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粗鰭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川粗鰭魚屬於月魚目、粗鰭魚科Trachipteridae、粗鰭魚屬Trachypterus魚類,僅見於日本以及中國的台灣海域、黃海和東海,為世界上珍稀魚種,常年生活在200米以下的深海里,極少出現於淺海。
這種魚最早記載於1901年的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物館雜誌,由DSJordan 和JO Snyder(1901)首次根據一尾采自東京灣口外的標本建立的。[1]
20px; text-align:left"新聞報道
台灣有關媒體曾經報道說,1999年台灣嘉義縣瑞里鄉發生大地震前,漁民在澎湖海域曾捕獲過一條地震魚。漁村相傳此種魚為「海龍王」「龍宮使者」或「白魚龍」,在大地震前後才會出現;或許是在深海海底地殼發生變動或火山爆發前,這種魚才會逃離深海到淺海活動,所以容易被捕捉。但此後台灣《聯合日報》也曾於2000年1月撰文指出,在台東富崗的小野柳風景區附近海域150米深處也曾捕獲過一尾,但當月卻沒有地震發生。
由於浙江近海海域鄰近環太平洋地震帶,屬於地震易發地帶,所以有關專家認為,對這種異常現象,應該予以高度的關注,同時進行科學考證和研究。
中國台灣網2011年4月7日消息 綜合台灣媒體報道,日本強震引發各地震帶相關區域的恐慌,尤其是與日本相近不遠的台灣,不少民眾都開始擔憂是否會遇到相同的狀況。就在花蓮於5日晚間連續發生七起地震後,6日又有苗栗漁民在竹南近海捕獲一條3.5米的皇帶魚(俗稱地震魚),引發民眾聯想。苗栗一名謝姓漁民,6日上午在竹南崎頂近海處進行捕撈作業時,竟然捕獲一條3.5米長的皇帶魚,對於原本屬深海魚的皇帶魚,會在竹南近海遭捕獲,也讓當地漁民將之與日本強震做聯想。
物種起源
石川粗鰭魚最早記載於1901年的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物館雜誌。5月28日在舟山捕獲到了一條石川粗鰭魚長2.3米,重達15.87公斤。
形態特徵
石川粗鰭魚為生活在五十公尺至二百公尺深海魚,體延長而呈帶狀,甚側扁,前部較高,捕到的地震魚圖片(4張)向後漸細窄;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17-24倍。頭小,眼上方之頭背部陡直。體平滑,裸露無鱗。背鰭基底長,具軟條6 + 345-365,起始於眼上方,前方6鰭條延長;無臀鰭;腹鰭僅一延長如絲之軟條,其上具多個膜狀突出物;尾鰭退化,小型且上翹,呈扇形,具軟條4,下葉不明顯。體銀白色,體側具許多個大小不一之暗斑。
分布範圍
石川粗鰭魚為世界上珍稀魚種,常年生活在200米以下的深海里,極少出現於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