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廷柱(清朝官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廷柱(清朝官員) 石廷柱(1599~1661),遼東人,本姓瓜爾佳氏,祖籍蘇完(今吉林省撫松縣),漢軍正白旗人,明末清初將領。

石廷柱初官明朝廣寧衛(今遼寧省北鎮市)守備。明天啟二年(1622),王化貞失廣寧衛,石廷柱與孫得功、金礪等人投降後金(清朝),授游擊世職。

石廷柱「性多謀略,遇事明敏」,經歷清太祖、清太宗、順治帝三朝,討伐明朝、察哈爾部、朝鮮、李自成,平定山東山西河南,戰功赫赫,歷任昂邦章京、總兵官、漢軍鑲紅旗固山額真、鎮海將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因老乞休,以少保兼太子太保致仕,進封三等伯。

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去世,贈少傅兼太子太傅,諡號忠勇,立碑紀績。

人物生平

投降滿清先世居住在蘇完(今吉林省撫松縣)本姓瓜爾佳氏,曾祖父是明朝成化年間建州左衛指揮瓜爾佳·布哈,父親石翰,移家遼東,遂以「石」為姓氏。

明朝萬曆末年,石廷柱為廣寧衛守備,哥哥石天柱為千總。明天啟二年(1622),努爾哈赤大軍至,巡撫王化貞入關,石天柱已與諸生郭肇基出城投降,且曰:「我們已經控制住城門了。」次日,後金大軍入城,石廷柱從眾降,授世職游擊,命轄降眾。

招降祖大壽蒙古巴林部貝勒囊努克背棄盟約,大興劫掠,石廷柱跟隨努爾哈赤討伐,取其寨,收牲畜以還,進三等副將。

後金天聰三年(1627),皇太極命率兵搜剿明將毛文龍所轄諸島,明軍自石城島來犯,擊斬二百人,俘十九人。不久跟隨皇太極伐明,進逼明都京師。

天聰四年(1628),大軍還師,至沙河驛,石廷柱與達海諭告城中軍民出降;又與達海以千人刺探漢兒莊(今漢兒莊鄉),漢兒莊與三屯營、喜峰口諸堡先已降而復叛,最後復降。

因罪解任

佟養性為烏真超哈昂邦章京,石廷柱擔任副職。天聰六年(1630),佟養性卒,石廷柱代為昂邦章京。從伐察哈爾部,多斬獲。

天聰七年(1631),從貝勒岳託伐明,攻旅順,師還,皇太極酌金卮以勞,進三等總兵官。

天聰八年(1632),從伐明,攻應州,克石家村堡。天聰九年(1633),復從伐明,與明兵戰大凌河西,斬明副將劉應選,俘虜游擊曹得功等。

清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親自率軍討伐朝鮮,命石廷柱帥所部整兵械,儲糗崿,挾火器以從。崇德二年,既定朝鮮,還攻皮島,石廷柱與戶部承政馬福塔攻其北隅。不久,追論朝鮮國王李倧拜見皇太極時,石廷柱亂班釋甲,及縱容士卒違法妄行罪,解任,罰鍰,奪賞賚。烏真超哈分為左、右翼,以石廷柱為左翼固山額真。

崇德三年(1638),皇太極與諸臣論兵事,用呂尚(姜子牙)來勉勵石廷柱,石廷柱說:「呂尚統領一方軍事,有生殺大權,故所向有功。今臣等若有過下部逮捕審訊,雖牛錄以下亦當比肩對簿,其何以堪?」諸臣以其言魯莽,請下刑部議罪論死,皇太極饒恕了他的失言。是年十月,從伐明,攻錦州,克城外諸屯堡,進破城旁台。台上剩下的明朝士兵偷偷從間道逃走,石廷柱沒有追擊,部議降爵、罰鍰,皇太極又一次饒恕了他。

攻打松山

崇德四年(1639)二月,皇太極親率大軍伐明,烏真超哈諸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馬光遠及石廷柱皆率所部跟隨。皇太極駐軍松山城(今遼寧省凌海市松山鎮),命石廷柱攻城南台,毀其堞,台兵不能御,守將王昌功等四十餘人出降。皇太極登松山南岡度地形,命石廷柱跟隨。尚可喜以炮攻城南門之左,石廷柱與馬光遠先取城西南隅台,諸將繼進,攻城,城堞皆盡,會以日暮罷。明日攻益急,城兵守御甚固,我兵緣雲梯上不能入,死者二十餘人,石廷柱的侄子達爾漢也受傷。皇太極召詢諸將,皆謂攻必克。翌日復集議,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馬光遠欲鑿地道以攻,石廷柱持不可。皇太極責廷柱曰:「爾為主將,恐懼無鬥志,與諸將異議。爾豈因侄子受傷,故驚怖不欲戰耶?」石廷柱惶恐,對曰:「臣昔嘗巡邏至此,知地中有水石不可穿,且亦不能越壕而過,故不敢不言。今眾皆謂可攻,臣焉敢獨異?」乃與孔有德等鳩役於城南鑿地道。

進獻良策

崇德六年(1641)七月,石廷柱上言:「錦州為遼東首鎮,我師築壘浚壕,誓必翦滅,以策進取,誠至計也。但是明朝自恃祖大壽為保障,我師圍之急,彼必益發援兵,並力一戰。宜及此時簡精銳,分布各旗屯田所,遇警即並進。如敵已立營,以炮環擊,伺其稍動,我師即突起乘之,轉戰過錦州,至松山、杏山(今遼寧省凌海市西南)間,敵必敗走,則錦州破矣。錦州既破,關外八城聞而震動。昔年克瀋陽,遼陽從之下;克沙嶺,廣寧衛亦從之下。此其明徵也。近聞喀爾喀部扎薩克圖揚言取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恐陰欲取鄂爾多斯。臣擬令鄂爾多斯移牧黃河南,使與歸化相接,彼此策應。仍選才勇將士挾火器戍焉,而令王貝勒帥師道宣府、大同,略應州、雁門。歸化有警,輕騎倍道赴援。明所恃為遼東援者,不過宣大、陝西榆林、甘肅寧夏諸路。我師西入,諸路自顧不遑,豈能復出援遼哉?此一舉而兩得也。明援兵自寧遠(今遼寧興城)至松山,所齎行糧不過六七日,其鋒少挫,勢必速退;即宿留數日,終且託糧盡而返。宜設伏於高橋險處,鑿壕截擊,仍發勁兵綴其後,使進退無路,則彼援兵皆折而降我矣。

清軍入關

順治元年(1644)四月,從師入關,破李自成。五月,與固山額真巴顏等平定昌平土寇。六月,與固山額真巴哈納帥師撫定山東諸郡縣。七月,移師會固山額真葉臣共克太原。山西、河南悉平。

大軍還師,賜白金五百兩,進一等昂邦章京。順治四年(1647),改一等精奇尼哈番。順治六年(1649),從討叛將姜瓖,收復渾源、太谷、朔州、汾州。順治七年(1650)八月,以軍功晉三等伯。順治八年(1651)正月,復以軍功晉二等伯。順治九年(1652)正月,恩詔進一等伯。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授鎮海將軍,駐防京口。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