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知難行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知難行易是中國的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氣承當。四平八穩,神州永昌。她講究字體的間架結構,平衡布局。也講求字形的沉穩厚重,大氣端莊。橫要平豎則直,切不可頭重腳輕根底輕飄[2]

名詞解釋

對人倫日用之道的踐行並不困難,真正的困難在於認知其道。這是對 「知」「行」關係的又一種認識,與「知易行難」的觀念相對。這一觀念由孫 中山(1866—1925)在《孫文學說》(後作為《建國方略》一書中的「心 理建設」部分)中提出。在孫中山看來,傳統的「知易行難」觀念在當時已 經成為禁錮人們思想、阻礙革命行動的「心理之大敵」。為了反對和破除這 種傳統的知行觀念,他提出「知易行難」,強調求得真知以指導行動的重要 意義。

引例1

夫中國近代之積弱不振、奄奄待斃者,實為「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一說誤之也。 (《孫文學說》第五章「知行總論」) (中國近代之所以長期孱弱而到了生命垂危的階段,實質上就是「認識並不困難,付諸行動才難」這一錯誤說法造成的。)

引例2

故天下事惟患於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學之理則以求得其真知,則行之決無所難。 (《孫文學說》第五章「知行總論」) (所以,最需要憂慮的是不能了解天下的事物,如果能夠遵循科學的規律,求得天下事物的正確認識,那麼付諸行動一定不會有什麼困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