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距眶燈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短距眶燈魚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短距眶燈魚,學名:Diaphus mollis (Tåning, 1928),為燈籠魚科眶燈魚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簡介

短距眶燈魚屬眶燈魚科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北緯?度~南緯33度),棲息于海洋中層帶。棲息深度100~1500米體中等大,側扁。頭大。吻鈍。眼大。口大或中等大。上頜骨細長,後端不擴大或略微擴大,向後延伸超過眼後緣,約為眼徑1/2-1倍的距離。前頜骨、齒骨具1窄帶狀的絨毛小齒,內行齒通常較大,或基部具硬鈎狀;犁骨齒少或無齒;中翼骨齒為橢圓形小齒叢。翼耳棘突起,常常很發達。鰓耙和側線均很發達。背鰭基底通常短於或長於臀鰭基底。尾鰭副鰭條柔軟

評價

鼻部背側發光器(Dn)常出現。鼻部腹側發光器(Vn)因種類不同,大小有異;可與Dn分離、相連或癒合。眶前發光器(Ant)、眶下發光器(So)和眶上發光器(Suo)有或無。胸鰭下方發光器(PVO)與PO1通常略呈一斜線。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升高。腹部發光器(VO)5個,V02和V03依次連續升高,前3個接近為一斜線。肛門上方發光器(SAO)三者成一直線或稍成鈍角。通常AOa1升高。體後側發光器(Pol)1個,偶與AOa列相連。尾前部發光器(Prc)4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的附近常出現發光鱗(少數種除外)。有些種類在眼眶的前緣、背緣、腹緣具有不同形狀、大小、排列方式及黑色素寬窄不同的發光器。尾部發光腺不出現。[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