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岐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岐區位於中山市中心城區,轄區總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 20.2萬人,是中山市最繁華的商業與文化中心。[1]

簡介

石岐街道,原名石岐鎮,位於中山市中部,為中山市6個街道之一,是中山市區的組成部分。面積22.7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7.7萬人。下轄19個社區。中山市石岐街道辦事處駐康華路18號。

中山市區轄6個街道:石岐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南區街道、五桂山街道、中山港街道(即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市人民政府駐東區街道。

石岐,又稱"鐵城", 位處中山最具標誌的人文景觀--煙墩山下,緊挨中山的母親河--岐江河。山水相依,環境優美,是中山市的中心城區之一。轄區方圓22.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65萬,下轄19個社區居委會,9個社區資產公司(原城中村)。區內交通便利,道路網絡四通八達,東距中山港10餘公里,西與105國道和中江、京珠高速公路相連,南接澳門57公里,北連廣州番禺40公里;建成通車的廣珠輕軌中山北站以及中莞軌際和沿海高速鐵路的規劃建設,使石岐納入了廣深"一小時"生活圈,成為中山市新的重要交通樞紐。石岐區投資環境優越,水陸交通便利,供電、供水、通訊設施配套完善,金融、保險、郵電、醫院、學校、酒店齊備,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區位優勢,是海內外投資者的熱土, 也是中山市最繁華的商業與文化中心。

268省道過境。光明路、孫文西路、鳳鳴路等為繁華商業地帶。風景名勝有阜峰花塔、中山公園、逸仙湖公園,西山公園及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西山寺,仁山公園及孫中山紀念堂等。石岐街道是中山市最繁華的商業與文化中心。2011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25.38億元,比上年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92元,比上年增長9.17%。先後獲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鎮區、重點項目建設工作先進鎮區、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動先進集體、調研工作先進單位、創建平安中山先進鎮區。我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探索檔案工作規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進一步加強領導,提高認識,豐富檔案資源,規範檔案管理,加強隊伍建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2011年12月27日,市政府批准我區成立石岐區檔案館,加掛中山市檔案館石岐分館牌子,集中管理區辦事處各部門產生的各種門類和載體的檔案。同時,我區已開始初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檔案事業發展體系。[2]

景點

中山市石岐街道不僅擁有國家級的民營科技園區--中山民科園,而且還有以大信新都匯、逢源商業中心、富逸裝飾廣場、完美物流中心、百佳假日廣場、摩登匯文化娛樂中心以及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民族路商業街、民權路電信街等為代表的大型商業網點10多個,現有標準廠房82萬平方米,各類企業3000多家,年創工業總產值70億元,年出口創匯逾12億美元。

石岐街道的紅燒乳鴿很有名,許多人為了這個特地到石岐一飽口福。紅燒乳鴿也成為了石岐宴會必不可少的主角。

石岐街道,是一個充滿了歷史文化氣息的地方。穿行在街頭巷尾,西山寺、古城牆、老榕樹、舊牌坊……在不經意間,總能與歷史撞個滿懷。香山誕生最初的胎記,在這裡仿佛伸手可及;這裡也是香山成長最為蓬勃的標本,大信。新都匯商業圈、孫文西路步行街,現代香山商業正在茁壯成長,枝繁葉茂。而這一切的背後,就是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香山文化。[3]

歷史沿革

解放前,石岐鎮曾是中山縣城。原屬第一區,1949年12月改為區級鎮。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1984年2月,撤銷石岐鎮,設立石岐中區、石岐煙墩、石岐岐江、石岐蓮峰、石岐西區,為中山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此5個街道為中山市城區。1986年12月,擴大市區範圍,郊區和環城、張家邊劃入市區。

1995年, 石岐中區街道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4.8萬,轄亭子下、民生中、民族、南園、仁和、獅子、孫東、桂園、河泊大街、白水井新村、麻洲、南下、南下新村13個社區和南下管理區(村級行政區);郊區街道面積9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團結、員峰、張溪、基邊、天門、厚興、岐頭7個管理區(村級行政區)和湖濱、仙湖、碧湖、湖濱中、東明5個社區;石岐岐江街道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和平、匯源、泰安、大街、悅來、梅基、安欄、后街、聯安、悅來中、鄺家基、安山、悅來南、岐江苑、建華、怡美16個社區和老安山管理區(村級行政區);石岐蓮峰街道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太平、仁厚里、龍母廟、後崗涌、拱辰、維新、蓮塘、天門、柏椏、蓮峰新村10個社區;石岐煙墩街道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孫文西、萎園、光明、山鳳、山背、鳳鳴、青雲、永全、大維、大墩10個社區。

1996年9月,將中區、煙墩、蓮峰、岐江4個街道合併為中區街道;同年12月,石岐郊區街道改為北區街道。2000年6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中區街道和北區街道,組成石岐街道,轄白水井、民生中、南園、獅子、麻洲、南下、河泊、桂園、南新、民族、仁和、蔞園、大維、青雲、鳳鳴、仁厚里、太平、蓮峰新村、天門、後崗、蓮塘、匯源、梅基、安欄、湖濱、仙湖、富豪、湖濱中、東明、蓮興、蓮員東、蓮員西、東盛、岐樂、建華、聯安、悅來南、老安山38個社區和南下、老安山、團結、員峰、張溪、基邊、天門、厚興、岐頭9個行政村。[4]

概況

工業

認真貫徹"工業強街"的發展戰略和"立足工業求發展,立足外資民企擴總量、立足科技創新增後勁"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強資產與質量的有效管理,年內工業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全年全街完成工業總產值60.5億元,比2001年增長44%;實現企業總收入61億元,比2001年增長38.64%。

農業

繼續加強了圍內水利排灌設施建設和現代農業建設,全年完成防浪牆加固工程460米,疏河清淤2000米,新建維修排灌站5座,修建改造農路5300米,並建成了水稻、蔬菜、花卉和水產等多種養專業小區。全街全年實現純農業收入4348萬元,比2001年增長1%。

第三產業

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人緣和地理優勢,在鞏固和完善七條特色商業街的基礎上,以發展現代物流業為重點,通過招商新建了建築面積達23萬平方米,總投資6.5億元,集商住、休閒於一體的大信商業廣場,並引資建成了夏威夷休閒水療中心、紫方環保商業廣場、永勝數碼廣場、中天百貨廣場、好又多連鎖超級市場和石岐購書中心,全街興建商品房120萬平方米,銷售商品房54萬平方米。全年第三產業(含商業、房地產)總收入達15億元,比2001年增長30.5%;第三產業稅收收入達2.8億元,比2001年增長23%。

外經貿易

以參加市政府舉辦的"3·28"招商貿易洽談會為契機,在進一步加強領導,完善"四輪招商"機制的基礎上,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以及代理招商、以商引商、網上招商等形式,全年共引進各類項目87個,合同利用外資328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74萬美元,比2001年增長82.03%。全年實現出口創匯6.03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8.63%。

財稅

繼續加強稅收征管,多方培植稅源,確保了國家和地方稅收的穩步增長。全街全年實現稅收總額7.05億元,比2001年增長19.74%。繼續堅持適度從緊的地方財政政策,推行收支兩條線和支出單據"領導雙簽"制度,年度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22億,比2001年增長15.86%。[5]

人文概況

基礎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全年投資新築道路5.88萬平方米,新辦征地3632畝,興建標準工業廠房8萬平方米,同時1.6萬平方的民科園科技大廈主體結構已完成。到年底止,民科園東河北工業區廠房建築面積已逾30萬平方米。

人民生活

2002年,全街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820元,比2001年增長5.8%,城市居民人均年純收入1.32萬元,比2001年增長10%。此外,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質素也有較大改善,在城區居民消費支出中,用於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用於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的比重上升。

科技

積極實施"科技興街"戰略,狠抓了工業的技術改造、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知識產權、專利的申報註冊工作,全年共有4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有4個工業項目獲省經貿委重點新產品財政補貼、7個項目獲市科技三項經費補貼,1個產品被納入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街總產值的22%。

文化·體育

成功地舉辦了"石岐街道完美杯龍舟邀請賽"、"石岐街道首屆男子籃球運動會"、石岐街道慶祝"五一"表彰大會暨職工合唱比賽等60多場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並獲"全國城鄉體育先進社區"等殊榮。

計劃生育

繼續堅持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制度,全面落實各項生育政策和節育措施,努力提高計生工作的整體水平,有效地確保了全街人口與計生任務的完成。全年全街四季共查環查孕14035人次,查環查孕率達98.75%,落實"四術"措施1120例。常住人口計劃內出生852人,計劃生育率達94.06%。

僑務

按照"結僑緣,打僑牌,聚僑心"的基本宗旨,組織舉辦了一系列華聯聯誼及商務活動,如參加了7個港澳社團的春茗活動、召開了僑委及工商企業家聯席座談會等。全年全區共接待海內外華聯社團369人次,慰問困難歸僑眷屬48戶,落實退還僑房96戶119間1.66萬平方米。

環境衛生

認真落實環境監理制度,對全街1900多間企業進行了日常檢查監督,為588間企業補辦了環境立項許可證,督促140間企業完善了環保處理設施,受理環保投訴451宗,投訴處理率達100%。全年全街共投入環衛建設管理資金1011萬元,種植各類花苗、樹木27814棵,清理雨篷梯間雜物14122處、余泥瓦渣雜物560噸,疏道下水道130461米,新建垃圾屋8間,處理各類違章12772宗。

社會保障

以關注社會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為宗旨,大力推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年為304戶675人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為116名優撫對象、1300名殘疾人解決了困難補助,為3.5萬名職工購買了社會養老保險。

精神文明

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在致力於經濟建設、黨的建設和各項社會行政事務改革的同時,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重點加強了廣大幹部職工和城鄉居民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先後成功地組織開展了"一幫一"扶特困家庭活動,"寄家書、郵鄉音、喚親情、愛祖國"宣傳教育活動;"新世紀、新女性"徵文和演講比賽活動以及"五好文明家庭"、"藏書十佳家庭"、"藏書十佳單位"評選活動。

黨建工作

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在思想、政治和作風建設上有了新的進步,黨的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創造力進一步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的黨建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全年共換屆調整基層黨委1個,新建調整黨總支部11個、黨支部47個,發展建黨對象276人,吸收新黨員122人,接收市屬轉制企業黨員690人。全街道現有基層黨委6個、黨總支部16個、黨支部286個。

社會治安

全街道各級組織和各有關部門,都能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維護社會穩定的極端重要性,做到了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協同作戰,齊抓共管。本年度重點加強了對出租屋及流動人口的管理、安全文明小區建設和諧社會,嚴打"、掃除"黃、賭、毒"為主要內容的專項鬥爭,全年共立刑事案件2928宗,比2001年下降12.3%;刑事案件破案率為40.2%,比2001年提高9.1個百分點。

民主法制

緊緊圍繞依法治街的總體目標,把常規性的法制宣傳工作與普法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全年共舉辦普法培訓班18期2000多人次,組織編寫法制宣傳資料100篇,辦法制宣傳欄24期,給廠企員工、學校學生上法制課8次,聽課人數達10300人次,利用有線電視製作《法律知多些》專題節目50期,收到參加有獎活動的觀眾來信3000多封。此外,還啟動了"石岐街道普法網",開設了"百姓律師"、"常用法律"、"以案說法"、"案件傳真"、"維權問答"等欄目。

社區建設

按照中央、省市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在制定社區改革和社區建設總體方案的基礎上,採取了"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的基本形式,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和城市社區綜合改革工作。全區共撤銷"城中村"9個,組建地緣性和單元性社區38個,依法民主選舉產生社區主任38名、副主任83名、脫產和非脫產委員148名,新增社區辦公和活動用房近千平方米。

教育

教育資源整合取得新進展,校舍改造工程如期進行。投資8000萬元的新中學和投資1000萬元的啟發中學正在施工建設,西廠小學、岐江小學的擴建改造立項和拆遷工作全面完成。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採取公開競爭的辦法,成功選拔中小學中層以上行政幹部74名,招聘優秀中小學教師74名。

石岐街道是中山市中心城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名校名園林立,教育基礎厚實,優質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普及程度高,教育綜合實力處於中山市領先地位。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轄區內形成了與區域性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教育體系,中山市的最高學府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中山電視大學、香山專修學院以及市內的絕大多數名校名園都坐落於本街道。轄區內有中學8所,小學20所,幼兒園所。其中包括2所省一級中學,2所省一級小學,3所省一級幼兒園,12所市一級中小學。

中共石岐街道委員會、石岐街道辦事處與時俱進,堅定不移地走"科教興街"之路,堅持把教育擺在全局性、基礎性、先導性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逐年增加教育投入,積極推進"校舍改造"、"教育信息化"、"名優隊伍建設"、"教育創新"、"現代德育體系建設"五大工程,全面提升石岐街道教育的競爭力和社會凝聚力,創設全民重教育,全街辦教育的社會大教育氛圍。我街正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向"文化教育優越,居民素質優秀"的現代化文明城區邁進。

校舍改造工程

石岐街道從2002年起,全面啟動校舍改造工程,用三年時間,投資1.5億元,通過新建、擴建、合併異地重建等形式對本街道內8所學校進行改造。其中包括新建一所42個班規模,占地53450平方米的初級中學;拆遷129戶住宅,規劃8640平方米土地,建西廠小學新校舍;拆遷27戶住宅,增加學校用地2600平方米,擴建啟發中學;拆遷住宅19戶,增加學校用地3700平方米,擴建岐江小學等。校舍改造工程完成後,取消12個班以下辦學規模過小的學校,使校舍占地面積和建築面積基本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為學校教育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教育信息化工程

以培養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新一代公民為宗旨,以全面提高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水平為核心,建立與日趨信息化的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數字化教育教學環境,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到2002年底,全街所有中小學全部建起標準的電腦室,中小學全面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80%以上的中小學有多媒體電教室;30%以上學校建成計算機校園網;所有學校都實現了光纖或專線上網;全街道中小學人機比達到10:1。

在信息化建設中,各中小學十分重視軟件的開發和應用。廣大教師充分挖掘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優勢,開發各科多媒體教學軟件累計超過500課時,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水平和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了同步提高;學校網上圖書館、教育網站在教育管理和教與學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6]

旅遊資源

地理位置

孫文西路位於中山市城區石岐街道鐵城西門外,西連津渡(石岐河)南繞煙墩山,東達仁山(即孫中山紀念堂),構成"山、水、城"的格局,也成為石岐商業、文化、交通中心。

歷史概況

孫文西路古稱迎恩街,從隋唐時期開始到1925年間逐漸拓展,形成今天的格局,與鐵城形成中山市八百年歷史,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孫文路。孫文西路一帶凝聚了中山市60多萬海外僑胞的鄉情,他們祖祖輩輩回家鄉建了不少住宅、食肆、酒店等樓宇,使孫文西路日益繁華,期間先後建成的有"十八間"、"天妃廟"、"泰東戲院"、"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滙豐公司"、"福壽堂藥房"等歷史遺蹟以及眾多的茶樓、食肆,這些建築物大部分建於清代至解放前年間,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含量。

改造情況

1995年初,市政府立項、規劃設計"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1997年開始對其進行修建。修建進程中以保護恢復為主,改造開發為輔,以城市文脈為主線,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的功能,在歷史、建築、飲食、習俗、文化等多項層面上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孫西步行街東起悅來路口中山百貨大樓處,西至中山商業大廈,全長約529米,路寬15米,占地200畝,先後分一、二期工程建設,總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共有商鋪137家,全部工程於98年9月19日竣工。

建築風貌

孫西步行街兩側的低層建築風格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式殖民地風格建築與嶺南騎樓建築的混和,建築學上稱為"南洋風格建築",是歐亞混雜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現。"南洋騎樓"極具歷史文化欣賞價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無論颳風、下雨、日曬,遊人顧客均不受天氣的影響。騎樓建築往往幾座或十餘座毗連一起,形成參差錯落的連續界面效果,外觀統一。建築均以2-3層為主,少量4層(如中國銀行鐘樓、思豪大酒店等),從地面至女兒牆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街道寬度為12米,與建築的平均度成3:4的空間比例關係,在正常視角內,形成了舒適宜人的外部空間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步行街歷史簡介

孫文西路古稱迎恩街,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為孫文路。從隋唐時期到1925年間逐漸拓展,形成今天格局。馬路兩旁是經歷數十年、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歷史建築物體,至今仍然保留着古建築藝術色彩。從民國時期開始接受西方建築造型,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築造型,至今還倖存着精湛木雕、灰塑等中西合璧建築物體,彎曲自然的商業街,舒適怡人的外部空間尺度,南洋風格的騎樓,整個街區外部空間與功能有機結合,這一切記載着中山城區的形成和各個發展階段,更凝聚着中山市60多萬海外僑胞的鄉情,既頗具歷史文化欣賞價值,又有紀念和愛國教育意義。

由於房屋年久風化,牆體立面嚴重剝落,杉木樓板受腐蝕,柱頭出現裂縫等建築質量問題,即使南洋騎樓失去了原有的風格,又與城市建築形式及現狀風貌不協調。為了保護這一歷史建築群同重塑孫文西路悠久繁華的容貌,中山市政府結合舊城改造,於1997年8月20日開始分兩期對孫文西路進行施工改造,至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歷時一年多時間,將孫文西路更名為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修繕後的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再現迷人的風韻和煥發着蓬勃生機。街道上花團錦簇,昔日灰色的建築物披上了粉紅色、米黃色……的盛裝,街道兩旁增加了長椅供遊人休憩。昔日檔次不高的商鋪也煥然一新,帶給人們一個亮麗的視點,新舊文化在這裡完善地對接,傳統和現代有機地揉合一體,這相容不悖的融匯令百年老街飄逸着一片迷人的文化氣息,成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為外來遊人提供一個風格獨特的旅遊景象,也為本地市民提供一個集休閒、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好去處,給人們一派繁華興旺之景。

百年老店

福壽堂--始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址在今石岐街道孫文西路154號,創設者為石岐南下(三仙廟)李某。第三代負責人為李瑞文,1923年曾任中山縣商會"路工董事會"會長,領導修築馬路。第四代負責人李鴻標曾任縣商會常委,有石岐"商界才子"美譽,30年代兼任石岐商團大隊長,1946年至1950年期間任中山紀念圖書館長。50年代經理為李鴻標庶祖母劉月清,後赴港定居。該店規模較大,曾有員工30人。自製膏丹丸散和加工鮮明熟藥,在邑境四方皆有名氣。1956年參加全行業公私合營後,仍沿用福壽堂老字號,知名度頗高,已有130年歷史。

滙豐公司--清末開業(一說辛亥革命時正式開張),址在今石岐街道孫文西路郵政營業部。是一間規模較大,有四層樓四鋪面的僑資公司。主營百貨,分設服裝、氈帽、鐘錶、眼鏡、玩具、罐頭、煙酒、糖果餅、床上用品等專櫃。為了招徠生意,公司在四樓開設茶樓,並在天台設茶座,兼演粵劇。為保存該企業,20年代築建馬路時,政府只好取曲道。戰前,該公司生意興隆,成為縣內商業零售額最多的單位。中山解決後,50年代曾用作工會工人俱樂部,後又改作中山縣郵電局。

永安僑批局--始於民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美物資短缺,金幣比兌低於我國銀圓。交戰國家青年紛紛入伍打仗,華工工價較高,僑匯猛增。中山竹秀園村華僑郭泉、郭樂、郭順,先在滬港開設永安公司。獲悉家鄉僑匯增多後,迅即分資入主石岐十八間的匯源銀號,將其改組為中山永安僑批局。並將樓房改建為鋼筋水泥水磨青磚結構,樓高五層半(址在今中國銀行孫西分理處),由郭燦英出任司理,主要業務辦理僑匯兼營找換、儲蓄、按揭、"燕梳"(即保險)。因郭氏信譽甚佳,故永安僑批局在鄉邑僑匯業務中,占了75%至80%。1949年8月,因政權更迭而斷匯,1950年1月重新工商登記,恢復僑匯,由國家管匯,不搞公私合營,繼任司理郭彥文。

公益紙料店--1921年,縣長吳鐵城倡導石岐拆城築馬路時,黃棟初即從明代開設的金玉樓紙料店辭工出來,集資2500兩白銀在十八間開設公益紙料店,並自任司理,1931年,黃森繼任司理。經營紙料類、各種文具、爆竹、冥鏹、年宵玩具等,在邑內同業中執牛耳。新址在孫文西路158號,門面為子子 鋪,156號后座為加工場。1952年12月22日登記資金100586.42元,員工30人,資金和購銷額在百戶同業中仍居傍首。1956年加入全行公私合營,公方代表吳周幟,經理黃森(後曾任石岐市商業局副局長、石岐市第三屆工商聯主委、石岐市首屆政協副主席)。

思豪酒店--址在石岐街道孫文西路,原商會東側。該址於民國13年(1924年)間,曾由澳洲歸僑郭泗泉在此處開辦私營香山銀行。但曇花一現,兩三載就結束業務,後由其他商號租用。抗戰期間,遭受敵機轟炸而成頹牆瓦礫。抗日戰爭後,縣商會會長李德聯回邑復員,先購此地,迅即興建五層樓宇作豪華酒店,時稱設備一流、新穎。實際上,大部分家具是香港思豪酒店更新替換出來的。商會會長李德聯有禾田、米機、電廠、酒店旅店等股份,1950年全部被沒收充公。該酒店現名為石岐旅店。[7]

旅店

昔古,傳遞各級政府文書的快馬(包括人和馬)中途休息之所,稱"驛"。快馬到驛後,憑官府牌子驗明,人糧馬草由驛供給(但京城招待外國來賓或不同畛域之官員住所,檔次較高,稱為"驛館")。而民間商業性質、代客存放貨物和留住客商之所,稱為"棧"。辛亥革命後,我國企業界人士,仿效西方逐步開設旅店、酒店、飯店、賓館、別墅、山莊、寓所等。

中山毗鄰港澳,經營此業者,由前清沿襲至民國時期,俱稱為旅店。

1946-1949年期間,孫文西路規模較大的旅店石岐鎮總商會東側的思豪旅店和大廟下8號的金城旅店。解放前的旅店,設備簡陋,僅設有六床大房、雙床中房、獨床單房、雅潔廂房(內配置大床、麻將台各一張,几椅若干)四類房。所有家具是木器。客商入住先到帳房登記。入到房中,首先看到" 攜來雜物貴客自理"字樣。這時,服務員(茶房)見客人來到,立即泡上一壺茶,並向客人說明廁所、浴室在何處,還介紹飲食飯店,車般交通班次時間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