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頭記(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頭記》是蔣勛寫的一篇散文,內容是什麼呢?來給大家介紹分享,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我有一塊石頭,看起來斑剝鬼奇; 不但滿是蒼辣虬老的皴皺,而且還有多處被蝕鏤成空洞,姿態奇磔。

我常常拿在燈下,細看它的紋理。小小一塊頑石,線條的流走牽連卻如驚濤駭浪,仿佛依稀可以聽見水聲迴旋,拍岸而起,浪花在空中迸散……是被風浪狂濤愛過,愛到遍體鱗傷的一塊石頭啊!

這塊石頭,是多年前去龍坑旅行帶回來的。

龍坑在台灣最南端,比鵝鑾鼻還南。如果在地圖上找,應該是鵝鑾鼻下方,突出于海洋中的一塊地岬了。

從鵝鑾鼻到龍坑沒有車去,必須步行穿過一片礪石堆和瓊麻林間踩出的小路。瓊麻如劍戟一樣的葉片森森直立着。這種野悍的風景,正是恆春半島的特色。但是,到了龍坑,連恆春的沃腴也沒有了。一片布置於大海狂浪中粗礪尖峭的岸石地塊,因為土壤被長年海風吹蝕,只剩了岸石隙縫中存留着一點點土。一種叫做銀芙蓉的植物,耐旱、耐風、耐海水的咸腥與狂暴,便在隙縫中生了根,虬結盤屈地生長蔓延開來了,那是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植物,幾乎沒有什麼葉子,看來似乎已成枯枝的虬勁根干,貼着地面,頑強固執地生長着。

古人欣賞奇磔虬勁的奇木奇石,大概是因為那奇磔虬勁中隱藏透露着生命奮鬥的痕跡吧! 當那掙扎求活的傷痛過去,那掙扎求活的姿態卻成了使人歌贊的對象。後人把玩、瀏覽、細細撫愛,那使人歌贊的紋痕之美,何人還記得來自於心痛如絞的傷痛呢?

龍坑的岸石也因為長年遭海浪沖蝕擊打,形成了奇岩。大部分尖銳丑怪;掙扎求活中,好像還有生命最後的霸悍。有的襤褸斑剝,被蝕空成許多如蜂巢般的空洞,海浪在其中鑽竄,發出咻咻如哨般的聲響。

澎轟的大浪永不歇止。浪沫在晴空中飛揚散去。後退的浪潮,在岩石隙間迅急推涌、迴旋。但是,它還要再來,它還要傾全力奔赴這千萬年來便與它結了不解之緣的粗礪岩石啊!

愛者和被愛者,都有一種莊嚴。海的咆哮、暴怒、不息止的糾纏之愛;岩石的沉默、固執、永不屈服、永不退讓。那樣繾綣纏綿,真是要驚動天地啊! 它們依傍、親膩、迴環; 它們用近於憤怒、毀滅的愛相擁抱。生命這樣揮霍耗損,淚潺潺流盡,所剩的也便只是一塊斑剝襤褸、卻還猶自傲然兀立着的生命的骸骨吧!

我細細查看,我的石頭。不但有蝕成空洞、潰裂的痕跡,也竟然有水紋迴旋的印記。這樣柔軟的水的撫愛迴旋,竟也在堅硬如鐵的岩石上留下了印記。那紋痕嫵媚婉轉,不使人覺得是傷痕;是千萬年來這不可解的愛恨留上的傷痛的印記啊!

原來《紅樓夢》要叫做《石頭記》,一切人世的繁華幻滅,從頭說起,不過是洪荒中一顆飽歷滄桑的頑石罷。

滿地都是石頭,遭人踐踏,踢玩。我的桌上供着從龍坑帶回的一塊。有時看一看,可以看到丑怪苦澀的蒼皺中有仿佛淚痕的細緻婉轉。我也便可以笑一笑,對人世的繁華愛恨,都有了敬重。

1984年

(選自《萍水相逢》)

賞析

對於具有浪漫情懷的藝術家來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意味的,大至宇宙天空,小至一片樹葉、一塊石頭,都是濡滿感情的象徵物。台灣作家蔣勛是一位具有濃厚的浪漫情調和唯美氣質的藝術家,大自然的波光斂影,人世間的滄桑摺痕,都會在他敏感的心靈激盪起漣漪。也多虧了他的敏感與多情,我們才有可能讀到他那至情至美的散文篇章。《石頭記》雖然是一篇散文小品,但作者卻在有限的篇幅中囊括了無限的時空。

一塊斑剝鬼奇、布滿了皺紋的石頭是作者的收藏品。石頭上盤根錯結的線條令他回想起這塊石頭的來歷。多年前去海邊旅行時帶回來的這塊石頭,正是在荒涼野悍的環境中生長、長年遭海浪衝擊錘打的傷痕累累的石頭。然而,就在這尖銳丑怪、被蝕成空洞的襤褸斑駁的石頭上,作者卻悟到了一種人生哲理,發現了一種來自不易的美。「古人欣賞奇磔虬勁的奇木奇石,大概是因為那奇磔虬勁中隱藏透露着生命奮鬥的痕跡吧! 當那掙扎求活的傷痛過去,那掙扎求活的姿態卻成了使人歌贊的對象。後人把玩、瀏覽、細細撫愛、那使人歌贊的紋痕之美,何人還記得來自於心痛如絞的傷痛呢?」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為了造就這「奇險」兩字,是需要付出痛苦且巨大的代價。恰如那塊石頭,是在澎轟的大浪永不歇止的衝擊下才形成的。那蒼辣虬老的皺紋,正是驚濤駭浪拍岸而起的結果。

波浪永不停歇地拍擊着岩石,岩石在承受痛苦的同時逐漸變得奇美。波浪為了造就岩石的美而全力以赴、鍥而不捨,像一位忠誠不渝的情人。而岩石卻以沉默、固執的態度迎接波浪的咆哮、暴怒、不息止的糾纏之愛。這是一種驚心動魄的愛。作者以擬人化的手法描寫了海浪與岩石之間那種愛與被愛的關係。由大自然的運動形式聯想到生命的過程,作者把生命與自然時而拉近,時而推遠。海浪運動在石頭上印下的痕跡,一方面是大自然運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象徵着生命的愛與恨留下的傷痕的印記。作者以《石頭記》為題,自然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紅樓夢》,所以在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不失時機地提到了又名《石頭記》的《紅樓夢》,從而使自己收藏的石頭也獲得了深一層的含義。「一切人世的繁華幻滅,從頭說起,不過是洪荒中一顆飽歷滄桑的頑石罷。」既然人生如石頭,既有丑怪苦澀,也有細緻婉轉,那麼無論是繁華還是幻滅,是愛還是恨,它們都是人生的組成部分,都值得看重。

《石頭記》雖是一篇狀物抒情的散文小品,但作者卻給那小小的石頭賦予了大千世界的豐富內涵。他以浪漫的情懷對一切人世可眷戀的美好之物,即使是經過痛苦的磨難而烙下傷痕的頑石也予以讚美與肯定。在他看來,只有歷經滄桑的事物,才更具動人心魄的美,因為它帶有生命奮鬥的痕跡,奮鬥的創傷未嘗不是一種美,而且這種美更別具一格、更值得珍視。這是作者達觀灑脫的人生觀的體現。

蔣勛是一位學藝術出身的作家,又兼詩人與畫家於一身,因而他有極好的藝術感覺。藝術的感性與深沉的思考揉合在一起,他所營造的世界既勻婷舒展,又細膩婉約,有時如明月清風,有時如波瀾壯闊。他是敏感而多情的,但那是一種不粘滯的、灑脫的有情,如他並不為石頭上的傷痕多愁善感,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同樣有價值、值得敬重美好之物。在他明媚、靈秀且清麗的文字表達下,生活的、藝術的、思想的內涵完美地融合,從而形成了一個真善美統一的境界。[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