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店鎮安徽省霍邱縣轄鎮。1949年建石店鄉,1958年成立先鋒公社,1983年復改鄉,1984年撤鄉設鎮。位於縣境西北部,通公路。轄井崗、雙廟、橋崗、高莊、寬店、水晶宮、石店、韓老樓、雙莊、彭橋、鄭塔、楊橋、三連塘、五塔寺14個村委會。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2054公頃,常住人口57055人。[1]
基本信息
石店鎮位於霍邱西部,安陽山東麓,城西湖南畔,東與邵崗鄉接壤,距邵崗街道15公里,西與馬店鎮毗鄰,距馬店街道6公里,北與高塘鎮相連,距高塘街道10公里,南與白蓮鄉搭界,距白蓮鄉牛集街道5公里,東南距白蓮街道12公里。
轄區以石店街道為中心,東至鄭塔村東沿,西至彭橋村西端,南至楊橋村南堰,北至井崗村北邊,內轄井崗、雙廟、橋崗、高莊、寬店、水晶宮、石店、韓老樓、雙莊、彭橋、鄭塔、楊橋、三連塘、五塔寺14個村委會,287個村民組。[2]
歷史沿革
石店鎮石店村韓堰台孜出土的周代文物與人骨考證;這裡在2500年以前東周時期就有人群居住,繁衍後代,生產生活,從東周后期以來,多次饑荒、戰亂、瘟疫,人口少、傷亡重。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連年大旱、蝗災,民大飢,食草木,餓死十分之三四,人口銳減。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從山東移民,遷一部分人到此地居住,人口隨之增加。200多年以前手工業、商業向農村拓展,在霍邱縣至固始縣和高塘集到河口集的陸路通道的交叉點上,逐漸聚集了十幾戶人家,為來往客商服務,由於離山場近,一些磨刀石、火石和石器在這裡銷售,從而得名石店鋪。
石店從明、清有史記載以來,就隸屬霍邱縣。民國36年(公元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南下,10月中共鄂豫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在霍邱縣西部、南部和金寨縣北部及固始縣東北部,分設置霍邱、霍固兩個縣,石店隸屬霍固縣。1949年1月霍邱全縣解放,2月1日撤霍固縣,以原霍邱縣的區域恢復霍邱縣,石店隸屬霍邱縣,是鑲嵌在霍固公路線上的重鎮。霍邱縣石店鎮十一五期間上級共確定村村通GPS定位指標任務35.6公里,06年至08年底,實際完成38.6公里,三年超額完成了村村通工程指標任務。
行政區劃
石店區。民國初年(1921)始設區的建制;石店隸屬西二區(區公所在馬店)。民國36年(1947),國民黨為加緊反共反人民,設立聯防區,石店隸屬馬店聯防區。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南下,10月設置霍固縣,1948年2月成立馬店區,馬店區隸屬霍固縣,石店隸屬馬店區。1949年1月霍邱縣全縣解放,2月撤霍固縣,馬店區隸屬霍邱縣,3月區政府遷至石店趙益吾圩子裡。1949年3月19日區新收編的土匪陰謀裡應外合攻打區政府,區武裝部隊打死土匪一人,抓俘叛匪12人,擊敗了敵人進攻,使人民政權得以鞏固。1950年9月改馬店區為石店區,轄馬店、石店鋪、五崗、張井、上樓、邵崗、水晶宮、鄭塔、牛集、韓店、孔集、杭廟、尚塘、溜山、劉集、謝店16個鄉,1952年11月又增設彭橋、曹店、梓園、許集、韓樓5個鄉,計轄21個鄉。1958年10月撤區鄉,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石店區建立先鋒公社,社址在馬店,下設營(大隊),連(中心隊),排(小隊)。1961年7月公社、大隊均劃小,撤中心隊一級,公社劃為馬店、茶庵、牛集、石店、鄭塔、邵崗、劉集、五塔8個小公社。1972年1月恢復區建制,不設區政府仍為石店區。1973年1月撤鄭塔公社,並把白蓮、白廟、吳集、高塘4個公社劃為石店區,轄11個公社。1983年11月25日建立石店區公所,並改公社為鄉、大隊為村、生產隊為村民組。1984年10月石店、馬店鄉改為鄉級鎮,至此石店區轄9鄉2鎮,至1992年2月22日撤區並鄉為止。
石店鎮。民國初年(1912),石店屬於區下設的1個保。民國34年(1945),為了加緊抓壯丁,準備打內戰,撤區並鄉,建石店鋪鄉轄10個保(分東5保西5保),五塔鄉10個保(分南5保北5保)。1949年1月全縣解放,建立石店鋪鄉人民政府。1950年3月大鄉劃小,石店、韓店、孔集、鄭塔、五塔、上樓、水晶宮7個鄉,在現石店鎮境內。1952年11月又增設彭橋鄉共8個鄉。1958年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石店隸屬先鋒(馬店)公社。1961年7月公社劃小,劃為石店公社和五塔公社。1983年11月公社改為鄉,名稱和範圍未變,1984年10月石店鄉改為級鎮。1992年2月22日撤區並鄉,石店鎮同五塔鄉合併為石店鎮,轄25村287組。
轄區集鎮
石店,東至五里井支渠,西至三叉路,南至鄭塔分乾渠,北至鎮政府,占地1.6平方公里,七條街、八條路,"匡"字形結構,老街、新街形成塊狀,霍固公路縱貫東西,供電、通信、廣播電視設施齊全,86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貨物充足。集鎮上居住居民、商戶1826戶,6056人。建築面積13.37萬平方米、機關、商貿、教育等幾十幢樓,坐落其間。石店法庭、國稅分局、中心醫院等覆蓋其他鄉(鎮)的單位,設在此鎮,對周邊發揮了中心鎮的輻射作用。
五塔,位於城西湖南岸,是原五塔鄉政府機關所在地。五塔原為五塔寺,建成早於石店。城西湖形成以後,水患不斷,百姓遭災。為祈求神靈,保護人財安泰,鎮住水患,就進行建塔修廟,建成五個塔和寺廟,名為五塔寺,後發展為小集鎮。東至五塔中學,西至蘭橋灣,南至付橋村上莊組,北至井崗村陳窪組。占地0.8平方公里,居民、商戶和農戶1123戶,3096人。軍民路,五-邵撤退路在此交叉,離沿崗河僅2公里,水陸交通方便。集鎮建設初具規模,老街、新街、市場已經形成,是城西湖南岸的一個重要集鎮。
鄭塔,原名為鄭塔鋪,是石店鎮的東大門和緊靠霍邱至固始公路線上的小集鎮。東西長600米,南北寬300米,居住着鄭塔村4個村民組的干群和商店、市場、糧站等,小集鎮為周邊村的村民服務,是小集鎮周邊村購買生產、生活資料和銷售農副產品的重要場所。
氣候水文
石店屬亞熱帶向溫暖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季風較明顯。冬寒夏熱,四季分明,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但因地處過渡性氣候帶,天氣多變,特別是降水的年際和季節的變化較大,往往導致旱澇災害的發生,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氣溫年平均為15.4℃,最低年為14.4℃,最高年為16.9℃,高低差不大,年際間較為穩定。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為4975℃,持續時間228天,大於或等於0℃的活動積溫5628.7℃,持續時間為340天。無霜期年平均222天,初霜最早在10月10日,最遲在11月24日,平均11月14日;終霜期最早2月28日,最遲4月14日,平均3月27日;年度內以1月氣溫最低,年平均為1.8℃,最低為1.3℃;7月氣溫最高,年平均為28℃,最低為26℃。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16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9%。常年風力平均2-3級,最大風力7-8級,一、二、三、十一、十二5個月多東北風,雪霜多,四、五2個月多西南風,乾旱多,六、七、八3個月多東南風,降水多。
石店鎮自身水資源不充足,梅山水庫給予支援。地表水主要來自降雨,年平均降水量951.3毫米,地面徑流深324.5毫米,有效集水168.5毫米,全鎮年總徑流量1967.1立方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為六、七、八3個月,占全年降水量45.5%,降水量最少的月份為一、二、十二3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降水最多的是1991年和2003年降水量分別為1398.6毫米和1280毫米。沿崗河和湖泊,徑流大,蓄水少,以排泄水為主,用水次之。
該鎮處于波狀平原區二級階地,屬上更新統孔隙水,地下水的貧乏水區。1986年和1988年,石店區、鎮先後在冷凍廠和石店糧站後面打井,打深井100多米,出水很少,不能使用,予以廢棄。由於是"孔隙水",有的地方地下水還較為豐富,石店鎮在鄭塔打深井和石店職高在校內打深井,單井湧水量1000噸-1200噸/日。特別是城西湖一級階地及其周圍地下水豐富,湧水量大,與淮河存在互補關係。
招商引資
2008年,石店鎮堅持把招商引資工作抓在手中,取得了新成果。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2.1億元,同比增長80%,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8%。
2008年該鎮新建項目6個。黎鑫機械於2008年2月引進浙江永康別特門業生產技術,投資600萬元,以生產防盜、防撬等非標和標準門為主要產品的新項目。該項目自5月上旬第一批產品面市以來,深受客戶歡迎,產品供不應求。經過多次懇談,利用閒置10多年的原造紙廠存量土地,引來了張家港市面行航塑膠製品廠來該鎮投資。11月21日簽約,隨即鎮裡成立的一套跟蹤服務班子就進駐場地,11月25日就處理清了原造紙廠遺留問題,同日該項目開始施工,2008年底進行了安裝調試。該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投產後產值超億元。隨着以拉鏈等為主要產品生產的霍邱縣遠航再生物質利用有限公司的成立,填補了我縣在拉鏈生產方面的空白。艱苦起步的霍邱縣鐵芯貿易公司於2008年4月成立並投產,所生產的鐵芯和矽鋼片遠銷河南、湖北和省內,產品供不應求。經過多次協調,回鄉投資者李超紅的玻璃彩鋼瓦廠終於破土動工,春節前第一幢廠房可以齊工;同是回鄉創業的周明星家具廠800平方米廠房已經建成,11月安裝調試設備,年底已投產。育才中學占地20畝,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的大型養豬廠項目已完成投資250萬元。
該鎮還續擴建項目2個。中誼不鏽鋼製品廠續建廠房1幢,並正式投產;旺豐面業新建包裝車間1幢,現正在籌劃上第二條生產線。技改項目1個。萬年紅米業2008年投資1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該企業產值已超1.2億元。
幾年來,石店鎮招商引資碩果纍纍。鎮內引資企業由少變多,由小逐漸變大,全鎮500規模工業企業5家,其中超億元產值企業1家,尤其是江蘇張家港市行航塑膠製品廠投資1000萬元註冊成立的霍邱遠航再生物質利用有限公司在該鎮的落戶,終於打破了該鎮引資企業投資超千萬元的瓶頸。形勢的發展強烈地衝擊了全鎮干群的創業觀念,強烈地刺激了全鎮干群企業理念的轉變,引資企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逐年大幅提高。[3]
經濟建設
06年1-9月石店鎮已完成營業收入10818萬元,同比增長17%,工業部產值7660萬元,同比增長19%。協議引進資金539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410萬元,占縣下達任務1420萬元的99.2%。新建工業項目6個,續建項目2個,引資盤活項目1個。總投資700萬元,一期工程投資500萬元的旺豐面業公司,年初上馬,8月底試產,所產"旺豐"牌系列麵條、麵皮投放市場後,因品質優良而深受代理商和消費者的歡迎。該公司全部投產後,將成為目前霍邱縣設備最先進、年生產能力最大的麵條、麵皮生產企業。總投資750萬元,已完成投資260萬元的中億不鏽鋼管廠,是該鎮傾心引回的"鳳還巢"。該廠6月初動工,8月底已建成大型廠房1幢,辦公用房1幢,定購了生產線和檢測設備各1套,完成了附屬配套工程建設,該企業可望於今年年底試產。該廠的建設填補了我縣在不鏽鋼管生產方面的空白。當年引資,當年投產的黎鑫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金滿地"牌系列手扶機拖車、耙等,定單等產品。擁有木工技術,在外闖蕩多年,完成資本原始集累的陳術山,引資回鄉創辦了華強實木家具廠。該廠年初投資,5月份投產,生產的"華強牌"系列實木家具很受消費者青睞,產品主要銷往合肥等大中小城市。剛出校門的何心堯在其淮北職業技術學院老師關海搏的支持下,引資創辦總投資110萬元的皖西機制木炭廠。該廠7月份動工,現已完成投資30萬元。該項目不僅填補了霍邱縣機制木炭項目的空白,更是一個資源再利用型的朝陽企業。總投資500萬元,已完成投資450萬元,新成立的興發木業有限公司,其前身是石店板材廠。年初,通過多方努力,終於引來杜相球等3位股東,投資盤活了已停產頻臨倒閉的板材廠。該公司全部投產後,其生產能力在霍邱西鄉無一家能敵。該鎮彭橋村支部書記、金城房地產公司老總梁昌廣引資2400萬元開發的菱湖公寓和蓼都錦園,已經成為和既將成為霍邱城關建築中的一個個亮點。年加工能力分別為6萬噸、5萬噸、4萬噸以上的萬年紅米業公司、環宇米業公司、蓼西精米加工廠,產銷兩旺。尤其是"全市百強企業",500規模工業企業萬年紅米業公司,年初拆資50餘萬元購進一套日本產大米精選設備,使其所產大米的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旺豐面業旗下的順達麵粉廠晝夜生產,供不應求。其旗下的維利康調味品公司生產的"味美仙"、"領仙"牌系列醬油,"領仙"牌系列飲料市場進一步拓寬。建材業生產同樣十分紅火。彭橋、橋口、蘭橋輪窯場,石店等一批預製板廠,石店彩鋼瓦廠等老企業,加班加點生產,向總量、向質量、向節約成本要效益。2005年又新上免燒磚場7家,預製板廠11家,該鎮的建材業規模效應凸顯。
為了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該鎮在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大力推進工業企業發展,促進鎮城經濟發展的同時,正在着手開展三項工作:一是圍繞鐵礦工業園區,規劃籌建石店鎮(彭橋)工業園區,爭取政策和資金,力爭多做一些園區的基礎設施配套,發揮招商寶地作用,吸引投資商落戶,形成集聚效應。二是狠抓在建項目,爭取縮短基建工期,早日投產。三是狠抓老企業產業鏈條的延伸,爭取進一步做大做強。
2006 年-2010 年引進了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6個,100萬元以上的項目14個。不但全面完成縣委、縣政府下達的招商引資任務,而且還為鎮域經濟發展培育了財源,增添了發展後勁。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績,與"十五"時期相比,"十一五"期間,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60928萬元,年均增長22.25%;財政收入累計完成2109.7萬元,年均增長10.26%;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0507萬元,年均增長20.64%;農民人均純收入3517元,比2006年增長1391元,在縣委、縣政府三個文明目標考核中都獲得較好的成績。 一一鎮村面貌徹底改觀。我們堅持承接城區和礦區轉移謀發展的指導思想,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和部署,突出特色,在霍馬路沿線和五塔寺社區建立2平方公里工業集中區和農民返鄉創業園區,入駐千萬元以上企業8家,其中5000萬元以上企業4家,億元企業1家。依託快速通道規劃建設,高品位、高起點規劃5平方公里10萬人口的石店新鎮,使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互促進。共投入2200餘萬元,對集鎮進行了規範化建設與改造,同時對霍馬路沿線和五塔寺街道可視範圍內進行環境整治及穿衣戴帽,鎮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變,得到縣領導的肯定與表揚,集鎮的品味和檔次得到進一步提升,為打造"城建美鎮"戰略夯實了基礎。
一一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幅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有了新突破,土地流轉初具規模,三產發展勢頭良好,萬年紅米業、環宇米業等一批現代化農業企業迅速成長壯大,農業結構調整強力推進,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種養殖等特色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五年開展水稻提升行動7萬畝,水稻統防統治面積7萬畝,小麥高產攻關7萬畝,小麥高產示範片1萬畝。每年培訓養殖戶1500多人次,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34家,2010全鎮獲得國家獎勵20萬元生豬養殖戶達10家,獲10萬元獎勵的2家,年存欄生豬2.2萬餘頭,雙郢種豬廠被批准為省級種豬繁育廠,年出欄種豬3000頭以上,年產值500萬元以上;井崗村富民種雞廠被批准為市級種雞繁育廠,年出欄種雞300萬隻以上,商品雞遠銷到重慶、湖北、江浙等省市,年產值500萬元以上;朱氏牧業引進黑白花奶牛300多頭,生產無抗奶,以合同形式專供伊利集團,年產值1000多萬元;雙莊村陳守禮獺兔廠,存欄獺兔1200隻,年繁育獺兔6萬隻,輻射高塘、馮井周邊鄉鎮,產品遠銷山東、浙江等省,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祥林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萬年紅稻米專業合作社等6家專業合作社在提升農業規模效應、提高農民收入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一一民生工程穩步實施。各項惠農政策得到落實,"十一五"期間,累計發放各種涉農補貼資金3471.8萬元,辦理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99.6萬元,辦理家電下鄉補貼380.5萬元。扶貧力度進一步加大,五年共爭取各項扶貧資金2098萬元,其中投入310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6個,全面完成鎮衛生院及村級衛生室的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和農村藥品"兩網"建設。新農合參合率每年達90%以上,有效防治了手足口病、狂犬病、甲型H1N1流感。十分關注弱勢群體,對五保戶、低保戶進行了全面清理和規範。
一一新農村建設強力推進。始終以創"精品"為目標,強調度,重督導,穩步推進全鎮新農村建設,利用集鎮規劃修編的土地資源平台,有效對接新農村建設和村莊布點規劃,按照高標準定位、高品位設計、高質量建設的原則,以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為手段,成功走出一條集新農村建設和集鎮建設為一體的新機制。彭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已初具規模,雙莊村新農村建設在完成基礎建設後,正向高品位發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穩步推進,境內霍馬路沿線、雙水路及五塔街道實現了亮化,改水改廁工程正逐步實施,硬化入村主路89千米,整修下水道14.2千米,切實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一一交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通過農村水電管網改造、整村推進、土地開發整理、村村通工程建設,全鎮基礎設施得到了巨大改善。"十一五"期間,共爭取上級各項資金690餘萬元用於改擴建道路16 公里,新修村村通水泥路92.9公里,使公路等級明顯提高,交通狀況得到較大改善,實現了鎮內交通大循環。農田水利設施不斷加強,"十一五"期間,共整修開挖大塘60餘口,新修整修干支渠6000餘米,新建和修復農村小型水利工程7件,新增灌溉面積12000畝,改善灌溉面積23000畝,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100畝,爭取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142個,投入資金229萬元,完善了鎮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一順利完成村級區劃調整。按照地理環境、歷史人文、渠系水系等廣泛徵求群眾意見,把原來的26個村(街)合併為14個村(社區),順利完成了村級區劃調整,全鎮干群情緒穩定,思想統一。
一一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一是科技興鎮步伐全面加快。認真貫徹落實黨政領導一把手抓科技目標責任制,大力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和以農函大為主的各類培訓,一村一名大學生目標基本實現。"十一五"期間,共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和科普宣傳420期,培訓2.5萬人次,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6300人次,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二是整合教育資源,完善教育質量管理機制。全面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政策,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投入資金400餘萬元,排除學校危房608平方米,爭取外援資金75萬元,救助貧困學生和貧困兒童546人,全鎮轄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三是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突出宣傳教育,狠抓源頭治理,推行動態管理制度,堅持每月考評,兌現獎懲,實現計生重心下移,每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左右,政策符合率達86%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內。
人民生活
石店是農業大鎮,人民生活實際上就是農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70%為地主、富農所占有,貧農、僱農占有土地不到10%,依靠幫工或租地耕種為生,幫工收入少,租地每年收穫糧食後,交租、還債,所剩無幾,生活困難,時有斷炊。1952年實行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保障。經過三年努力,到1955年絕大部分農民有地種,有飯吃,有衣穿。並開始使家庭用品增長幅度大於食品增長幅度,副食品增長幅度大於主食增長幅度。1958年人民公社以後,出現了"共產風"、"浮誇風"、"生產瞎指揮風"等"五風",影響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一直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二十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0元至50元之間,農民生活提高緩慢。1979年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發展加快,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全鎮1984年農業總產值7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1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0.2倍、13.3倍。撤區並鄉後的第一年-1992年農業總產值35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4元,分別比1984年增長4.8倍、近1倍。2005年農業總產值65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20元,分別比1992年增長0.83倍、5.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