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墪
出生 1128年
國籍 南宋
別名 子重
知名於 南宋著名教育家
知名作品 《周易、大學、中庸解》
《萬曆新昌縣誌》
《宋元學案》

石墪(ShiDun)(1128-1182),字子重,台州臨海人。原籍新昌石待旦次子石亞之後,祖父石公儒避方臘之亂,自新昌遷居臨海。石墪幼小聰慧,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洋洋千言,對所讀之書求懂求通。長大以後,成為南宋著名教育家

基本介紹

石墪的祖父石公孺,字長孺,對《春秋》學頗有研究,參知政事謝克家(台州人)禮為國士。石墪出生於動盪的南北宋交替時期,從小跟隨舅舅陳良翰讀書,非常用功,十二歲時就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長大以後成為有用之人。

人物經歷

紹興十五年(1145)十八歲時,他就高中進士,因父親去世丁憂在家,三年後服除,授郴州桂陽主簿。由於石墪的學問和才能卓越,得到了謫居桂陽的原參知政事李安簡的賞識,被贊為"平生閱人多矣,未有石君比者"。後調泉州同安任縣丞,當時同安饑荒,縣裡請求府里豁免租稅,知府怒而不許,石墪力爭,終得免。

紹興二十三年(1153)五月,朱熹授同安主簿,因與石墪同官而相識。石墪長朱熹3歲,二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常相互切磋學問。

石墪後來改任武進知縣時,正好碰到郡守欲以縣公款為其寓客建造私宅,費用很大,石墪堅拒,因此觸怒郡守。乾道元年(1165),石墪請求免職,百姓得知後,數千人等候在郡守出行的路上,遮道請留石墪。

石墪在家待缺三年後,又調任尤溪知縣。尤溪地處福建山區,縣學久廢,文風不振。石墪到任後,即命其友古田林用中來掌教事,"選縣內願學者充弟子員",恢復縣學,又時常親往講學。由於他對經學頗有研究,於孔孟學說的見解尤為精博,聽者無不動容。由於石墪的提倡,尤溪一時風氣大變,當地士人向學之心奮發,不僅本邑四鄉學士前來求學,連周圍各州各縣的讀書人也帶糧前來。石墪又擴建學宮,買書萬卷,充實學宮藏書,置學田數頃,以助生員膏火之費。自此以後,尤溪一帶民知有禮、士知為學,莫不感戴石墪興學之功。

尤溪是朱熹的家鄉(其父朱松曾為尤溪尉,朱熹出生於此)。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朱熹因舅氏祝嶠入葬來到尤溪。朱熹這次回尤溪不僅僅是為了料理喪事,也是借這個機會與時任尤溪知縣的好友石墪相見,講論學問與縣學之事。其間,朱熹憑弔其父朱松的韋齋和自己的出生地鄭氏館,為其父任所書"韋齋舊治"四字,請石墪作《韋齋記銘跋》,刻石揭榜。朱熹直逗留到年底才回到崇安,臨走時,石墪作詩留別,朱熹則作《石子重兄示詩留別次韻為謝三首》。此後兩人仍通過書函保持聯繫。八年(1172)十二月朱熹為石墪作《克齋記》、《傳心閣傳》。九年(1173)九月,石墪重修學宮成,朱熹又親撰《重修尤溪廟學記》以記其修學之事,又作《跋張敬夫(張栻)為石子重作傳心閣銘》。

在尤溪時,疫病流行,傳播迅速,石墪準備了大批治疫良藥,遣縣內醫生分送至四鄉各處,僻遠村落也都送到,很快控制了疫情,使民眾得以存活,更增添了尤溪民眾對他的敬仰之情。石墪離任後,尤溪百姓為他畫像立祠,永遠紀念這位為民興學、為民解困、賢良正直的好官。此後石墪從吏部選,授朝奉郎、福建路安撫司幹辦公事。丞相史浩在《經筵薦石墪等札子》中,贊其"器質純靜,不求聞知,為邑南劍之尤溪,興學校,禮賢士,苟有利民,知無不為,頌聲洋溢,如古循吏"。

石墪的為官清正和卓越才能名傳朝野,得到監察御史陳舉善、丞相史浩的先後推薦,皇帝宣旨召對。石墪面對皇帝,侃侃而言,首先陳述為君之道與天道一樣的,為君之心也同天心一樣,不可以有絲毫的私心;再歷引當前時事,加以剖析佐證,言辭懇切,皇帝為之動容。差監登聞檢院。不久,任將作監主簿,旋改太常主簿。

淳熙七年(1180),浙東大飢。朱熹在知南康軍任上,因修舉荒政有功,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來浙東賑災,薦石墪代他知南康軍,卻逢石墪在臨海因丁內艱(其母去世)未能成行,熹寫信託他安撫入台的新嵊饑民,"存活數百人"。淳熙九年(1182)七月廿一日,熹赴台州巡視,石墪已在六月病故,只能"哭其靈"了。石墪卒葬君龍谷山雲溪先塋之側,朱熹為他作墓志銘,記下了石墪的生平事跡及兩人交往情形。縣誌收有朱熹救災新昌奏章。

治學成績

石墪一生,讀書、講學、治學到老不廢,晚年自名讀書處為"克齋"。朱熹非常讚賞石墪的治學方法,對他在經學特別是春秋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推祟備至。朱熹在給石墪的信中,讚揚他"論仁之體用甚當,以此意推之,古今聖賢之意歷歷可見,無一不合","心說甚善";"敬字之說,深契鄙懷。足見比來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氣象",充分肯定其治學成績。

人物力作

石墪所作文,明白清切,精思明辯,一如其為人。陳耆卿謂"從朱子游,台人始知有洛學"。可見石墪之學,源自伊洛,於二程(程頤、程顥)的理學有發揚光大之功,對新昌和台州的學術貢獻與人文建設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石墪著有《周易、大學、中庸解》數十卷、文集10卷,今僅存《中庸輯略》2卷,收入《四庫全書》。《中庸輯略》是朱熹從石墪的《中庸集解》中刪定出來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是書本以闡天人之奧";"墪輯是篇,斷自周子(周敦頤)、二程、張子(張載),而益以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之說";"朱子(朱熹)為作序,極稱謹密詳審"。明嘉靖間,郡守洪珠建書院鼓山,崇祀而表彰之。《萬曆新昌縣誌》卷11、《宋元學案》卷77有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