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尾賊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短尾賊鷗
Parasitic Jaeger

Albert Michaud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Stercorariu parastiticus

目/科/屬  鴴形/賊鷗/賊鷗

遷徏狀態   海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37-51cm/330-610g

別名:賊鷗,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稍細長、嘴尖下勾。腳黑色。

成鳥分成暗、中等色及淡色三種羽色型。

  • 淡色繁殖期中央兩根尾羽長,呈尖狀。
  1. 腹白色,夾雜較淡細縱紋,胸橫帶色澤淺而不鮮明。額基淡色。頭頂上暗色範圍較小,只到嘴基。
  2. 喉、頰、頸黃白色,形成頸圈。
  • 暗色型繁殖期差別在全身黑褐色。
  • 非繁殖期羽色略轉淡,雜斑多,體側及尾上、下佈滿黑白橫斑,中央尾羽縮短。
  • 亞成鳥似非繁殖期,體背有淡色鱗狀羽緣,翼下佈滿黃褐色橫斑,尾上覆羽橫紋較模糊。
  • 飛行時,初級飛羽有放射光芒狀白色翼斑。淡色型有黃白色頸圈及暗褐色胸帶。

棲地&習性

海洋,主要是沿海地區,冬季通常聚集在諸如河口之類的沿海地區。

較少掠奪其他鳥類獵獲物。

繁殖季節的飲食多種多樣,以魚類、雛鳥、鳥蛋及腐肉為食,也撿食漁船丟棄雜物。

繁殖

開始於5月或6月,在範圍的北部比南部的晚。在海鳥遺址殖民或在苔原上廣泛散佈。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在繁殖季節發聲。一系列5-10次低聲的鼻鳴聲。

外觀相似性

中賊鷗體型較大,嘴較厚,基部肉色。飛行時翼幅較寬,中央尾羽呈小杓狀。

長尾賊鷗體型較纖細,嘴也較短。飛行時,翼上初級飛羽白軸紋較不明顯。淡色型胸無暗色橫帶。

分佈

沿海苔原的極地,主要在北緯57°–80°之內。南半球海洋的冬季,特別是靠近南美非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海岸。[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短尾賊鷗Stercorarius parasiticus 理毛
Arctic skua - Stercorarius parasiticu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