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家莊秧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家莊秧歌

石家莊秧歌又稱西調秧歌。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流布於石家莊地區的井陘正定平山無極深澤、新樂、行唐、藁城欒城靈壽趙縣等縣。

基本內容

中文名:石家莊秧歌

流布於:石家莊地區的井陘

又稱:西調秧歌

歷史沿革:民間小調

歷史沿革

據各地民間老藝人口述,秧歌源於當地的民間小調,是個土生土長的傳統戲曲劇種。秧歌的早期活動多以「打地攤」的形式出現,極少登台演唱,除了在本村和廟會、集市上進行娛樂性演唱外,經常被一些窮苦人家做為募集口糧和討要的手段。「大襖套大衫,外套一坎肩,一唱面對門兒,一唱打地攤。」這一當地民謠即是這種演唱形式的寫照。早期的秧歌,只演唱一些簡單的唱段,並不演完整的劇目,尚帶有一定的民間說唱性質。伴奏樂器僅有一面大鑼,因此又稱「跑街秧歌」或「提鑼秧歌」。

史書記載

據《平山縣誌》記載,清代咸豐三年(1353),知縣王滌心在其頒布的《整飭風俗示》中,曾下令禁止各地演唱秧歌。可見。秧歌演唱活動在當時就已經相當流行了。清末民初時,秧歌班的活動都比較活躍,各村藝人之間的合作演唱也相當普遍,並出現了一些在群眾中有一定影響的秧歌藝人。民國十七年(1928)春季,平山縣溫塘村劉義瑞發起創立了「玉盛和」秧歌班。組織崔天保、崔雙喜、蘇世增等一些優秀的秧歌藝人,不斷到井陘、靈壽、正定縣等地從事演唱活動,並培養了李同祥、閻鎖子、馬瑞花(女)、錢菊花(女)等蜚聲四十年代的優秀秧歌藝人,擴大了西調秧歌的影響。

三十年代初期,石家莊周圍又出現了翟宗福,李四連等職業班社,除經常演出於石家莊市外,並一度遠涉山西太原營業演出。民國二十七年以錢菊花、馬瑞花為主演的同順秧歌班成立於石門市(今石家莊市)東華戲院,從此秧歌戲在城市站穩了腳跟。

1947年後,隨着石家莊市的解放,人民經濟生活的好轉,西調秧歌的演唱活動再次繁榮起來,並湧現了當地人稱為之三大名旦、三大名生的秧歌演員。1951年,平山中古月村齊玉昌組織了新華秧歌劇團,主要成員有李同祥、閻鎖子、馬瑞花、錢菊花等共二十八人。經常活動於石家莊地區各縣,從事職業性演唱。1953年,該團自動解散。同年,平山縣朱豪村的史文生等,亦開始試為秧歌增加弦樂伴奏,但為期不久,也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

1952年10月至11月底,由原建屏縣文化館主辦,集中了全縣較有影響的秧歌藝人二十餘人,在洪子店舉辦了為時兩個月的秧歌訓練班。訓練班期間,加工整理了《跑沙灘》、《坐樓殺惜》、《掃雪》等傳統劇目,並排演了《二堂舍子》。演出後,獲得好評。訓練班結束後,部分藝人分別被各村請去任教。

作品風格

西調秧歌的音樂結構形式為板式變化體。不入管弦,僅用鑼鼓伴唱。至今,仍保持着干板徒歌的傳統風貌。西調秧歌素以唱功見長,演員善唱是它的主要特點。平山、正定一帶,至今還流傳着「東打西唱」的說法。

西調秧歌的早期唱腔只有老三板等簡單的板式、腔調。演唱節奏緩慢,男女角色同腔同調,人們稱其為「一口調」。在向東調秧歌和河北梆子等劇種借鑑、吸收過程中,西調秧歌逐漸得到豐富和發展,傳統的老三板被新的唱腔所取代。經過改進的西調秧歌,有[頭性板]、[二性板]、[三性板]、[起腔](又稱[頂門帘兒])、[光普調]、[娃娃調]、[河西調](有文河西、武河西之分)、[清垛子]、[哭迷子]、[拉翠]等板式腔調。此外,還有一些如[鑼腔]、[淫思調](又稱[漂調]、[捏花邊兒])等說法不一的輔助性腔調。與東調相比,西調的演唱速度比較平穩、舒展。吐字清晰,聲調悠揚。尤其以演唱[頭板]等慢速度的唱腔見長。

西調秧歌的唱詞為上下句結構,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基本句式。一般唱詞的下句,往往由兩個獨立的句子組成。句式結構,較有特色。唱詞內容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

西調秧歌早期的鑼鼓經比較簡單,後漸趨複雜。打擊樂器包括:板鼓、馬鑼、水鑔、小鑼等。經常使用的鑼鼓經有[三股頭]、[四股頭]、[七股頭]、[霸王寨]、[吊魚子]、[七鑼]、[河西]、[叫翠]、[緊掄子]等。其中,專用於[河西調]和[拉翠調]的[河西]、[拉翠]鑼鼓經,以及專用於開演前「打通」的鑼鼓經[小燕寶]等都頗有特色。

主要作品

西調秧歌的演出劇目以反映民間生活的「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為主。經常演唱的傳統劇目有:《劉玉蘭趕會》、《田二洪開店》、《雙鎖櫃》、《回杯記》、《跑沙灘》、《龍寶寺》、《老少換》、《罵門兒》等約二百多個。大部分劇目已經失傳。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期,平山各地還自編自演了《堅壁清野》、《逃難》、《做軍鞋》、《康二禿報信》、《都滿意》、《兩錠銀》等秧歌現代劇目,受到群眾歡迎。

現狀

1947年後,同順秧歌劇團為了適應城市演出活動的需要,在向其他劇種借鑑、吸收的同時,對本劇種的伴奏音樂以及演出劇目,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改革和發展,使西調秧歌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西調秧歌雖已無專業演出團體,但在石家莊地區廣大農村,仍有眾多的業餘劇團從事演唱活動。[1]

參考文獻

  1. 石家莊秧歌長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