中間艙裝載礦貨,兩側邊艙作壓載艙。由於礦石密度大,積載因素小,故所占艙容小,這樣會使船舶的重心過低,在航行中產生劇烈搖擺。為提高重心高度,礦砂船的雙層底設計得特別高,有的礦砂船貨艙的橫剖面設計成漏斗形,這樣既可提高船舶的重心高度又便於清艙。同時,礦砂船貨艙兩側的壓載邊艙也比散裝貨船大得多。礦砂船均為尾機型船,航速較低。為適應所載貨物的特點,一般採用高強度鋼,且內底板等構們:均採取加厚的措施,有的則直接對貨艙採取重貨加強措施。

需求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鐵礦石的需求迅速增長,市場對運輸鐵礦石專用礦砂船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加之船舶大型化規模效應的推動、航道條件的改善和港口建設的發展為礦砂船大型化奠定了基礎,大型礦砂船市場逐步升溫,訂單和新造船的數量明顯增多。僅在2007年,國內23萬噸和30萬噸礦砂船的訂造總數就達16艘。與此同時,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生產商和出口商的巴西淡水河谷礦業集團公司,正在計劃建造35艘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使其總運力超過1 000萬噸,以便降低鐵礦石運輸成本、掌控鐵礦石議價主動權和實現對整條產業鏈的控制。因此,為了參與國際競爭,掌握鐵礦石的海上運輸權,我國研究和開發大型礦砂船具有重要意義。

大型礦砂船(Very Large Ore Carrier,簡稱VLOC)是運輸鐵礦石的專用船舶。由於SOLAS和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對散貨船的定義角度不同,礦砂船不列在IACS制定的結構共同規範(CSR)的使用範圍之內,因此礦砂船的設計無需滿足結構共同規範。但其尺度大、載重量大、經濟性高的自身特點決定了該船型設計的特殊性。本文將以30萬噸礦砂船的開發設計為例闡述VLOC的主要船型特點。

主尺度及要素

VLOC 運載貨品單一,停泊港口及碼頭設施對船舶主尺度有一定的限制,又由於主要航行於巴西、澳大利亞至中國、日本、遠東、地中海地區和部分歐洲國家的航線上,因此,大型礦砂船為特定用途、特定航線和特定設計船型。30萬噸VLOC 的主尺度選擇除考慮經濟性外,還要重點關注相關港口/碼頭的相關資料:

(1)允許靠泊的船舶最大載重量;

(2)允許靠泊的船舶總長;

(3)航道和碼頭所允許的船舶最大吃水;

(4)碼頭裝貨設備對船舶air draft(船舶貨艙口至水線的高度)的限制;

(5)碼頭裝/卸貨設備的數量及抓鬥能力;

(6)裝載機的裝載速率;

(7)碼頭裝/卸貨設備對船寬的限制。

該船主尺度選取參照了國外建造的30 萬噸級VLOC 的相關參數。根據船東要求,考慮到可以停靠大多數裝/卸貨港,將目標船的總長限制在330.0m 以內。為了提高船舶營運經濟性,在型深不變的基礎上,儘量增加吃水,採用B-100 干舷,並通過合理的分艙滿足破艙要求。最終,將結構吃水增大到22.1m,載重量達到315 000 噸。通過主尺度的對比分析,確定該船的主尺度要素。

線型設計

該船在主尺度限制的前提下,為達到載重量指標,就儘量增大方形係數,這給線型設計帶來一定的困難。採用低速肥大型船常規的球鼻、球尾線型設計,以達到最佳的阻力和推進性能,其平行舯體的長度接近兩柱間長的1/3。由於受到總長的限制,最大限度地縮短球鼻長度,並優化其形狀,使前端呈豎直狀。考慮該船滿載工況下合理的縱傾範圍(~1% Lpp)和改善尾部伴流場,參考一般肥大型船設計吃水下的縱向浮心位置LCB,並根據空船重量及重心位置和浮態情況,選擇最佳的LCB(舯前2~4%Lpp)。

該船在既定方形係數和縱向浮心位置前提下,通過改變前後體的浮力分布,藉助CFD 計算工具優化線型,降低阻力並提高推進性能,在確保快速性的同時,兼顧良好的操縱性能。優化後的型線,在瑞典SSPA 水池進行了船模試驗,預估實船在考核條件下的航速為15.04kn。首制船的試航結果證實了這一結論。該型船首制船交付後實際營運情況表明,與同類船相比,該型船航速較高,油耗較低,經濟性良好。

總布置

該船主甲板以下由水密橫艙壁劃分為:首尖艙(空)、貨艙區、機艙區和尾尖艙(空)。機艙區上部設8 層甲板室(含駕駛室),首部設1 層首樓。共設兩對雙殼結構的燃油深艙,其中一對布置在機艙,另一對設在貨艙區後部邊空艙內。

3.1 貨艙

VLOC 在滿載工況時出現最大靜水中垂彎矩。該船在船長確定的前提下,力求貨艙長度儘可能大,以達到分散貨物重量降低中垂彎矩的目的。一般而言,30 萬噸級VLOC 的貨艙數為5~7 個,艙口數為6~10 個,貨艙數/艙口數的不同組合有5 / 8、5 / 10、6 / 6、7 / 7 等。針對貨艙劃分,該船採用7 貨艙/7 艙口和5 貨艙/8 艙口兩個方案比較選優的方法來確定最終方案。通過比較發現,5 貨艙/8 艙口有如下優點:其一,從營運角度來講,貨艙數量少,有利於縮短卸貨後的清艙時間。其二,裝/卸貨步驟、時間和裝運2 票貨的靈活性與7 貨艙方案相似。其三,從建造成本來講,槽形橫艙壁數量少,簡化了建造工藝。最終,該船通過4 道貨艙槽形橫艙壁,將貨艙區劃分為5 個貨艙,中部3 個貨艙長度相同,首尾貨艙稍短。共設8 個艙口,中間3 個貨艙各設2 個艙口,首尾貨艙各設1 個艙口。每艙口各設1 個艙口蓋,且尺度相同,艙口蓋為單邊開啟,開啟方式為電動液壓。

3.2 壓載水艙

由於鐵礦石密度大,與載重量相當的VLCC 相比,VLOC 的貨艙容積約為前者的50%,而可以用作壓載水艙的邊艙要富餘許多。VLOC 船型壓載水艙的合理規劃,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在滿足各種裝載要求情況下,壓載水艙容積儘量小;

(2)滿足IACS UR S11 對壓載工況的縱傾值和壓載水艙不滿艙的相關要求;

(3)滿足碼頭裝載機對壓載到港工況船舶的air draft 要求;

(4)儘量降低壓載工況和壓載水置換工況的中拱彎矩。

該船通過大量的組合計算,並適當調整邊艙橫艙壁的位置,確定了合適的壓載水艙的數量及分布。貨艙區的邊艙共分為10 對,其中8 對為壓載水艙,總容積約182 000m,其餘2 對為空艙。壓載水艙的分布確保所有壓載工況最多出現1 對不滿艙。該船設置了3 種壓載工況供船東實際應用:輕壓載工況(light ballast)、正常壓載工況(normal ballast) 和風暴壓載工況(heavy ballast)。可根據海況及航行情況,只需注入或排空1 對或2 對艙就可實現不同壓載工況之間的轉換:即由輕壓載工況改變到正常壓載工況時,只需在輕壓載工況下將No.2 後壓載艙(左和右)打滿即可實現;同樣,由正常壓載工況轉換為風暴壓載工況時,只需在正常壓載工況下將 No.3 後壓載艙(左和右)打滿即可實現;反之,只要排空相應壓載艙即可。三種壓載到港工況均滿足裝貨港的浮態和air draft 要求。另外,壓載水艙優選過程中,通過大量試算,合理選用不同壓載工況的壓載水艙的數量及分布,儘量降低總縱彎矩。最終規劃的壓載水艙方案與最初的方案相比,使該船最大中拱彎矩的設計值約降低5%。

3.3 燃油深艙

根據續航力要求,該船攜帶的燃油總量約8 600m。如果全部放在機艙區,會給機艙布置帶來一定困難,同時對船舶浮態和彎矩的影響也較大。為此,將2 對燃油深艙中的1 對設在機艙,另1 對深艙布置在貨艙區後部的邊空艙內。燃油艙設雙底雙殼保護。

裝卸貨

VLOC裝/卸貨效率是船東關注的重點之一,甚至有些船東提出Single Pass Loading(每個貨艙或艙口一次性完成裝載)要求,這在7貨艙/7艙口的VLOC上較容易實現,如果貨艙數量為5個或6個則較難做到。為了提高裝卸貨效率,VLOC的裝卸貨程序需優化設計,儘量一次裝完一個貨艙或艙口,減少裝載機的移動次數和時間。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考慮:

(1)在滿足總縱強度基礎上進行局部結構加強;

(2)控制整個裝載過程中的船舶浮態,避免大縱傾的產生,重點關注裝載過程中的碼頭air draft 的限制;

(3)滿足cargo mass curve(裝載量曲線)對貨艙裝貨量與吃水的限制條件;

(4)確保壓載水的排空速率與裝載速率相匹配,避免出現裝貨須等待壓載水排空的情況,造成延遲裝載。

通過多種組合計算與分析,對該船裝/卸貨程序進行了優化,並總結出5貨艙/8艙口大型礦砂船裝卸貨的規律。在總縱強度不變的條件下,適當加強結構局部強度,可大大簡化裝卸貨步驟,提高裝貨效率。通過對比選優,使該船裝/卸貨時壓載水自首向尾依次排空,沒有前後壓載水艙穿插排放或單艙多次排放的情況,並且將整個過程的縱傾控制在1% Lpp之內,這不僅方便了實際操作,而且有效降低了裝料臂的移動次數,提高了營運效率。

空船重量

空船重量是船舶設計者、船廠和船東共同關注的指標,是船舶設計水平的重要體現,直接涉及船廠和船東的經濟效益。本船在設計之初,就從貨艙及艙口數量的選取、壓載水艙合理分布、總縱強度控制和高強度鋼應用比例等方面入手進行綜合考慮,儘量降低空船重量。為了控制結構重量,本船對包括所有結構在內的分區域艙段進行有限元分析,通過結構拓撲優化、形狀優化和尺度優化等對結構構件進行優化設計。該型船的首制船傾斜試驗結果表明,與國內同等噸位的礦砂船相比,該船結構重量約輕15%;日本建造的30 萬噸級VLOC 每噸結構重量所對應的載重量約為9.7 噸,與其相比,本船的相應指標略高於該值。該船的空船重量指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船型特點

通過30 萬噸礦砂船的開發,並參考相關資料,將大型礦砂船的主要船型特點總結如下:

(1)艏樓長度和高度的設置值得關注。艏樓長度只要滿足載重線公約對艏樓有效長度的要求即可,如果進一步加大,可能會影響艏部貨艙艙口蓋的布置。而高度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對視線的影響,由此可能導致生活樓層高度加大或層數增多。

(2)壓載水艙優化布置是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大型礦砂船的邊艙寬、容積大,合理確定邊壓載水艙的數量和分布,不僅要考慮船舶浮態、破艙要求、壓載到港工況下碼頭裝貨設備對船舶air draf 的限制,還需要關注壓載水置換或壓載水處理的能量消耗以及總縱強度。尤其需要重點關注壓載工況出現的某1 對或2 對壓載水艙不滿的情況,需要增加全空和全滿狀態的結構強度校核計算,而非常繁瑣。因此,VLOC 壓載水艙的確定要經過大量計算比較才能優選出合理方案。

(3)要求裝/卸貨程序簡便、易操作。提高VLOC 裝/卸貨效率是大型礦砂船設計需要突破的難題之一,尤其是達到Single Pass Loading 要求。除了對貨艙數量和艙口數量進行論證優選外,還要考慮艙口面積和艙底面積以及縱艙壁傾斜角度等方面的設計,儘量減小卸貨死角。通過採取局部結構加強、控制船舶浮態、實現壓載水排空速率與裝載速率的匹配、減少裝載機移動次數和時間等措施,優化裝/卸貨程序,提高船舶營運經濟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