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膏山,雄踞在太岳山北段,為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32米,位於靈石縣城東南約35公里,北距太原185公里[1] 。與介休綿山、沁源靈空山鼎足而立,是省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區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已開發的遊覽面積約20平方公里。這裡,奇峰疊翠,高人云表,風景奇特。每當春末或初冬,山下已是春雨沙沙,或秋雨綿綿,山上依然是白雪皚皚,蔚為奇觀。
中文名 石膏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8:30-17:00
門票價格 旺季60元,淡季50元。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山西省晉中市
建議遊玩時間 6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夏季、秋季
地質結構
石膏山為太岳山的主峰之一,有着相對獨立的地質構造特徵。天河、白楊河、二溝水三道水系把它和周圍其它山峰隔離開來,是太岳群峰中一座比較孤立的山峰。海拔高度1100——2523.6米,總面積35平方公里。2002年規劃中開發的石膏山風景區面積則達到75平方公里。石膏山坡陡山峻,山體高度在800——1400米之間,坡度大部分在40度左右。山勢呈南北走向,區域內斷層出露較多,尤以西峰為最,形成矗立千仞的懸崖峭壁和大大小小的溶洞奇觀。更由於形成溶洞的岩層為一套濱海相碎屑岩,即前人所稱的「霍山砂岩」,其間存在有水平方向的裂隙,在石灰岩裂隙水的亘古浸蝕下,溶洞中形成了許多姿態各異的石鐘乳,構成了一道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 石膏山地層古老且相對穩定。從地震學角度看,石膏山處於霍山斷裂帶上。這條斷裂帶從介休洪山起步,經綿山,石膏山而至霍山,石膏山區域為七級裂度區。歷史上石膏山區域沒有發生過較大的地震,甚它地區的強地震對石膏山區域的波及影響亦不明顯。
旅遊資源
石膏山四峰環抱,峰峰聳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還有溶洞名剎,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紅葉,杜松寶塔。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朝山拜謁,登臨神遊的歷史名山。 石膏山的旅遊資源是一個類型結構比較豐富、區域配置比較合理的地域體系。從自然資源類型角度看,除溫泉外幾乎包括了山西自然資源的全部內容;從資源配置角度看,石膏山的山水風光特色呈強勢的差異組合,是大院文化、宗教文化的理想互補資源。而大運高速公路的建成又縮短了不同旅遊資源間的時空組合,從而使得石膏山以自然特色為主體的旅遊資源,在全省乃至北方更顯突出。
植物資源
石膏山植被保存特別完好,森林覆蓋率高達95%,樹種繁多,計有喬灌木44個科239種之多,主要為油松、側柏、杜松、白皮松、落葉松、雲杉(古稱杄樹,有青杄、白杄之分)、遼東櫟、鵝耳櫟、元寶楓等。其中又以油松為最,素稱「油松之鄉」。杜松和白皮松則是石膏山特有的風景樹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石膏山完好的自然植被造就了它特別良好的環境質量,林區空氣含菌量極低。據實地測算調查,每立方米空氣含菌量589——1965個,僅達城市繁華區的1/500——1/800,加之在森林的降溫作用下,林區的夏季氣溫要比山外低10%左右,使石膏山成為休閒療養,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石膏山自然環境優美,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76%,植被覆蓋率達89%。從山腳到山頂可以看到分布層次十分清晰的多種植物帶:有灌叢帶、闊葉林帶、混交林帶、針葉林帶,還有草甸、苔蘚、藤蔓類植物。
發展歷史
石膏山之名,弗取礦物質石膏之意。《春秋玄命苞》曰:「膏者,神之液也。」故石膏之意乃指石中流出之乳白色汁水,遇空氣凝而成鐘乳石者也。蓋因古人不解石灰岩層滲水形成鐘乳石之謎,致有「膏山活石」之說,並演繹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化身之一的白衣大士在此山坐化歸真,「感石滴乳,抱裹真身」的一段美麗傳說。 石膏山知名於世,始自漢唐,盛於明清。漢唐時期,石膏山之知名實因靈沁古道而起。石膏山上的靈沁古道,西自靈石縣仁義村秦晉古道上起首,東接古上黨(今長治)盆地。秦晉古道早在漢初即為晉地南北要衝,韓信伐趙、劉邦征代均取道於此。靈沁古道接通秦晉古道與上黨盆地,其重要性自是非比尋常。《靈石縣誌》(明·萬曆本)記曰:「孝文山,在石膏山東十餘里,相傳孝文帝寓此,故名。」說的就是漢文帝劉恆從代邸迎歸長安即皇帝位時,經過靈沁古道的事跡。在民間,還流傳着唐初劉武周、北魏孝文帝元宏、宋太祖趙匡胤等路經靈沁古道的種種說法。《直隸霍州志》(道光五年本)記曰:「魚兒川(今名魚兒泉),東一百二十里,接沁源界。路通霍州、岳陽、武鄉、趙城諸地。舊志謂:山險林密,嘗為寇集。萬曆四年,議修堡寨,置巡檢司,不果。今則太平日久,居民稠密,山路平坦,非復昔時之險惡矣。」由此可知,直至清代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起),靈沁古道仍不失為一條交通要道。
歷史發展
明清兩代,石膏山上佛教興盛,石膏山之名遂日盛。自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五台山僧道正雲遊石膏山,見此山岩峭洞邃,群山環抱,奇峰聳翠,贊曰:「此真蓬萊仙境也」。於是便在自衣大士像前立下誓願,要在石膏山創建寺宇,弘揚佛法。四易寒暑之後,下岩白衣庵落成。道正和尚又請趙姓山主布施山地於佛門,並立下契約,從此佛家落腳石膏山。此後,佛寺幾經增擴復修,香火有衰有旺,據舊《石膏山志》記載,石膏山佛教活動最盛時,「全寺揚板敲典,過堂上殿者四十餘僧,朝夕功課精進不厭」。每有朝山、祭拜等大型活動,香客往往在百人以上。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傅山先生亦曾於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攜子傅眉慕名遊覽石膏山。逗留期間,還為石膏山留下珍貴墨寶:計有後寨門「義峰壁」石刻一處,五言律詩《義峰》一首,見收於傅山詩文集《霜紅龕集》中,還為天竺寺題額「山林埜趣」,後人將此製成木匾,懸於天竺寺鐘樓門額。石膏山上的佛教寺宇,也有其獨特之處。一是寺宇本身幾乎全部建築在岩洞之內,風雨不侵,冬曖夏涼,岩洞天成,美景巧藏;二是其中供奉人物佛教占絕對優勢,其它僅「殿階兩側左為關帝小殿,右為山神小殿,階下正中設一神龕,供奉皇天上帝。」(任重遠《四游石膏山記》) ,而不似別處寺宇般釋、儒、道三教呈明顯合一之勢。抗日戰爭初期,日本侵略軍曾一度占領石膏山並在天竺寺設立據點。其後石膏山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太岳區游擊隊的糧據地,當時的靈東縣抗日政府常在石膏山上活動,石膏山成為日軍占領區通向太岳根據地的一個樞紐。
景點特色
石膏山其實不產石膏。會滑翔的鼯鼠棲居在大山懸崖上,它們烏黑髮亮的糞便(中藥「五靈脂」)流落到洞壁上,一條條黑色脂膏就形成,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當作岩石滲出的膏脂而名石膏山。石膏山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南五十公里的太岳山中,地處靈石、霍州、沁源三縣交界處,北接綿山,南望霍州,西臨汾河,東靠靈空山。石膏山由花崗岩、灰岩、片麻岩等組成,為太古代。遠視石間岩溶似石膏,故名。其制高點牛角鞍海拔2532米,在全省高峰中排名第四,石膏山為山西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區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
視頻
山西石膏山冬季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