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洞鎮水洞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洞鎮水洞村,原稱,冷水寨,位於貴州省天柱縣石洞鎮九龍山南部。由坪地、高旦、茂老等三個行政村組成,聚居侗族人口2000人,有700多年的歷史。[1]

中文名:水洞村

行政區類別:村

所屬地區:天柱縣石洞鎮

人口數量:2000人

概況

史籍記載: 元朝太宗已丑年(1289年),冷水先人龍建榜等先,由下寨(下銀)搬遷三華里到「能尼」。王氏開寨,居高旦。太宗庚寅年(1290年),王、龍、譚、岑、楊、吳、熊、等姓家族,由中寨(中銀)、上寨(上銀)下寨(下銀)搬遷「能尼」冷水。1953年為冷水鄉,1964年改稱為水洞公社,由冷水、擺洞兩個小鄉合拼,稱為水洞鄉。1992年撤水洞鄉,合拼為石洞鎮。

水洞,國土面積30平方公里,有世界落差最高的六十洞瀑布、文筆山仙人洞、洞案、龍塘洞、蓮花山、雲霧山風雨樓,冷水四大井、中憲大夫牌樓、大興庵寺等名勝景點,是人們觀光旅遊的好去處。元朝世祖二十四年(1287年),龍氏第44世祖龍令錫之子龍建榜(第45世祖),由天柱龍家坪搬遷冷水。

名村古寨,旅遊勝景。

地理環境

村東主要以生產壩與村南、村西生產壩連為一體:村南有人工運河自洋坪水庫沿渠通過,灌溉千畝良田,村西與北面有象鼻河,大、小花洞、大小耳洞吃蚤洞等客斯特支溶洞群連壤。天保林、退耕林、岩林、林峰環擾村莊,村前有千峰河下游,曲抱村流水,河岸兩旁綠樹成蔭,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奇景壯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水洞村史至今已300多年的歷史,居住房屋以木結構(石板房)為主。部份古代建築房屋仍保留着石欄、木欄、木吊燈、木吊錘等工藝裝修陳列,原石拱橋一座,村寨中心陳列着原普定縣著名書法家張益埔親書「觀水有木」四個大字,顏體石雕,石欄花板藝雕「曲抱村流」上下排列,格外復古。村名先後更名「張家莊」、「水落洞」「水洞」展現了具典型又完善的古代藝術型的建築群村寨,是避暑和旅遊資源及待開發之寶地。

水洞村以水稻玉米、大豆、油菜、養殖為主。特色產業以西紅柿韭黃為主,旅遊景點以象鼻洞為中心,有待開發。

社會事業

水洞村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及大力支持下,紮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及時排除安全隱患,改善民生工程,調整產業結構。扶持種、養殖業。先後實施了排除危岩一座。改建農灌站一套,修建溝渠2000米,修建通村公路3公里,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村小教學樓一棟,村委辦公室一棟,產業化扶貧70戶,農網改造及河道治理。國家投入上千萬元。整體推進了全村各項發展,多次榮獲了「先進黨支部」、「先進黨組織」「無毒村寨」「文藝匯演獎」等稱號。

村內概況

人口總數:1590人 農業人口:1580人 非農業人口:10人

行政區面積:1.1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700.0畝

主要民族成分:以漢族為主,苗族、仡佬族占7.5% 發展口號:發展種植業,搞好旅遊業

所轄村:轄四個村民組 生產總值:350.0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種植,旅遊 名特產品:水稻、玉米、大豆、油菜 辦公所在地:水洞村

視頻

思南縣板橋鎮水洞村發生一起交通事故情況通報 據思南交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