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讀音zhī cuò néng gǎi,shàn mò dà yān,指一個人犯了錯誤後,能夠認識並改正錯誤,就是最好的事情。

目錄

典故

三國時期,周處被鄉里認為是和大蛟、白額虎同列的三害,周處殺死蛟虎後,卻得知自己是最被鄉里所憂慮的,因此找到陸雲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代忠臣! 原文: 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解釋

犯了錯誤而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指一個人犯了錯誤後,能夠認識並改正錯誤,就是最好的事情。

出處

左傳·宣公二年》 :「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這句話源自一個歷史故事。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後終被臣下刺殺。[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