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點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石點頭》又名《醒世第二奇書》。明代擬話本集。題「天然痴叟著」。雖多因果說教,但自清道光十八年(1838)以來,仍被列入淫詞小說禁目中。《花案奇聞》抨擊了社會的黑暗,抨擊了淫僧、惡棍。但此書寫狎妓,又寫男風盛行,清政府認為有傷風化,故而禁之。 書從合理性的角度來評論同性戀,並讓潘文子自己承認同性之間的情比夫婦的情愛更深。這樣肯定,與全書的意旨相乘違了。篇中有一段話,對同情戀的稱呼作了介紹,不僅集中了當時各地對龍陽的稱謂,可供研究俗語者參考,也反映了當時男風盛行的社會狀況。《花案奇聞》這部小說選用的是傳統的才子佳人的題材,但又不落窠臼,表現了一種具有進步意義的思想觀念。《花案奇聞》抨擊了社會的黑暗,抨擊了淫僧、惡棍和甘願任人玩弄的小官王子彌,諷刺了科舉制度的腐敗,對了解當時世情均有認識意義。 《石點頭》共十四卷,其實是十四篇短篇小說。據明末葉敬池刊本,扉頁題「繡像傳奇」、「石點頭」,署「憨墨齋評」。卷前題「天然痴叟著」、「墨憨主人評」,前有龍子猶作的序言。「墨憨主人」及「龍子猶」即馮夢龍,「天然痴叟」已無可考。 本書的書名,馮夢龍在序中作了解釋:「《石點頭》者,生公在虎丘說法故事也。小說家推因及果,勸人作善,開清靜方便法門,能使頑夫俗子,積迷頓悟,此與高僧悟石何異?」題旨瞭然:「石點頭」即取「高僧悟石」的寓意,明確以此書勸懲世事人心為目的。中國古代短篇小說和它們的集子,常常重視書的教化勸懲功能,在題目上大做文章,馮夢龍本人的幾本書——「三言」——分別以「喻世」、「警世」、「醒世」為名,都高舉教育世人之標幟,《石點頭》也循此舊例,以後的小說,多不外此,如《醉醒石》、《照世懷》、《警世奇觀》、《娛目醒心編》均是如此。 列為禁毀小說 與書旨相違,書中有幾篇「同性戀」題材不但不持批評態度,反而以歌頌男女間純真愛情的態度處之,社會效果不僅大乖封建倫理,連人之常情也衝突了。書中從合理性角度對「同性戀」作了介紹,倒有民俗學價值,摘錄如下:「那男色一道,從來原有。這事讀書人的總題叫做翰林風月,若各處鄉語,又是不同:北邊人叫炒菇菇,南方人叫打蓬蓬,徽州人叫塌豆腐,江西人叫鑄火盆,寧波人叫善善,龍遊人叫弄苦蔥,慈谿人叫戲蝦蟆,蘇州人叫竭先生,大明律上喚作『以陽物插入他人糞門淫戲』。語雖不同,光景則一。至若福建有幾處,民家孩子若生得清秀,十二、三上,便有人下聘;漳州詞訟,十件事倒有九件是為雞姦事。」 這段話對當時各地對龍陽的說教,也反映了當時男風盛行之社會狀況,然而卻大違其編書初衷,所以,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被列為禁毀小說。
創作背景
此書多有取自前人野史筆記敷衍成篇的作品。書首馮夢龍《序》中說:「石點頭者,生公在虎丘說法故事也。……浪仙氏撰小說十四種,以此名編,若曰生公不可作,吾代為說法,所不點頭會意,翻然皈依清淨方便法門者,是石之不如者也。」可見作者作此書的目的系諷世說教。該書成書於明崇禎年間。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第三卷《王本立天涯求父》,寫孝子王原萬里尋訪父親並設法接父親回家團聚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李卓吾的《續藏書》和《明史》卷二百九十七《王原傳》中都有記載。《石點頭》保持了情節的基本真實,進行了再創造,豐富了情節,輔以環境烘托、景物描寫、細節描敘和心理刻畫,把故事渲染得有聲有色。寫出王本立之父實在不堪忍受官府的征斂緊逼,不得已而拋妻離子遠逃他鄉的悲苦狀況,實際上是反映了明末賦稅苛重,官府層層勒逼,民不聊生,不得不背井離鄉的社會現實。肯定了王本立長大後常常思念父親的質樸情緣,以及他對奉行孝道的虔誠,作者對王本立天涯尋父孝心的描畫,並不是一種愚孝,而是對正常的人倫道德的闡敘。 第一卷《郭挺之榜前認子》,是宣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倫常觀,宣揚有子乃命中注定的宿命觀,而這又體現了善有善報的報應觀念。故事的主人公郭喬滿腹經綸,卻屢試不第,便厭倦科場,離鄉遠遊。途中見米天祿老人因欠朝廷的錢糧,被縣衙捉去。其女兒便自賣自身以贖出父親。郭喬同情他們的遭遇,贈銀十兩完稅,老人得救。後郭喬在荒山野嶺中碰到米老人父女,米老人為報恩,非將女兒送郭喬為妾不可。不久,郭喬回原籍,一別近二十年。郭喬與妾分別時,妾已懷孕,後生一男兒。郭正妻所生的男兒在十八歲時死去。郭喬不知妾生了男兒郭梓。再後郭喬科場中式,郭梓也金榜題名。起初,父子二人並不相識,後來才相認,父子同回家鄉,全家團圓,後繼有人,皆大歡喜,完成了作者的倫常觀和宿命論的主題。 第七卷《感恩鬼三古傳題旨》曲折地反映了科舉制度的弊端。鬼傳題旨是無稽之談,人傳題旨才是事實。這篇小說讓我們了解當時官場的虛偽和士風的糜爛。第八卷《貪婪漢六院賣風流》是寫官僚惡霸盤剝百姓,尤其是對工商業者的敲榨。故事中的主人公吾愛陶官荊湖路條例司監稅提舉,駐紮荊州城外。他利用職權,捏造罪名,霸占了王大郎家產,並害王家七條性命,他榨取、毀掉徽州富商萬金貨物,又肆意污辱毆打徽商汪某,百姓們都叫他「吾剝皮」。這是一篇正面寫官僚地主階級與工商業者尖銳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的作品,是難能可貴的。不過故事結局仍陷入因果報應,讓吾愛陶不得好死,家業徹底敗落,女兒為娼,兒子窮得成了偷兒。 值得提出的是,該書作者對於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與同時代的某些作家歧視婦女的作品明顯不同。《侯官縣烈女殲仇》是一篇思想性很強的作品。故事寫大地主、大惡霸方六一為圖謀秀才董昌之妻申屠氏,便結交盜匪,買通官府,誣陷董昌致死。申屠氏以智為夫報仇,連殺仇家五命,大快人心。作者對申屠氏的義烈作了熱情的頌揚,肯定了她的智慧、剛強與勇敢。在《乞丐婦重配鸞儔》中,着力描寫了一個叫化丫頭的聰明智慧、可貴的品質與美麗的外貌,最後重配鸞儔,過上了幸福生活,形象豐滿,不落俗套。《玉簫女再世姻緣》寫出了奴婢的悲劇命運,令人同情與欽敬。不過,有些卷目中的色情描寫是露骨的,反映了明末靡爛的世風,如《潘文子契合鴛鴦冢》寫畸形的男戀,就是深受了當時世風的影響。 作者一方面對婦女的生活、思想等生存狀況給予相當大的人文關懷,同情女性的悲慘遭遇,承認女性應有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又用愚昧的封建愚孝愚節思想來要求女性。兩者明顯的矛盾反映出作者本人複雜的思想,進而體現出整個明代後期的社會風氣中進步人文思潮與落後封建思想的激烈鬥爭。
藝術特色
作者在藝術上有較高層次的追求,他不滿足於改編前代故事,而是根據當代史實,進行了生動的再創造。在這之前,哪怕是典範性的擬話本《三言》《二拍》,也只是收輯修改歷代民間作品。儘管其中有少量是作家自已的創作,但整個作品集在題材、筆法、風格等方面多有因襲原作的痕跡,創作風格、藝術質量並不統一。《石點頭》不僅繼承了話本文學的優良傳統,而且汲取了史傳、詩詞、戲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長處,形成了統一的風格。 作為作家文學,《石點頭》在藝術上有獨特的貢獻:其一,承繼發揚了史傳文學實錄的筆法,打破了「惡則無往不惡,美則無一不美」的古老藝術傳統,開始由寫單一的、淨化的人物性格向寫多面的、複雜的人物性格起步。其二,用悲劇性沖淡了大團圓式中國小說、戲曲的套子。如前所述,這本擬話本集在內容上孕育着大大小小的悲劇,十四篇中即有五篇是在悲劇性的高潮中結局的。因此,小說中的現實主義因素大大加強,傳奇性有所減少。其,從某些方面逸出了講唱文學情節化的描寫,從側重於反映外部現象,擴展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其四,是在整體上汲取了中國古典詩詞和戲曲的審美意識,追求詩的韻味和舞台效果。 《石點頭》的體制與《拍案驚奇》比較接近,充分利用入話及篇中穿插的說話人道白,宣傳做人的道理,為主題服務。與前後的一些話本小說比,《石點頭》既有大膽突破傳統看法的部分,如歌頌愛情,不強調婦女貞節觀;又有很多濃於其他小說的勸懲味。比如說,一般小說寫男女私訂終身,然後私奔,當男子狀元及第或考中進土,衣錦還鄉時,女子的父母總是不記以前的羞愧屈辱,轉而歡天喜地;私奔的男女,也總是夫婦和睦,富貴榮華,高壽多子。
作品評價
現代作家鄭振鐸:全書十四卷,包含平話十四篇,有的寫得很庸腐,像王本立天涯尋親(第三卷)江都市孝婦屠身(第十一卷)等。但也有寫得很生動,結構也比較得不很壞的,像盧夢仙江上尋妻(第二卷)、貪婪漢六院賣風流(第八卷)、王孺人離合團魚夢(第十卷)之類。
內容預覽
石點頭者,生公在虎丘說法故事也。小說家推因及果,勸人作善,開清淨方便法門,能使頑夫倀子,積迷頓悟,此與高僧悟石何異。而或謂石者無知之物,言於晉,立於漢,移於宋,是皆有物焉憑之。生公遊戲神通,特假此一段靈異,以聳動世人信法之心,豈石真能點頭哉?是不然。人有知,則用其知,故聞法而疑。石無知,因生公而有知,故聞法而悟。頭不點於人,而點於石,固其宜矣。且夫天生萬物,賦質雖判,受氣無別,凝則為石,融則為泉,清則為人,濁則為物。人與石兄弟耳! 盲人不知視,聾人不知聽,粗人不知文,是人亦無知也。月林有光明石,能照人疾,則石而知醫;陽州北峽中有文石,人物、溪橋、山林、樓閣畢具,則石而知畫;晉平海邊有越王石,郡守清廉則見,否則隱,則石而知吏事;是石亦有知也。望夫江郎,登山而化,人未始不為石。金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