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佛灘摩崖造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佛灘摩崖造像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石佛灘摩崖造像

級 別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開鑿於 隋煬帝

大業十一年至十二年

石佛灘摩崖造像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博愛縣城西北約9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山崖下。

摩崖造像開鑿於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至十二年(615-616年)間,初創時為隋朝皇家所封「同義寺」,至唐代又開鑿一批佛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修建焦太鐵路時曾毀一批,所剩部分分布在南北長約60米、高約20米的懸崖峭壁上,共有佛龕59座,造像78尊,題記10方。造像分布在南北長約100米,高約20米的懸崖峭壁上,共有佛龕59座,造像82尊,銘記4方。龕高約0.2-1米,上部呈半圓弧形,兩側雕刻立柱。 大部分龕內雕刻有一佛二菩薩,其中一龕內的佛刻技藝精良,刀法細膩,線條流暢,阿彌陀佛面部豐腴俊美,神態慈祥,兩側菩薩長帛飄動,一幅世俗妙齡女郎形象。在一方銘記下題記:"唐開元二十一年",可知為唐代作品。

詳情

石佛灘摩崖造像位於博愛縣城西北約9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山崖下,造像分布在南北長約100米,高約20米的懸崖峭壁上,共有佛龕59座,造像82尊,銘記4方。龕高約0.2-1米,上部呈半圓弧形,兩側雕刻立柱。大部分龕內雕刻有一佛二菩薩,其中一龕內的佛刻技藝精良,刀法細膩,線條流暢,阿彌陀佛面部豐腴俊美,神態慈祥,兩側菩薩長帛飄動,一幅世俗妙齡女郎形象。在一方銘記下題記:"唐開元二十一年",可知為唐代作品。

共20幅,均系線刻。分別刻在四塊長210厘米、寬30厘米的磨光條石上。在畫石的間隔部位,用卷出紋和花鳥圖案填充。畫石共分兩組,第一組為耕圖;耕地、運苗、插秧、澆水、收割、運稻、碾打、揚揚裝袋、運糧歸家、慶豐收;第二組為織圖:耕種、田間管理、摘棉歸家紡紗繞線、漿線、絡線、經線、梳線、織布和丈量新布。織圖的完整遠遠超過了耕圖,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加工棉花系列圖的刻石。石刻沒有標明作者的姓名和年代,但耕圖運稻的糧袋上分別寫有"光緒捌年"、"孟秋月置",可見刻石大約成於此時,從作者相當熟悉博愛耕織生活的情況推斷,應為當地人或在當地生活多年的人。耕織圖石刻生動地為我們展現了清代晚期豫北人民男耕女織的勞動景象。對我們研究農業史、科技史和藝術史有着重要的價值。 耕織圖石刻原鑲嵌於博愛縣塢莊商賈杜盛興家馬房的門樓牆壁上,1984年7月,移至博愛縣人民文化館。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來源

  1. 石佛灘摩崖造像,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