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腸綜合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短腸綜合徵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短腸綜合徵是由於不同原因造成小腸吸收面積減少而引起的一個臨床症候群,多由廣泛小腸切除、小腸短路手術造成保留腸管過少,營養物質的吸收障礙、腹瀉和營養障礙。嚴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

病因

1.成人

主要是由於腸繫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急性腸扭轉導致大範圍小腸切除。導致腸繫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心衰、心臟瓣膜病變、動脈粥樣硬化、長期服用利尿劑及避孕藥、空迴腸短路手術、腹部損傷、腸道腫瘤、醫源因素等。

2.兒童

出生前主要原因為小腸閉鎖,中腸旋轉不良導致的小腸異位固定或異常扭轉,新生兒期壞死性小腸炎。

出生後較少見的因素有先天性巨結腸病。

臨床表現

1.急性期

一般表現術後1~3個月因大量腹瀉導致液體和電解質丟失,紊亂嚴重者危及病人生命,2~3周達高峰,每天從大便中丟失液體2.5~5升。除腹瀉外,尚有乏力、少尿及脫水、電解質缺乏、酸鹼平衡紊亂、低鈣、低鎂、抽搐等表現。

2.適應期

適應階段:常延續數月至1年。該期腹瀉明顯減輕,水及電解質失衡有所緩解。臨床表現為營養不良性消瘦,嚴重者出現低蛋白血症和水腫,也可因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而出現夜盲症、周圍神經炎、凝血障礙性出血傾向、貧血及骨軟化等。穩定期:一般經過術後1年左右時間才呈現穩定狀態。由於殘留的腸管已能最大限度地代償,病情逐漸穩定,可維持相對正常的家庭生活,但仍可能有脂溶性維生素鈣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的表現,迴腸切除過多,患者可出現維生素B12的缺乏症。部分病人不可能達到完全經口營養的階段,需藉助於家庭胃腸外營養。

3.臨床特點

(1)腹瀉 廣泛小腸切除術後引起腹瀉的原因包括:食物內容物通過時間縮短,繼發於乳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吸收功能障礙。

(2)胃液高分泌狀態及消化性潰瘍 胃高分泌狀態是廣泛小腸切除術後的一個重要特徵。不僅造成嚴重的消化性潰瘍病,而且對短腸綜合徵吸收功能造成進一步損害,造成黏膜瀰漫性。

(3)營養障礙 小腸廣泛切除術後,對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均發生障礙,導致熱卡不足、體重減輕、疲乏,兒童可導致發育緩慢。

(4)腸道高草酸和腎結石 迴腸切除和迴腸疾病後腎結石發病率增高。

(5)細菌過度生長 炎性腸道病如Crohn病或放射性腸炎導致的腸間瘺、小腸狹窄、空迴腸短路及回結腸切除術後,病人易出現細菌過度繁殖,空迴腸短路後由於盲袢內淤積增加,可引起細菌過度繁殖;回結腸切除病人則可能與回盲瓣功能喪失有關,可導致結腸細菌大量反流入小腸。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和臨床表現。

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1.急性期

(1)維持機體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及營養。

(2)防治感染 選擇抗厭氧菌和需氧菌的抗生素。當病人持續發熱應及時行B超或CT檢查,以早期發現腹部膿腫並有效處理。

(3)控制腹瀉 禁食及胃腸外營養可抑制胃腸道蠕動和分泌,延緩胃腸道的排空,減輕腹瀉的程度。腹瀉難以控制者,可應用生長抑素和合成類似物皮下注射。

2.適應期

殘存腸管開始出現代償變化,腹瀉次數趨於減少。在保證足夠營養攝入的前提下,逐步用腸腔內營養代替靜脈營養,以預防小腸黏膜刷狀緣的酶活性減低。應早日恢復經口進食。此期,還應注意補充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2、鈣、鎂、鐵、礦物質藥物製劑。

同時,此期亦應特別注意腸外營養所致的併發症,如刪除膿毒血症、肝病、小腸細菌過度增殖等。

3.維持期

此期殘存小腸功能已得到最大代償,通常能耐受口服飲食,不需限制脂肪及將液體與固體分開,但仍有30%的患者在該期出現吸收不良現象,需定期測定血漿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濃度,並予補充調節治療。如經過非手術治療仍不能奏效的短腸綜合徵,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二)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增加腸吸收面積或減慢腸運輸時間(延緩食糜排空)以增加小腸的吸收能力。

1.減慢腸運輸的有關手術方式

(1)小腸腸段倒置術 將一段小腸倒置吻合使倒置的腸管呈逆蠕動,能減慢腸運輸和改變肌電活動,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

(2)結腸間置術 利用結腸蠕動緩慢且腸段蠕動衝擊少見的特點,將結腸間置於空腸或迴腸間,延長腸運輸時間。

(3)小腸瓣或括約肌再造術 廣泛切除小腸同時又切除了回盲部的病人預後極差,本術式主要為此類病例所設計。

2.增加腸表面面積的手術方式

小腸縮窄延長術:將一段小腸,沿長軸切開一分為二,並注意將腸繫膜血管分開,以保持各自的血供,分別縫合成為兩個細的腸管,其直徑為原腸管的一半長度。該手術方式適合腸段擴張的病人特別是患兒,但有潛在的併發症如吻合處多發粘連及狹窄。

3.小腸移植

是治療短腸綜合徵最理想和最有效的方法,其適應於需要永久依賴TPN的患者。但由於較高的死亡率以及排斥反應等併發症,使其尚不能在臨床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