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知行合一(張學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知行合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知行合一》中國當代作家張學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知行合一

張學民。現為莘縣王奉鎮邢灘小學教師,莘縣作家協會會員。愛好文學、英語。散文常見於《山石榴》《齊魯文學》《青年文學家》等。用文字記錄生活,用文字抒發情感。


知行合一

——我讀「王陽明」 「驛樹雨聲翻屋瓦,龍池月色浸書床。

他年貴竹傳異事,應說陽明舊草堂。」

——題記

在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發展歷程上,文人士大夫們既能提刀上馬禦寇殺敵,又能著書立說自創一派者,可謂寥若晨星、屈指可數,但一代「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卻是一位體現儒家最高價值追求——「內聖外王」理念的著名思想家。

古人曾言:欲成大事,必讀王陽明。

王陽明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個半聖人之一,另一個是孔子,半個指曾國藩。

王陽明是一位儒生,也是一位將軍,與他的先師孔子孟子朱熹不同的是,王陽明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歷經磨難、坎坷與挫折,經過「龍場悟道」和宦海浮沉,最終創立了陽明心學,使自己成為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不僅引領了明代晚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而且被後世諸多普通文人和時代精英,在他的後世崇拜者名單上,有近代諸多學政兩界的重要人物,甚至聲名遠播海外。

王陽明的一生,充滿了神奇色彩。

觀看他的成長史,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政交、戰爭、文化發展的王朝畫卷,以及影響全世界後世百年的無限思考。

自古江南多才俊。王陽明是浙江餘姚人,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卒於明世宗嘉靖八年,字伯安,幼名雲,5歲時更名守仁,曾因在貴州龍岡山陽明洞悟道講學而名聞天下,被當世和後人稱為陽明先生。出身於官宦門第和書香世家的王陽明,自幼年始除了飽讀經書典籍之外,還研讀兵法和練習騎射,不僅積累了宏富知識和淵博學問,而且修得軍事韜略和精湛武藝,為日後成為一位文武兼備之才打下了堅實根基。28歲時,王陽明得中進士,相繼擔任刑部、兵部主事,後因秉持正義觸怒了宦官劉瑾,被杖責後貶謫到貴州龍場擔任驛丞。

正是在「萬山叢薄,苗僚雜居」的龍場,王陽明於體恤民情、教化百姓的同時,反躬自省、明悟頓徹,將「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上升至哲學高度,寫下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在書中寫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裡,而在社會中。」

我們每個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紅塵即道場,處世即修行。

王陽明這一生,歷經大起大落。有金榜題名、統帥萬軍的高光,也有身陷囹圄,性命垂危的至暗時刻。千帆過盡,他最終一朝悟道,在塵世中修煉成了聖人。

在浮躁功利的當今社會,陽明心學更被認為是現代人身心修行的法寶,解決問題的靈藥,商界、政界等精英名流早已掀起「陽明」風潮。

王陽明云:「世事驚濤駭浪,心修定海神針。」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讀讀王陽明,在這個功利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守住這顆心。

正如一位美國社會學家所說:中國人活得太累了,只有成功和拼搏,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我們每天竭盡全力,身體疲憊的同時,內心也越來越焦慮,為什麼會這樣?

王陽明則一語道破天機——那是我們得失之心太重。所謂「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一門心思追求外物,只想得到,害怕得不到,就蒙蔽了自己原本能泰然平和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瀟灑之道。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王陽明的心學就是良知之學,講究知行合一,所謂良知,就是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時刻保持內心的光明,然後按照良知的指引前進,則前路也必定光明。只要時刻拂拭自己的內心,讓良知不被人慾遮蔽,就都能成功,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視功名利祿如浮雲,要勇敢的去做事,不必計較事成之後的榮耀。有榮耀是我幸,無榮耀是我命。知行合一,「知」是「良知」,也就是內心,「行」是「實踐」,「知」與「行」是一體的,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須去實踐,這樣才能更深刻的體會。所謂知行合一源是如此。

知行合一,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

王陽明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讀書人的坐而論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

知行合一就是在他經歷了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無人問津的落寞後,不斷反思、修練,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

先生龍場悟至理,將軍沙場提龍泉。蚌歷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松經風吹雨打,才傲立峰頂。世上沒有誰的成功是輕而易舉的,經得住紅塵磨鍊,方能有所作為。[1]

作者簡介

——我讀「王陽明」

「驛樹雨聲翻屋瓦,龍池月色浸書床。

他年貴竹傳異事,應說陽明舊草堂。」

——題記

在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發展歷程上,文人士大夫們既能提刀上馬禦寇殺敵,又能著書立說自創一派者,可謂寥若晨星、屈指可數,但一代「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卻是一位體現儒家最高價值追求——「內聖外王」理念的著名思想家。

古人曾言:欲成大事,必讀王陽明。

王陽明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個半聖人之一,另一個是孔子,半個指曾國藩。

王陽明是一位儒生,也是一位將軍,與他的先師孔子孟子朱熹不同的是,王陽明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歷經磨難、坎坷與挫折,經過「龍場悟道」和宦海浮沉,最終創立了陽明心學,使自己成為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不僅引領了明代晚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而且被後世諸多普通文人和時代精英,在他的後世崇拜者名單上,有近代諸多學政兩界的重要人物,甚至聲名遠播海外。

王陽明的一生,充滿了神奇色彩。

觀看他的成長史,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政交、戰爭、文化發展的王朝畫卷,以及影響全世界後世百年的無限思考。

自古江南多才俊。王陽明是浙江餘姚人,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卒於明世宗嘉靖八年,字伯安,幼名雲,5歲時更名守仁,曾因在貴州龍岡山陽明洞悟道講學而名聞天下,被當世和後人稱為陽明先生。出身於官宦門第和書香世家的王陽明,自幼年始除了飽讀經書典籍之外,還研讀兵法和練習騎射,不僅積累了宏富知識和淵博學問,而且修得軍事韜略和精湛武藝,為日後成為一位文武兼備之才打下了堅實根基。28歲時,王陽明得中進士,相繼擔任刑部、兵部主事,後因秉持正義觸怒了宦官劉瑾,被杖責後貶謫到貴州龍場擔任驛丞。

正是在「萬山叢薄,苗僚雜居」的龍場,王陽明於體恤民情、教化百姓的同時,反躬自省、明悟頓徹,將「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上升至哲學高度,寫下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在書中寫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裡,而在社會中。」

我們每個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紅塵即道場,處世即修行。

王陽明這一生,歷經大起大落。有金榜題名、統帥萬軍的高光,也有身陷囹圄,性命垂危的至暗時刻。千帆過盡,他最終一朝悟道,在塵世中修煉成了聖人。

在浮躁功利的當今社會,陽明心學更被認為是現代人身心修行的法寶,解決問題的靈藥,商界、政界等精英名流早已掀起「陽明」風潮。

王陽明云:「世事驚濤駭浪,心修定海神針。」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讀讀王陽明,在這個功利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守住這顆心。

正如一位美國社會學家所說:中國人活得太累了,只有成功和拼搏,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我們每天竭盡全力,身體疲憊的同時,內心也越來越焦慮,為什麼會這樣?

王陽明則一語道破天機——那是我們得失之心太重。所謂「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一門心思追求外物,只想得到,害怕得不到,就蒙蔽了自己原本能泰然平和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瀟灑之道。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王陽明的心學就是良知之學,講究知行合一,所謂良知,就是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時刻保持內心的光明,然後按照良知的指引前進,則前路也必定光明。只要時刻拂拭自己的內心,讓良知不被人慾遮蔽,就都能成功,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視功名利祿如浮雲,要勇敢的去做事,不必計較事成之後的榮耀。有榮耀是我幸,無榮耀是我命。知行合一,「知」是「良知」,也就是內心,「行」是「實踐」,「知」與「行」是一體的,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須去實踐,這樣才能更深刻的體會。所謂知行合一源是如此。

知行合一,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

王陽明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讀書人的坐而論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

知行合一就是在他經歷了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無人問津的落寞後,不斷反思、修練,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

先生龍場悟至理,將軍沙場提龍泉。蚌歷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松經風吹雨打,才傲立峰頂。世上沒有誰的成功是輕而易舉的,經得住紅塵磨鍊,方能有所作為。

作者簡介

張學民,現為莘縣王奉鎮邢灘小學教師,莘縣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