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井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井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最南部,與金門島隔3海里。陸地面積83平方千米,海域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7.85萬多人。下轄蘇內村、下房村、聯豐村、院下村、促進村、後店村、三鄉村、林柄村、營前村田東村仙景村、老港村、橋頭村、和美村、奎霞村、昔坂村、古山村、郭前村、楊山村、院前村、岑兜村、溪東村、菊江村、前坂村、西福村25個行政村,石井社區1個社區。

石井鎮為閩南高甲戲發祥地。石井灣有24千米海岸線,是國家二類口岸。有鄭成功紀念館、中憲第等景點。

南安—惠安高速公路、泉廈漳城市聯盟路泉州段、國道228線過境石井鎮。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8300公頃,常住人口106543人。

2019年10月,石井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1]

鄉鎮概況

石井鎮位於南安市最南部,海岸線24千米。陸地面積83平方千米,海域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7.85萬多人。

石井鎮是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與金門僅距6海里。石井馬江是南安市唯一的出海口,也是閩東南海峽西岸的海上對外交通要衝。東隔馬江毗鄰晉江市東石鎮,南臨浯江遙對金門,西連龜山與廈門翔安巷東接壤,北與水頭鎮交界。

下轄蘇內村、下房村、聯豐村、院下村、促進村、後店村、三鄉村、林柄村、營前村、田東村、仙景村、老港村、橋頭村、和美村、奎霞村、昔坂村、古山村、郭前村、楊山村、院前村、岑兜村、溪東村、菊江村、前坂村、西福村25個行政村,石井社區1個社區。

鎮區東側臨海,西部山丘,地形從東向西逐漸提高,鎮區散布有小山丘,屬海相性丘陵地帶。沿海區域為海相淤泥沖積層,平均厚度2-3米,其下為新志亞粘土層,基岩系中生代第四紀花崗岩,有大量基岩裸露地表。

2019年,全年完成工商稅收7.0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17.05億元,線上商業零售額70.2億元。連續四個季度績效考評獲南安市A類鄉鎮第一名,全國千強鎮排名446名。[

行政區劃

下轄蘇內村、下房村、聯豐村、院下村、促進村、後店村、三鄉村、林柄村、營前村、田東村、仙景村、老港村、橋頭村、和美村、奎霞村、昔坂村、古山村、郭前村、楊山村、院前村、岑兜村、溪東村、菊江村、前坂村、西福村25個行政村,石井社區1個社區。[2]

歷史沿革

古代歷史沿革

「石井」地名,來自境內白鶴山下的一口天然石井。

宋代設石井津,包括晉江市的安海、東石、南安市的水頭;置巡檢司位於現今晉江安海鎮,屬太平鄉崇教里及福興里。

元、明、清分屬四十一都至四十四都。明初建靖海寨,抵禦倭寇。明末清初,曾歸廈門(思明)管轄。清順治十八年,歸南安縣。

近現代歷史沿革

民國17年置石井鎮,至民國35年期間先後屬第四區、第三區。民國35年置延平鄉。

解放初屬第十一區。1956年置石井區(包括水頭鎮部分地區)。1958年成立成功公社(年底更名為石井公社)。1961年改石井區。1965年成立石井公社。1984年改鄉,同月改鎮。

經濟發展

2019年,全年完成工商稅收7.0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17.05億元,限上商業零售額70.2億元。連續四個季度績效考評獲南安市A類鄉鎮第一名,全國千強鎮排名446名。

2017年,泉州半導體高新區南安分園區落戶石井鎮。[4]南安園區是泉州「芯谷」的核心區,總規劃面積約33平方公里,該項目將成為連接海峽兩岸、具有較強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5]打造化合物半導體產業基地,主要以化合物半導體為主,發展光通信器件,微波、射頻及功率型器件,新型材料等方向。

2017年12月,泉州芯谷·三安高端半導體項目在南安園區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333億元,全部項目預計五年內實現投產、七年內達產。[3]

歷史人文

石井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淳樸的海濱民俗風情。宋理學家朱熹曾多次到石井楊子山書院講學,明民族英雄鄭成功以收復台灣的民族赤誠感化世人;古往今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仍。

這些特殊的歷史條件孕育了這裡的民俗風情傳統:知禮識儀,愛國愛鄉,勤奮淳樸,熱情好客。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為多。石井是高甲戲的發源地,古時岑兜村洪埔師及村民創造了高甲戲劇種。因此洪埔師被後人稱為「戲祖公」。

石井,是一座地靈人傑的濱海古鎮。境內的「四海四陸」八奇和境外的「春夏秋冬」十二景,勾勒出「鰲石山、石井江、楊子山」三個文物盛存、風景秀麗的名勝景區,其中尤以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紀念館為中心,以延平郡王祠、中憲第和開台聖王紀念堂等景點為輔助而創建的鰲山鄭成功文化園;以「海上視師」石刻、靖海門、銃城、清水岩、邦伯坊大佰島等文物景點為呼應,展示了石井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4]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石井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